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智能:如影随形的新媒体未来

章首点睛

当一个原始人,把一块锋利的石片或兽骨,与一个细小的树枝胡乱地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他(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加法,将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何等巨大的进步;莱布尼茨第一次推演“0”和“1”二进制加法的时候,也没有预料到,计算机会有如今的辉煌!但是若干年之后,历史终于证明了这种加法的伟大。今天人工智能与新媒体,也是这样一种加法。它就像广袤的海平面上,渐渐向我们驶来、驶入这本书的帆船,你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它装载的智能新媒体的模样。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的背景,涂上了一道绚丽的底色。如第1章所说,二者的融合使新媒体获得了智能化的特征。因此,智能,伴随着新媒体,如影随形般,进入我们的社会并走向未来。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它的加入,会给新媒体带来什么变化?智能化的新媒体的应用趋势是什么?这些都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2.1 智能时代的新媒体跃迁

什么是人工智能?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这样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在国内学术界,人工智能被定义为:“研究、开发对人的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及扩展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内容。因此,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普通人来说,人工智能是一项“高大上”的前沿技术,似乎高不可攀,但事实上各种智能化的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进军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应用,已然不是某一行业的孤军深入,而是形成了各行各业全面突进的燎原之势。如谷歌、Facebook、BAT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登陆,攻城略地。以Vincross、码隆科技、图玛深维为代表的海内外创业公司,凭借人工智能技术红利成为投融资机构的宠儿。

2.1.1 工业4.0牵引的智能社会

虽然人工智能正在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工业制造这一古老的行业。人工智能极大地推动着工业的升级换代,工业4.0、5.0,乃至N.0,会接踵而来。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1)。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 CPS)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即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而它又会超越其技术本身,将在商业模式、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经济社会形态、政治经济体系,特别是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变革。在“工业4.0”时代,人与机器、机器与零件,能借助智能网络,随时随地交换信息。整个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都会通过信息的传播融为一体,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生活将席卷全球。更多的工业产品,依靠智能化的信息传播,加入新媒体的行列,这无不昭示了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将伴随人类进入智能社会。

“工业4.0”概念从提出至今,不过短短四五年时间,此方面的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也未见过时迹象,而“工业5.0”却已悄然萌动。“工业5.0”这一新概念,据说由丹麦优傲机器人2017年率先提出,在一段时间内,被不同国家的人们竞相阐释,其内涵并不统一,也未形成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国外有人强调人机协作;而国内也有人认为,“工业5.0”时代是指“在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网络化后的第5个技术发展阶段——平行化,即以虚实平行互动为特征的智能技术时代”。不过,无论概念如何翻新,人工智能作为主角已经隆重登场,它将如影随形地活跃在新媒体的未来,这是毋庸置疑的。新媒体人只有了解它带给新媒体的变化,敏捷地抓住它提供的机会,才不至于也陷入传统媒体的窘境,才能打造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2.1.2 传统媒体:没落的昔日之“王”

随着21世纪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走入颓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工业4.0”牵引的智能社会的到来,又令其雪上加霜。

传统媒体之所以走向衰落,是技术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

1.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发展困境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传播效率落后,受众群体越来越小,最终直接导致传统媒体的收益下降。以纸媒为例,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之一,从2012年开始,国内报纸广告刊登额就在不断下降,从2011年上升11.2%变为2012年下降7.3%,发展至2015年下降35.4%,2016年仅上半年就下降41.4%。就目前来看,随着传统媒体受众的陆续转移,传统媒体的收益逐渐减小,继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经营状态(2)

2.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1)媒介融合化发展

面对新媒体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传统媒体纷纷选择了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从而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目前,各大报纸、电视台都积极开通微信、微博等平台,并建立官方网站、社交网站等平台,从而借助新媒体实现转型发展(3)。除了纸媒和电视媒体,广播媒体也开始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通过与新浪合作,推出了社交电视类应用产品“百视通看点”。利用该产品看电视的过程中,用户则能使用“看点”进行围观和评论,并利用手机遥控进行互动操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借助双方优势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

2)终端移动化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也开始实现终端移动化发展,能够使观众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完成节目观看,以便吸引更多的受众。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已经开始进行“三网融合”,能够为传统媒体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提供更多技术保障。而智能终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技术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所以现阶段各大媒体纷纷利用这些技术推出了各类终端。借助移动终端,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收益。因此,相信随着移动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必将完成终端移动化发展。

3)制播市场化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已经不具市场竞争优势,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开始关注受众需求,并通过转变过去的运营思路以取得市场化发展(4)。例如,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在选题、视角、表达、呈现等方面,为体现对用户消费需求、使用习惯和欣赏偏好的尊重,为用户提供了较多方式进行信息获取,如可视化的图说、数据新闻等,使用户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观看节目。在节目制播方面,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也额外注重年轻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4)数字普及化发展

传统媒体在推出各种移动终端的同时,也引入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数字图书等各类数字内容,呈现出数字普及化发展趋势。例如,《南都娱乐周刊》就推出了数字杂志,并十分看重数字杂志的经营,始终使数字杂志的更新保证在第一时间上线。而采取该种措施,则使得数字平台上线时间与实体杂志出刊时间间隔过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效避免了用户转投其他数字平台,因此能够使数字杂志保持较高阅读量。此外,各大报业也开始推出数字报,如《大众日报》等,以迎合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变化,继而更好地完成受众群体培育。

5)视频常态化发展

随着各种媒体平台的不断浮现,传媒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与此同时,人们对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实时性要求,进而使视频直播新闻这种报道形式得以产生。通过视频,则使电视新闻与人们保持零距离,更好地体现新闻的魅力。就目前来看,在一些重大新闻节目中,视频直播已经常常出现,呈现出了常态化的发展趋势。例如,2017年两会期间,视频直播就成为互联网关键词,在媒体报道中得到了全面运用。由人民网与腾讯网联合推出的《两会进行时》就是一个直播节目,由人民网负责进行内容生产,由腾讯网提供技术支持。该档节目通过每天连续9小时不间断播出,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而为帮助用户获得两会的关键信息,人民网也进行了两会要点的收集,完成了多段视频的制作。直至两会闭幕,该档节目总浏览量超出了1.38亿,创下了历史新纪录。此外,两会期间,新华网也运用航拍、AR、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进行了视频拍摄,推出了短视频《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这一节目。在视频中,新华网完成了报告中重要数据的提炼,然后利用图表形式投射到拍摄的风景上,实现了数据内容与背景主题的契合,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随着AR等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媒体也将取得视频常态化发展。

2.1.3 万物互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的态势平稳放缓,而网络空间结构与新技术内生动力呈现加速变化态势。建立在专业媒体、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基础上,新技术已经从概念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并逐渐迈向智媒化阶段,媒介界限变得模糊。2018年6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发布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上,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预测中国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数字经济引领“数字中国”建设走上新征程。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分值为5.6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十个国家之一。数字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成为引领“数字中国”的重要力量。中国应以“数字中国”建设为统筹平台,加快网络联网建设步伐,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2)人工智能企业迅速崛起,智能互联与万物融合加速到来。5 G已经进入国际标准研制的关键阶段,根据工信部消息,我国具备示范应用能力的5 G终端最早将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预计2019年下半年生产出第一批5 G手机。以智能硬件为突破口,万物互联加速到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语音与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企业将加速崛起。

(3)媒体融合系统性创新发展,效果评估不断规范。媒体融合战略发展将进入第五年,系统性创新成为重点。传统媒体在技术的冲击下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纸媒的停办、重组,区域整合还将继续。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新媒体思维,坚持移动和智能优先,坚持发挥优质内容优势。在融合发展实践中,新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评估指标和体系增多,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

(4)内容价值持续回归,内容付费成为新媒体赢利增长新热点。在“后真相”时代,呈现客观事实、深度信息的报道显得格外珍贵。不仅是在新闻媒体领域,在任何新媒体产品领域,内容的价值都不容忽视。随着内容付费领域的不断拓展,知识IP和知识领袖不断涌现,短视频和音频将成为内容付费行业的主要产品形式。然而,如何确保知识付费产品的高打开率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内容付费也成为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输出的一个新方式。

(5)用户个体商业价值被激活,以“社交电商”为代表的社交化产品成为新势力。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7年中国社交零售用户规模达2.23亿人,较2016年增长46.7%,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增至5.73亿人。拼多多、小红书、有赞、云集等社交电商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电商获取流量难的问题,通过充分挖掘用户个体和社群价值,以信任和人脉为核心有效进行商品和平台推广。社交电商催生了新零售,充分发挥了社交化这一新媒体产品的核心功能。借助小程序等社交媒体平台,以“社交电商”为代表的社交化产品将不断发展。

2.2 物联网智能新媒体

2.2.1 物联网基本知识

1.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5)(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 T2T),人与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简化,而H2H是指人与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连。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故我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

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的过程中,经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可以解释成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但是,M2M的所有的解释并不仅限于能够解释物联网,同样也可阐释互联网,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已经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络电视完成。人到机器的交互,一直是人体工程学和人机界面等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但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已经由互联网提供了最为成功的方案。从本质上而言,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万维网(World Wide Web)技术成功的动因在于:通过搜索和链接,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异步进行信息交互的快捷方式。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的网络。广义上说,当下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本书采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

2.物联网的技术特征

(1)各类终端实现“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2)电信网、互联网等融合实现“可靠传输”,即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3)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智慧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物联网需要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的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输的能力,对系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使人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品、任何人之间都能够进行通信,达到信息自由交换的目的。物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各类资源的“虚拟”和“共享”,这也与通信网发展的扁平化趋势相契合。

3.物联网的应用模式

物联网根据其实质用途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应用模式:

(1)对象的智能标签。通过二维码、RFID等技术标识特定的对象,用于区分对象个体,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各种智能卡、条码标签,它们的基本用途就是用来获得对象的识别信息。此外通过智能标签还可以获得对象物品所包含的扩展信息,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额余额,二维码中所包含的网址和名称等。

(2)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某个对象实时状态的获取,和特定对象行为的监控,如使用分布在市区的各个噪声探头监测噪声污染;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监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通过GPS标签跟踪车辆位置;通过交通路口的摄像头捕捉实时交通流程等。

(3)对象的智能控制。物联网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例如,根据光线的强弱调整路灯的亮度,根据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间隔等。

2.2.2 物联网新媒体应用领域

2.2.2.1 智能交通:M2M汽车
1.智能交通的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2.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1)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ATIS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地的实时交通信息;ATIS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讲,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2)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ATMS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用于检测控制和管理公路交通,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提供通信联系。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交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依靠先进的车辆检测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控制信号灯、发布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3)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

APTS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各种智能技术促进公共运输业的发展,使公交系统实现安全便捷、经济、运量大的目标。如通过个人计算机、闭路电视等向公众就出行方式和事件、路线及车次选择等提供咨询,在公交车站通过显示器向候车者提供车辆的实时运行信息。在公交车辆管理中心,可以根据车辆的实时状态合理安排发车、收车等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AVCS)

AVCS的目的是开发帮助驾驶员实行本车辆控制的各种技术,从而使汽车行驶安全、高效。AVCS包括对驾驶员的警告和帮助,障碍物避免等自动驾驶技术。

5)货运管理系统

货运管理系统是指以高速道路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6)电子收费系统(ETC)

ETC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器与在收费站ETC车道上的微波天线之间的微波专用短程通信,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从而达到车辆通过路桥收费站不需停车而能交纳路桥费的目的,且所交纳的费用经过后台处理后分给相关的收益业主。在现有的车道上安装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使车道的通行能力提高3~5倍。

7)紧急救援系统(EMS)

EMS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结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者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

从具体的业务应用来说,智能交通系统,包括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和公交手机一卡通等多种业务。

3.M2M汽车

M2M(Machine to Machine)是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智能化通信,简言之,就是数据在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传递。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M2M技术已不局限于机器之间,更扩展到了机器和人、人和机器之间。同时,M2M凭借其对物联网的重要支撑作用,成为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对M2M技术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嵌入式传感器,它可以识别变动,并对此进行沟通。嵌入式传感器不仅可以装在移动设备中,还可以装在别的任何物体中;二是图像识别,它可以使人、物体或建筑物等被识别出来;三是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nmunication),它可以传输数据,将其发送至移动网络。

随着M2M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商业模式,以及前无古人的服务模式。例如,Orange Business Services公司就提供国际连接和整合服务。很多小企业也非常活跃,许多新服务的创意就来自小企业,他们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新知识与新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思考。所以,这些小企业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支持。不过,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所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开发这项面对未来新技术的应用潜力。

M2M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按里程付费”汽车保险(PAYD),是根据被保险车辆的行驶里程数进行定价,保险公司或者在定价时赋予车辆行驶里程因子较大的权重,或者直接按照车主对应的每公里保费,乘以保险期间内承保车辆行驶里程数,计算车主实际应缴纳的保费。其中,每公里保费的测算,综合考虑了交通事故记录、理赔记录、车辆使用性质等从车因素,以及车主年龄、性别、驾龄、职业等从人因素。承保车辆的行驶里程数,则一般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确认:一是由车主自报里程数,这一措施准确性较低,主要适用于里程因子权重不大的情况;二是技术验证,保险公司通过接入承保辆车载信息系统数据端口的通信设备记录或传输车辆驾驶相关数据;三是第三方验证,由经保险公司和车主一致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对承保车辆里程计读数进行审核。

无论是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都可以通过安装智能传感设备,将车辆改装成“M2M汽车”,这种汽车可以进行网络连接,把车辆行驶情况、使用情况传输到相应的智能终端上去,实现车辆及时维护、遇险自动报警,制订最佳出行计划以及自主缴纳高速路费用等多种应用,在成为人们出行真正好帮手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2.2.2.2 智能医疗新媒体
1.智能医疗的内涵

智能医疗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医疗智能化。智能医疗结合无线网技术、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将进一步提升医疗诊疗流程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改变和解决医院信息系统等的问题和困难,并大幅度地体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

(2)智能远程医疗。通过电子医疗、RFID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信息及时采集和高度共享,可缓解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的窘境,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

(3)智能监护。经过M2M技术装备过的智能病床,可以记录病人的各项体征,一旦数据发生变化,马上将信息传递给医护人员,可以极大地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对于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也可以通过传感设备监测身体状况,防止患者发病时四周无人,错过治疗时机。

2.智能医疗新媒体的信息系统

智能医疗新媒体的信息系统分为七个层次:一是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系统;二是电子病历系统,包括病人信息、影像信息;三是临床应用系统,包括计算机医生医嘱录入系统(CPOE)等;四是慢性疾病管理系统;五是区域医疗信息交换系统;六是临床支持决策系统;七是公共健康卫生系统。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CPOE,主要是缺乏有效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加上供应商欠缺临床背景,在从标准转向实际应用方面也缺乏标准指引。这是未来需要改善的方面。

在远程智能医疗方面,国内发展比较快,比较先进的医院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已经有了可观的表现。比如,可实现病历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实时记录、传输与处理利用,使得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通过联网,实时地、有效地共享相关信息,这一点对于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医院转诊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这主要源于政策层面的推进和技术层面的支持。但目前欠缺的是长期运作模式,缺乏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此外还面临成本高昂、安全性及隐私等问题,这刺激了未来智能医疗的快速发展。

3.未来智能医疗发展方向

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可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医疗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等产品将得到广泛应用,用户可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

未来几年,中国智能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一百亿元,并且涉及的周边产业范围很广,设备和产品种类繁多。如果这个市场真正启动,其影响将不仅仅限于医疗服务行业本身,还将直接触动包括网络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无线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利益链条,从而影响通信产业的现有布局。

2.2.2.3 智能物流新媒体
1.智能物流的内涵

智能物流就是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平台,在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环节,实现货物运输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降低成本,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消耗。智能物流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物流过程数据智慧化、网络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在功能上要实现六个“正确”,即正确的货物、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价格,在技术上要实现:物品识别、地点跟踪、物品溯源、物品监控、实时响应。

2.智能物流的主要技术

1)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是以计算机、光、机、电、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它通过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而又准确地进行海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输入,在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由条码识别技术、智能卡识别技术、光字符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组成的综合技术,并正在向集成应用的方向发展。条码识别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信息自动录入。条码是由一组按特定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表示一定信息的符号。不同的码制,条码符号的组成规则不同。较常使用的码制有:EAN/UPC条码、128条码、ITF-14条码、交叉二五条码、三九条码、库德巴条码等。射频识别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技术的读写器设备,对射频标签进行非接触式识读,达到自动采集数据的目的。它可以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也可以同时识读多个对象,具有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等特点。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类自身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包括手型、指纹、脸型、虹膜、视网膜、脉搏、耳郭等,行为特征包括签字、声音等。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安全性,较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已经发展了虹膜识别技术、视网膜识别技术、面部识别技术、签名识别技术、声音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六种生物识别技术。

2)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仓库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时变的数据集合,数据仓库的目标是把来源不同的、结构相异的数据,经加工后在数据仓库中存储、提取和维护,它支持全面的、大量的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和高层次的决策支持。数据仓库使用户拥有任意提取数据的自由,而不干扰业务数据库的正常运行。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规则的过程。数据挖掘一般分为描述型数据挖掘和预测型数据挖掘两种。描述型数据挖掘包括数据总结、聚类及关联分析等,预测型数据挖掘包括分类、回归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的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揭示事件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3)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就是探索研究用各种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途径,使人类的智能得以物化与延伸的一门学科。它借鉴仿生学思想,用数学语言抽象描述知识,用以模仿生物体系和人类的智能机制,主要的方法有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粒度计算三种。

(1)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在生物神经网络研究的基础上模拟人类的形象直觉思维,根据生物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特点,通过简化、归纳,提炼总结出来的一类并行处理网络。神经网络的主要功能有联想记忆、分类聚类和优化计算等。

(2)进化计算。进化计算是模拟生物进化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问题求解的方法。因为它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所以它具有自然界生物所共有的极强的适应性特点,这使得它能够解决那些难以用传统方法来解决的复杂问题。它采用了多点并行搜索的方式,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进化操作,反复迭代,在个体的适应度值的指导下,使得每代进化的结果都优于上一代,如此逐代进化,直至产生全局最优解或全局近优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遗传算法,它是基于自然界的生物遗传进化机制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自适应优化算法。

(3)粒度计算。早在1990年,我国著名学者张钹和张铃就进行了关于粒度问题的讨论,并指出“人类智能的一个公认的特点,就是人们能从极不相同的粒度(Granularity)上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人们不仅能在不同粒度的世界上进行问题的求解,而且能够很快地从一个粒度世界跳到另一个粒度世界,往返自如,毫无困难。这种处理不同粒度世界的能力,正是人类问题求解的强有力的表现”。随后,Zadeh(6)讨论模糊信息粒度理论时,提出人类认知的三个主要概念,即粒度(包括将全体分解为部分)、组织(包括从部分集成全体)和因果(包括因果的关联),并进一步提出了粒度计算。他认为,粒度计算是一把大伞,它覆盖了所有有关粒度的理论、方法论、技术和工具的研究。目前主要有模糊集理论、粗糙集理论和商空间理论三种。

4)GIS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打造智能物流的关键技术与工具,使用GIS可以构建物流一张图,将订单信息、网点信息、送货信息、车辆信息、客户信息等数据都在一张图中进行管理,实现快速智能分单、网点合理布局、送货路线合理规划、包裹监控与管理。

GIS技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物流企业实现基于地图的服务。

(1)网点标注:将物流企业的网点及网点信息(如地址、电话、提送货等信息)标注到地图上,便于用户和企业管理者快速查询。

(2)片区划分: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管理大数据,为物流业务系统提供业务区划管理基础服务,如划分物流分单责任区等,并与网点进行关联。

(3)快速分单:使用GIS地址匹配技术,搜索定位区划单元,将地址快速分派到区域及网点,并根据该物流区划单元的属性找到责任人以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

(4)车辆监控管理系统:从货物出库到到达客户手中全程监控,减少货物丢失;合理调度车辆,提高车辆利用率;各种报警设置,保证货物、司机、车辆安全,节省企业资源。

(5)物流配送路线规划辅助系统:用于辅助物流配送规划,合理规划路线,保证货物快速到达,节省企业资源,提高用户满意度。

(6)数据统计与服务:将物流企业的数据信息在地图上可视化直观显示,通过科学的业务模型、GIS专业算法和空间挖掘分析,洞察通过其他方式无法了解的趋势和内在关系,从而为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如制定市场营销策略、规划物流路线、合理选址分析、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等构建良好的基础,使商业决策系统更加智能和精准,从而帮助物流企业获取更大的市场契机。

3.智能物流未来趋势

第一,“全供应链化”。大数据驱动整个供应链重新组合,不管是上游原材料、生产制造端,还是下游的分销端,都会重新组合,由线性的、树状的供应链转型为网状供应链。

第二,物流机器人会大量出现。不管是阿里、京东等电商企业,还是顺丰等各大快递企业都会投入智能物流的硬件研发和应用。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机器人成本与人工成本会越来越接近。简单重复性劳动被机器人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社会化物流会变成全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物流会让物流资源在全社会重新配置,不管是快递企业的人员、快递企业的工具、快递企业的设施,还是商品,都会来进行组合,任何一种社会资源都可能成为物流的一个环节。所以未来智能物流,一定是一套自由、开放、分享、透明、有信用的新的物流体系。

2.2.2.4 智能家居新媒体
1.智能家居的内涵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安装智能系统的居住环境。实施智能家居系统的过程就称为智能家居集成。智能家居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身,将各种家庭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网络家电等)通过智能家庭网络联网实现自动化,通过电信运营商的宽带、固定电话和无线网络,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自动操控,不需要烦琐的人为操作,并能学习当前用户的使用习惯,满足更人性化的需求。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通过全方位的信息交互,不仅提供舒适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实现更智能的家庭安防系统,还将家居环境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生活空间。

一“课”拍案

菜鸟不是菜,像鸟不是鸟!

智能家居又称智能住宅,在国外常用Smart Home表示。与智能家居含义近似的有家庭自动化(Home Automation)、电子家庭(Electronic Home, E-home)、数字家园(Digital Family)、家庭网络(Home Net/Networks for Home)、网络家居(Network Home)、智能家庭/建筑(Intelligent Home/Building),在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还有数码家庭、数码家居等称法。

2.智能家居的系统组成

所谓的家庭智能化,就是通过家居智能管理系统的设施来实现家庭安全、舒适、信息交互与通信的能力。家居智能化系统由家庭安全防范(HS)、家庭设备自动化(HA)和家庭通信(HC)组成。

在建设家居智能化系统时,依据中国有关标准,具体有如下基本要求:

(1)在卧室、客厅等房间设置网络与有线电视插座;

(2)在卧室、书房、客厅等房间设置信息插座;

(3)设置访客对讲和大楼出入口门锁控制装置;

(4)在厨房内设置燃气报警装置;

(5)设置紧急呼叫求救按钮;

(6)设置水表、电表、燃气表、暖气(有采暖地区)的自动计量远传装置。

3.智能家居的功能

(1)始终在线的网络服务:与互联网随时相连,为在家办公提供条件。

(2)安全防范:智能安防可以实时监控非法闯入、火灾、煤气泄漏、紧急呼救的发生。一旦出现警情,系统会自动向中心发出报警信息,同时启动相关电器进入应急联动状态,从而实现主动防范。

(3)家电的智能控制和远程控制:如对灯光照明进行场景设置和远程控制、电器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等。

(4)交互式智能控制: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家电的声控功能;也可以通过各种主动式传感器(如温度、声音、动作等)实现智能家居的主动性动作响应。

(5)环境自动控制:如家庭中央空调系统。

(6)提供全方位家庭娱乐:如家庭影院系统和家庭中央背景音乐系统。

(7)现代化的厨卫环境:主要指整体厨房和整体卫浴。

(8)家庭信息服务:管理家庭信息及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联系。

(9)家庭理财服务:通过网络完成理财和消费服务。

(10)自动维护功能:智能信息家电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从制造商的服务网站上自动下载、更新驱动程序和诊断程序,实现智能化的故障自诊断、新功能自动扩展。

4.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家居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居开始引进智能化系统和设备。智能化系统涵盖的内容向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此,智能家居交互平台应运而生。

智能家居交互平台是一个具有交互能力的平台,能够把各种不同的系统、协议、信息、内容,控制在不同的子系统中进行交互、交换。它具有如下特点:

(1)每个子系统都可以脱离交互平台独立运行。智能家居交互平台中,各个子系统在脱离交互平台时能够独立运行,如楼寓对讲、家庭报警、各种电器控制、门禁、家庭娱乐等。各子系统在交互平台管理下运行,平台能采集各子系统的运行数据,指挥系统的联动。

(2)不同品牌的产品、不同的控制传输协议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互。由于有了交互平台,不同子系统在交互平台的统一管理下,可以协同工作和运行。数据的交换、共享,给用户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充分体现智能家居的个性化。同时,交互平台还具有网关的功能,通过交互平台,能与广域网连接,实现远程控制、远程管理。交互平台具有多种主流的控制接口,如RS485、RS232、TCP、IP等,同时可以扩充添加国内外流行的控制接口,如EIB、Lonworks、CE-bus、Canbus,以及无线网络如Wi-Fi、GPRS、蓝牙等。交互平台可以根据客户及市场的变化不断增加各种总线、系统的驱动软件和硬件接口,丰富多样的通信、控制接口,为子系统的多样化选择提供基础保障。智能家居有了最大限度包容性,用户就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3)智能终端(触摸屏)操作界面简便易行。整个系统在平台的控制、管理下运行,智能终端(触摸屏)仅作为各子系统的显示、操作界面,多智能终端配置容易可行。同时,可以记录各子系统的运行数据,为系统运行优化、自学习提供依据。交互平台,可以记录、存储各系统的运行数据,对系统的运行可以提供有效的历史数据,同时可以根据历史的运行数据,总结出主人的使用习惯和某种规律,让系统能够自学习。

(4)控制软件可编程,提供信息服务。此系统用户的控制逻辑、操作界面可以自定义。在现代的智能家居系统中,信息服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有了信息服务,就能给智能家居更多的“智慧”,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讯。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烹饪、交通信息、生活常识、婴幼儿哺育、儿童教育、日常购物、社区信息、家居控制专家等。智能家居已不仅仅是面向控制的系统,而是信息服务与控制有机结合的系统。

(5)多种控制手段。在日常家居生活中,为了使我们对家庭的控制系统能随时掌控、需要的信息随时获取,操作终端的形式非常重要,多种形式的智能操作终端是必不可少的,如智能遥控器、移动触摸屏、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等。

2.2.2.5 智慧校园新媒体
1.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校园环境,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言之,智能校园是“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2.智慧校园的特征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指一个信息技术被高度地融合,信息化的应用被深度地整合,构建成信息终端广泛感知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校园。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

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员的互动协作;

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感知的接口。

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将学校打造成感知的、服务性的、环保节能的、安全稳定的智慧型校园。

3.智慧校园的基本结构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校园建设架构如图2-1所示,智慧校园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得到的大数据进行存储、共享、加工、处理以及挖掘,实现对高校各类型需求者的个性化、移动化以及精准化服务,提高协同工作效率和质量。

(1)底层为物联网感知层:通过ZigBee、RFID、WSN等技术获得校园内各类设备的运行数据,为智慧校园提供数据采集。

(2)云计算层:采用虚拟化、高性能计算(HPC)、IaaS(基础结构即服务)等提供大数据计算和处理。

(3)大数据层: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持。

(4)智慧应用层: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智慧校园的教学科研、运行管理等提供应用支持。

(5)网络通信层和智能终端层:通过3G/4G网络以及全校Wi-Fi覆盖,实现智能应用App的移动化。

图2-1 智慧校园框架图

4.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的构建需要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面对智慧校园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7)

1)大数据技术

在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以及校园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利用hadoop分布式存储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和共享,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利用spark技术等实现数据挖掘,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

2)云计算

智慧校园整个框架结构复杂,作为协同工作平台的核心部分,云计算模式可以很好地为其实现资源的动态配置以及优化服务。

3)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利用智能识别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连接,多传感器信息采集和融合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移动互联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应用越来越广泛,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定,利用JAVAEE技术,进行服务器端应用开发,手机移动端App开发,这都将为智慧校园提供即时方便的通信和应用服务。

5.智慧校园的应用

1)智慧教学

智慧校园中,教师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建立MOOC(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或者SPOC(私播课,小规模限制性课程)云教学平台,利用移动终端开展移动式和碎片化教学。基于大数据中心,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等进行检测。学生也可以利用云教学平台方便地实现教学互动。

2)智慧管理

智慧校园可以方便地实现校园管理的智能化,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实现管理过程的检测控制。协同工作平台可以方便地实现多校区协同教学和办公,实现网上OA(办公自动化)、流程审批等,也可以方便地实现网络教学的开展等。

3)智慧决策

智慧校园中产生的大数据将被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计算,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并进行可视化展示,为教学服务、管理服务等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进一步优化教学和管理。

2.2.2.6 智慧农业
1.智慧农业的内涵

所谓“智慧农业”,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2.智慧农业的系统技术特点

智慧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有监控功能系统、监测功能系统、实时图像与视频监控功能。

1)监控功能系统

根据无线网络获取的植物生长环境信息,如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其他参数也可以选配,如土壤中的pH值、电导率,等。信息收集、负责接收无线传感汇聚节点发来的数据、存储、显示和数据管理,实现所有基地测试点信息的获取、管理、动态显示和分析处理,以直观的图表和曲线的方式显示给用户,并根据以上各类信息的反馈,对农业园区进行自动灌溉、自动降温、自动卷模、自动进行液体肥料施肥、自动喷药等自动控制。

2)监测功能系统

通过配备无线传感节点,太阳能供电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路由设备,在农业园区内实现自动信息检测与控制。在无线传感传输系统每个基点配置无线传感节点,每个无线传感节点可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求提供各种声光报警信息和短信报警信息。

3)实时图像与视频监控功能

农业智能化控制,仅靠数值化的物物相关联,并不能完全营造作物最佳生长环境。实时图像与视频监控,为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更直观的表达方式。比如:哪块地缺水了,在物联网单层数据上看仅仅能看到水分数据偏低。应该灌溉到什么程度也不能生搬硬套地仅仅根据这一个数据来做决策。因为农业生产环境的不均匀性决定了农业信息获取上的先天性弊端,而很难从单纯的技术手段上进行突破。视频监控直观地反映了农作物生产的实时状态,引入图像处理,既可直观反映一些作物的生长长势,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物生长的整体状态及营养水平,可以从整体上给农户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决策理论依据。

3.智慧农业的应用领域

1)农业生产环境监控

通过布设于农田、温室、园林等目标区域的大量传感节点,可以实时地收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以及土壤水分、电导率等信息并汇总到中控系统。农业生产人员可通过监测数据对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投放农业生产资料,并根据需要调动各种执行设备,进行调温、调光、换气等操作,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

2)食品安全

利用技术,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的高效可靠识别和对生产、加工环境的监测,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功能,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安全。物联网技术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完全透明地展现食品供应链,使消费者可以迅速了解食品的生产环境和制作过程,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信心,并且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提升可溯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2.2.3 物联网承载的新媒体变化

2.2.3.1 变化一:媒体信息采集

物联网技术将互联网逻辑进一步拓展至物与物的层面。在物联网技术作用下,联网设备的数量,可能会达到百万种,遍布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手表、眼镜到咖啡杯,从工厂流水线、汽车到无人机,从庄稼禾苗的叶片到学校教室的灯管,万事万物都将与互联网相连接。这种以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泛连接,不仅使万物皆为媒体,且使新媒体信息采集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到目前为止,这方面应用最显著的案例就是无人机。在新闻领域,无人机能够进入此前受环境限制而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高昂的任何新闻现场,并从大量新颖的拍摄视角,实时传回图片或视频。特别是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重大事故、群体性事件、战争地区以及交通不便的山区报道,无人机能大大降低新闻报道的成本与危险。

除了无人机之外,谷歌眼镜等智能眼镜也能在新闻采集上发挥奇效。与传统照相机、摄像机相比,谷歌眼镜重量更轻,更便于携带,尤其是Hangouts(环聊)、Full Screen Beam等应用,可以通过语音、手势甚至眨眼动作来完成图片与视频拍摄,并将素材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或YouTube等社会化网站,在某些突发事件新闻现场具有较强优势。美国一些大学还开设了“眼镜新闻学”(Glass Journalism)课程,探讨如何使用“谷歌眼镜”进行新闻报道,师生在课上探索制作适合新闻人使用的谷歌眼镜平台App。

事实上,不单单是智能眼镜,只要具备录音、拍摄以及联网功能,任何可穿戴设备都具备成为新闻采集工具的潜力,如正成为消费热点的智能手表。

但新闻信息采集从来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专业、伦理乃至法律问题。无所不在的具有摄录功能的联网设备,让人们担心其被滥用和误用而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包括侵犯隐私、泄密、交通安全等。因而,相应的专业、伦理与法律的规制显得必不可少。仅就媒体机构而言,未来的新闻报道手册将毫无疑问地加入物联网设备的使用规范。

2.2.3.2 变化二:媒体信息呈现

物联网技术将大大改变媒体的物理呈现形式。

从纸张、收音机、电视、计算机、手机与平板电脑,每种新传播技术,都带来媒体物理呈现形式的变化。物联网技术让无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成为联网设备,使之具备信息传输功能,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媒体物理呈现形式的想象空间。以往稳定、单一的新闻信息接收渠道将被多样、多变的渠道取代,简言之,就是媒体终端将呈现多屏化趋势。研究者Elisabeth Clark描述了物联网时代新闻消费的一个典型场景:

某个早晨,联网咖啡壶发出的信号,通过苹果手机将John Smith先生叫醒。这个咖啡壶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煮,并告知John Smith先生媒体何时推送最新新闻。这些新闻都是高度个性化定制的,既包括实时新闻,也包括个人推特(Twitter)账号上订阅的信息流。这些信息将跟随John Smith先生的日常活动轨迹,从浴室镜子到汽车进行呈现。(8)

这个场景中,镜子、汽车等日常物品都可能成为媒体的“肉身”。实际上是为了说明,物联网时代媒体将真正做到无处不在。当然,这种无处不在的核心原则是以受众为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受众生活,在紧凑的时间和空间内提供个性化、随身化、方便化的新闻信息。

事实上,目前在媒体物理形式上已有一些探索,Qleek便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

Qleek的口号是“让你的数字生活实体化”(Give Body To Your Digital Life)。这家由法国公司Ozenge Studio创办的项目,提出的口号是“将你的数字生活置入实体图书馆,你可以播放、展示和分享”。

Qleek由播放底座与一块块六边形木板组成。这些类似于CD碟片的六边形木板被命名为“Tapp”。每块Tapp都支持NFC(9)功能。这一功能,使得Qleek播放底座与数字电视、电脑等设备联网。每一块Tapp都关联着相应的网页、音视频数字内容(如YouTube频道、Instagram订阅目录、播客音频,等等)。当把Tapp放在Qleek播放底座上,就可以播放或更新这些在线内容。Qleek本身不存储文件,更像是一种连接网络媒体平台的“书签”。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定制Tapp的内容和外观,且可以随时更改Tapp里的内容。

《连线》杂志引用创始人Ismail Salhi的话,称Qleek打通了物质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鸿沟,并成为人们展示自己的虚拟收藏品的一种方式。因为Tapps可以组合成各种漂亮的家居装饰品。

Qleek只是物联网技术改变媒体物理呈现形式的一个缩影。一些评论者甚至认为,这一项目的意义在于改变了数字媒体没有实体空间感的历史,让媒体再次实体化(make media physical again),从而开发人类所拥有的在时空中记住事物的巨大能力。(10)

可以预见,人们未来接收新闻信息的设备将越来越人性化、便利化,而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电脑、手机等几种有限的形式。

这也意味着,专业媒体机构的物理存在,可能需要提供具有稳定性、可靠性的工具和服务,且不断衍生新的产品服务。媒体机构只有在受众生活中变得有用,才有存在价值。

2.3 人工智能的新媒体应用

2.3.1 无人机与新媒体

1.无人机的内涵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无人机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回收时,无人机可用与普通飞机着陆过程一样的方式自动着陆,也可通过遥控用降落伞或拦网回收。无人机可反复使用多次,广泛用于空中侦察、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

2013年1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下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负责民用无人机的相关管理。根据《规定》,中国无人机操作按照机型大小、飞行空域可分为11种情况,其中仅有116千克以上的无人机和4600立方米以上的飞艇,在融合空域飞行由民航局管理,其余情况,包括日渐流行的微型航拍飞行器在内的其他飞行,均由行业协会管理或由操作手自行负责。

2017年2月15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交通局宣布,2017年7月迪拜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允许载客无人机运营的城市,而采用的机型是中国研制的全球第一款可载客的无人驾驶飞机“亿航184”。

2017年5月1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宣布,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的开发,并于18日上线运行,6月1日正式对质量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实施登记注册。

2.无人机的种类

1)长时留空无人机

为对目标进行长时间监视,弥补无人侦察机留空时间短、对同一目标反复侦察时所需航次多等不足,长时间留空无人机便应运而生。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微波动力无人机,可在高空飞行60天以上。国外的长时间留空无人机最大续航时间可达1年,可对目标进行连续不断的侦察、监视。

2)隐身无人机

1995年6月1日,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无人机——“蒂尔”-3(绰号“暗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克希德公司斯昆克工厂公开展出。该机外形奇特,机翼硕大,机身扁平,有头无尾。“暗星”之所以采用这种奇特的外形,主要是为了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以增强隐身性能。机身的底部涂成黑色,也是基于此种考虑。该机在1.37万千米的高空可巡航8小时,活动半径为1800千米,巡航速度为240千米/时。该机将装备合成孔径雷达或电光探测设备,续航8小时,总监视覆盖面积为4.8万平方千米;在1米分辨率时,搜索速度为5480千米/时;能显示0.3米的目标像点;单机可截获目标600个。该机还具有自主起飞、自动巡航、脱离和着陆的能力,而且可在飞行中改变自己的飞行程序,以执行新的任务。

3)微型无人机

为进一步扩大无人机的使用范围,使无人机能直接为班、排、连等低级别作战单位提供实时的情报保障,国外正积极开发微型无人机。这种无人机最长约2米,仅重几千克,使用时可由单兵发射筒发射。如美国布兰登布雷飞机结构公司和伞翼公司正在研制的“天球”无人机,最大重量仅9千克左右,最长留空时间为2.5小时,除可以垂直起降外,还可在7米×7米的场地上发射与回收。

新一代微型侦察机即将走出实验室。可以放在手掌上的这种微型飞机翼展15厘米,靠体积仅有纽扣大小的电动或喷气发动机推动。它将被用于侦察卫星和军用侦察机监视不到的死角,使士兵能够看到山背面的情况或发现躲在被轰炸后的建筑物内的敌人。微型侦察机可以放在军用挎包里,它装备有摄像机、红外线传感器或雷达探测器等,甚至有电子鼻,以便通过士兵的气味发现他们。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罗布·米切尔森则提出使用脉冲式喷气发动机,他已经造了一个模型,如同一支短粗的钢笔。另一个办法,是用电动机带动螺旋桨。尽管微型电动机提供动力还存在困难,但美国国防部对制造微型技术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制造的一种1厘米大的直升机,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希望在一年内能够看到几种样机试飞。专家指出,将来当有只鸟在你头上转或房间里有蚊子叫时,请你当心,也许有人正在监视你。

4)测绘无人机

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遥感监测平台,飞行操作智能化程度高,可按预定航线自主飞行、摄像,实时提供遥感监测数据和低空视频监控,具有机动性强、便捷、成本低等特点,其所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海域动态监管、海洋环境监测、资源保护等工作中用途广泛。

5)航拍无人机

航拍无人机是集成了高清摄影摄像装置的遥控飞行器,系统主要包括载机、飞控、陀螺云台、视频传输、地面站以及通话系统等。航拍无人机飞行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上,适合影视宣传片以及鸟瞰图的拍摄等。这种飞行器灵活方便,能快速地完成镜头的拍摄。

3.无人机的媒体功能

1)信息中继

如美国的“先锋”式无人机装有抗干扰扩频通信设备、大功率固态放大器、全向甚高频和超高频无线电台中继设备等,可在C波段进行数据、信号、语音和图像通信,通信距离为185千米。

2)安全状况信息监察

根据The Lens的一份报告,新奥尔良市官员为保障该地的安全,在2017年2月份曾申请使用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无人驾驶机。The Lens称,一位新奥尔良市官员一直对收购无人驾驶高科技非常感兴趣。据报道,市政府官员与本地的无人驾驶飞机制造商召开了两次会议,望将无人驾驶机正式投入新奥尔良市中。

3)救灾信息获取

发生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时,无人机可以深入灾区进行航拍,在灾后第一时间获取灾区影像。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利用无人飞机获取灾区影像成为救灾测绘应急保障的重要手段。无人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利用简单条件就可以低空飞行,获取影像数据。

4)新闻信息采集

北京时间2015年1月13日,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将批准CNN测试飞行用于新闻采集的无人机。CNN已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所(Georgia Tech Research Institute)共同研究无人机的信息采集工作,FAA将分析CNN的测试信息,以制定新闻报道无人机的相关规则。CNN作为美国有线电视行业中全天候报道新闻的先锋,一直致力于合法地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采集。(11)如我国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事件中,天津警备区组织滨海新区军事部派出直升机和无人机前往侦察,以防止有再爆炸和次生灾害的危险,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2.3.2 传感器新媒体

1.传感器的内涵

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它山之“识”

手机可以用来喷洒农药,这会是一番什么样的云蒸霞蔚的景象?

2.传感器的组成(12)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三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传感器的组成

(1)敏感元件。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

(2)转换元件。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的输出量转换为适合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的部分,即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功能元件。

(3)测量电路。测量电路将转换元件输出的电量变换成便于显示、记录、控制和处理的电压、电流、频率等电信号。根据转换元件的不同,测量电路有诸多类型,常见的测量电路有放大器、振荡器、电桥、电荷放大器等。

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转换元件,它决定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传感器都必须包括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如果敏感元件直接输出的是电量,它同时也是转换元件,如热电偶;如果转换元件能直接感受被测量,且能输出与之有一定关系的电量,它同时也是敏感元件,如压电元件。

3.传感器的分类(13)

由于传感器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器件,与许多学科有关,且种类繁多,因此分类方法也有很多。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的传感器分类体系表,传感器分为物理型传感器、化学型传感器、生物型传感器三大门类,其中又包含12个小类:热学量传感器、力学量传感器、光学量传感器、电学量传感器、磁学量传感器、声学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射线传感器、离子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生化量传感器、生理量传感器。各小类又有一些更为细致的分类。目前传感器的分类没有统一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按工作机制分类

(1)物理型传感器。物理型传感器是利用转换元件的物理性质,以及一些材料自身所独有的特殊物理性质制成的一类传感器。如利用磁阻随被测量变化而变化的电感、差动式变压器传感器;利用半导体材料、金属在被测量的作用下引起的电阻变化的电阻传感器;利用被测力作用在压电晶体下产生的压电效应而制成的压电式传感器等。

(2)化学型传感器。化学型传感器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原理,监测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物质中的成分、浓度等,再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其中离子选择性电极是最常用的,它通过电极来测量溶液中一些经常需要的量,如pH值或某些离子活度。

(3)生物型传感器。生物型传感器是一种能够选择性地识别生物活性物质和测定生物化学物质的传感器。生物活性物质可以选择性地亲和某种物质,这种特殊功能也称为功能识别能力。这种识别能力可用来判断某种物质存在与否及其浓度,再利用电化学的方法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生物型传感器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为功能识别物质,被测物质可以被它特定识别。其二是电、光信号转换装置,此装置可以将在功能膜上进行的识别被测物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转换成便于传输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生物型传感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分子水平上识别被测物质,因此它在医学诊断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按构成原理分类

(1)结构型传感器。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构成的,包括动力场的运动定律、电磁场的电磁定律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以传感器中元件相对位置变化引起场的变化为基础而不是以材料特性变化为基础,这是这类传感器的特点。

(2)物性型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物质定律构成的,如胡克定律、欧姆定律等。这种定律大多数是以物质本身的常数形式给出的。这类传感器的主要性能由这些常数的大小决定。因此,物性型传感器的性能随材料的不同而异。

3)按能量转换情况分类

(1)能量转换型传感器。能量转换型传感器主要由能量变换元件构成,不需外加电源(有源传感器)。

(2)能量控制型传感器。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在信息变化过程中,其能量需要外电源供给(无源传感器)。

4)按测量原理分类

目前市面上传感器的测量原理主要是在电磁原理和固体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电位器式、应变式传感器是根据变电阻的原理构成的;电感式、差动变压器式、电涡流式传感器是根据变磁阻的原理构成的;半导体力敏、热敏、光敏、气敏等固态传感器是根据半导体有关理论构成的。

5)按输入量分类

如输入量分别为加速度、速度、位移、湿度、压力、温度等非电量,则对应的传感器分别称为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按输入量分类的优点是比较明确直接地表达了传感器的用途,便于使用者根据用途选用。但缺点是没有区分每种传感器在转换机制上有何共性和差异,不便于使用者比较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异同点。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方法,诸如:按传感器的功能分类,有单功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按传感器的转换原理分类,有机—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热—电传感器、磁—电传感器及电化学传感器等。

4.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从17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直到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发明了传感器,才真正把温度变成电信号,这就是后来的热电偶传感器。在半导体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人们又开发了PN结温度传感器、半导体热电偶传感器和集成温度传感器。与之相应,根据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人们相继开发了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和声学温度传感器。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声称世界已经进入传感器时代。我国的传感器发展也已有50多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我国的传感器行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传感器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现在,传感器的应用已经遍及工业生产、海洋探测、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几乎所有的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传感器的应用。在我国的传感器市场中,国外的厂商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虽然国内厂商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其产品仍然与国际传感器技术有差距。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建立了传感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基地,初步建立了敏感元件和传感器产业。与此同时,激烈的技术竞争必然会导致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我国传感器技术的快速进步。

目前,从发展前景来看,传感器今后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传感器的固态化

物性型传感器又可以称为固态传感器,目前发展很快。它包括电介质、强磁性体和半导体三类,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半导体传感器的发展。它不仅小型轻量、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而且对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十分有利。例如,目前最先进的固态传感器,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差压传感器、静压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差压传感器具有温度和压力补偿功能。传感器的固态化是基于新材料的开发才得以发展的。

2)传感器的集成化

随着传感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借助半导体的光刻技术、蒸镀技术、组装技术及精密细微加工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正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将敏感元件、信息处理或转换单元及电源等部分利用半导体技术制作在同一芯片上即是传感器的集成化,如集成压力传感器、集成温度传感器、集成磁敏传感器等。

3)传感器的多功能化

传感器的多功能化就是把具有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元件集成在一起。传感器也因此具有多种参数的检测功能,这是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之一。例如,美国某大学传感器研究发展中心研制的单片硅多维力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3个线速度、3个离心加速度(角速度)和3个角加速度。其主要组成是由4个正确设计安装在一个基板上的悬臂梁组成的单片硅结构、9个正确布置在各个悬臂梁上的压阻敏感元件。多功能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小体积。

4)传感器的微型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迅速发展,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应用于传感器技术,从而引发了传感器的微型化。

5)传感器的图像化

目前,传感器的应用不仅只限于对某一点物理量的测量,还开始研究从一维、二维到三维空间的测量问题。现在已经研制成功的二维图像传感器有MOS型、CCD型、CID型全固体式摄像器件等。

2.3.3 机器人新媒体

1.机器人的内涵

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Robot)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计算机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理想中的高仿真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材料学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科学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开发。

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一般来说,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2.机器人的媒体功能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1)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即机器人本体,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转动副或移动副)常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即为机器人的自由度数。根据关节配置形式和运动坐标形式的不同,机器人执行机构可分为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极坐标式和关节坐标式等类型。出于拟人化的考虑,常将机器人本体的有关部位分别称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夹持器或末端执行器)和行走部(对于移动机器人)等。

(2)驱动装置。驱动装置是驱使执行机构运动的机构,按照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信号,借助于动力元件使机器人进行动作。它输入的是电信号,输出的是线、角位移量。机器人使用的驱动装置主要是电力驱动装置,如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此外也有采用液压、气动等驱动装置。

(3)检测装置。检测装置是实时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及工作情况,根据需要反馈给控制系统,与设定信息进行比较后,对执行机构进行调整,以保证机器人的动作符合预定的要求。作为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信息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各部分的内部状况,如各关节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将所测得的信息作为反馈信号送至控制器,形成闭环控制;另一类是外部信息传感器,用于获取有关机器人的作业对象及外界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使机器人的动作能适应外界情况的变化,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甚至使机器人具有某种“感觉”,向智能化发展,例如视觉、声觉等外部传感器给出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的有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构成一个大的反馈回路,从而将大大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精度。

(4)控制系统。一种是集中式控制,即机器人的全部控制由一台微型计算机完成;另一种是分散(级)式控制,即采用多台微型计算机来分担机器人的控制,如当采用上、下两级微型计算机共同完成机器人的控制时,主机常用于负责系统的管理、通信、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并向下级微型计算机发送指令信息。作为下级从机,各关节分别对应一个CPU,进行插补运算和伺服控制处理,实现给定的运动,并向主机反馈信息。根据作业任务要求的不同,机器人的控制方式又可分为点位控制、连续轨迹控制和力(力矩)控制。

3.机器人的分类

中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国际上的机器人学者,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也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这和中国的分类是一致的。

4.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有四大热点领域。

一是工业机器人。高附加值的加工装备、物流仓储搬运等领域机器人有望迎来大发展,其趋势是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开放化,并且更加重视相关新材料、智能化示教、应用设计、成套应用工艺等关键技术。

二是社交机器人与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服务接待平台、家庭服务机器人等。“目前,首先关心的是挖掘家庭刚性需求,其次关心是否存在相对集中的通用软硬件平台和标准化体系,另外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使服务机器人方便地应用也是关注焦点。”王田苗分析说。

三是医用机器人服务,包括预测、远程、康复等方向。随着远程医疗、微创精准外科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手术机器人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同时中国残障人数众多,未来国产康复机器人产业将大有作为。

四是智能交通系统。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系统将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出行、物流投送等提供便利,这也将是未来汽车巨头们与物流商争夺的主要市场。

问题拓探

1.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物联网和新媒体有什么关系?

实践任务

1.选取一个物联网新媒体应用的案例,分析物联网在其中的应用。

2.通过网络搜索机器人与新闻记者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消息,比较机器人新闻和新闻记者所写新闻的不同之处。


(1)“工业4.0”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次年10月上旬,由博世公司牵头的“工业4.0小组”,向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工业4.0”发展建议。该小组于2013年4月8日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提交了最终报告,正式向全世界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

(2)史小妮.浅谈新媒体语境下报纸的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4(8).

(3)李春阳.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3).

(4)彭钥嘉.新兴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7).

(5)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6)Lotfi Aliasker Zadeh,模糊数学之父,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扎德。

(7)陈小宁,徐鸿雁,吕峻闽,等.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校园[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

(8)Elisabeth Clark.“Media companies must prepare for the‘Internet of Things’with Big Data”,26 January 2014.

(9)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缩写,意为近距离高频无线通信,一种允许电子设备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的通信技术。

(10)Christopher Mims.“How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uld make media physical again”,February 17,2014.

(11)张沛.FAA拟批准CNN用无人机进行突发性新闻报道[EB/OL].(2015-01-14)[2018-11-08]. tech.huanqiu.com/internet/2015-01/5408911.html.

(12)余愿,刘芳.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13)余愿,刘芳.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