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智媒时代”编辑的能力与定位
初看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感觉它与本书表述的方向是相反的。
人工智能和算法分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总编辑和编辑的工作,让传统媒体关门、让传统媒体人失业。所以,一度有很多人在喊:总编已死,有事烧纸。
但事实并非如此。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作为国家前行的纲领性文件,“新的历史方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也包括互联网信息传播领域。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互联网时代”。从2012年十八大召开到今天的五年多里,由于智能硬件——主要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生产和分发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超过3000万个自媒体产生的内容在微信、微博、App里占据了半壁江山,内容生产的权力,已经从记者扩大到每一个人。正如程栋教授在本书中所说的那样,“所有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成为传播主体”。而在内容传播层面,总编辑和编辑权力也似乎已经被逐步取代——社交媒体里,每个人可以发布信息;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也已经成为传递资讯的主要渠道。
内容生产、内容发布权力转化带来的问题,是新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新矛盾。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算法?什么造就了千人千面的信息推送模式?答案是这样的:以前,谁是头条、谁是二条,由总编辑和编辑决定;现在,计算机会根据用户个人信息——比如地理位置、手机型号,以及在App内的浏览、点击、分享、评论、搜索、订阅等行为,判断用户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推送相关内容。
数据,是算法决定推荐什么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智能媒体”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此。
如果只从效率上讲,这种模式的点击率(CTR)要高于编辑推荐。这就如同市场经济的效率高于计划经济一样。正如马云所言,人工智能是一种更先进的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组合。但也正因为算法如此超常的勤勉、“理性”,甚至冰冷,会导致在这种千人千面推荐的客户端里三个陷阱的产生:
第一,“标题党”文章泛滥。
读某些客户端常有这样的体验:标题很“精彩”甚至极具煽动性,诸如“震惊”“火爆”“出大事了”,乃至“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但点开看了毫无信息可言,甚至夸大其词、无中生有。一个在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成大规模投入生产;一个普通规章出台,可以说成“影响世界”;一场军事演习,可以说成把某某国家吓得屁滚尿流。
之所以有这样的体验,是因为海量数据的运算是基于点击,很多用户是因为耸动的标题被吸引过去了,但看了以后立刻走人。虽然他个人的体验很不愉快,但这个点击行为留下来了,又被算法捕捉到,进而推送给别人。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多的人被吸引,它也会给予这个新闻更多的权重,更会被推荐开去。
第二,低俗内容及情绪化内容泛滥。
与“标题党”泛滥的原因相同,人本身有窥伺和猎奇的欲望,所以,涉性、暴力、血腥、八卦的内容点击率自然高于其他文章。而算法也会将这种情形捕捉下来,进一步推给其他用户,于是造成低俗内容的泛滥。
情绪化内容的泛滥也是如此——比如中日钓鱼岛的矛盾,大多数中国人会同仇敌忾,民族主义情绪血脉偾张,这一类内容就会得到大量的点击;再比如说转基因案,实际上有不同观点鲜明对立,但由于民粹主义的盛行,有大量阴谋论,反转基因的观点在网上获得巨大的点击量,如果仅仅基于网络点击,你会获得大量的关于反转基因的推荐文章,那么那些理性的科学家和政府在这方面澄清解释的文章,你根本看不到。
更可怕的是,这种口水文章或者情绪化文章,会被阅读者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并加以非常情绪化的点评。点评和文章又会影响更多人,导致新一轮的分享、点评的诞生,说严重点,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情绪的失控,也违背了互联网“平等和自由”的基本精神。
第三,让用户陷入“茧房”阅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民生决策得不到有效传递。
在“千人千面”的算法阅读下,尤其是用户的兴趣图谱被绘制得越来越精细,我们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用户非常细小的兴趣需求。但如果不能在人的共性阅读和个性阅读、人的时间敏感度、新闻和非时间敏感度信息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的话,“信息茧房”就会形成。
如果回归信息的基本定义,则应该是人们“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东西”。算法能够满足欲知而未知,但无法满足应知而未知。于是,很多重大政治事件、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政策改变等,在手机屏幕上得不到权重和体现。久而久之,一个拥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用户、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App,就变成一个纯个人消遣的阅读器,媒体“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弱,个人与党、国家、政府、社会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甚至有人曾说,“千人千面的推送信息模式没有价值观;网站也没有总编辑和编辑,一切靠算法决定”。
但对算法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冷启动是推荐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冷启动”,就是一个新用户打开App后,看到的第一屏内容。因为用户刚刚登录,App并不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如果用户对隐私进行了设置,他的地理位置甚至都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更高点击率以留住用户,算法——确切地说是由人掌控的算法模型,会选择此前点击率更高的内容推荐。于是,那些已经被检验过的、低俗但会激起更多人阅读欲望的内容,就会作为“冷餐”上桌。如果用户点了,系统默认为他是一个喜欢这类内容的人,相似内容就会源源不断推荐给他。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冷启动时,不负责任的算法其实调动了人意念中“恶”的一面。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有责任感的人工智能公司不但要看点击量,还要根据很多其他指标,如停留时长、转发分享、收藏评论等指标来确定文章的推荐权重。同样,我们还要分析稿源的质量,来最终评定推荐的权重。特别是冷启动时,推动文章的调性和质量更为重要。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阅读庸俗、低俗的内容——从第一次打开App就出现——这就是人工干预算法的体现之一。
那么,谁来深度参与对算法的调控?答案是负责任的内容管理人员。2017年6月1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再次强调了总编辑在网站的重要性。在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上,在对重大新闻的舆论引导上,在对重要稿源的把握上,在有关内容导向的问题上,在对千万个自媒体人的引导上,总编辑和编辑是不可缺失的“看门狗”。正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一样,智能时代新媒体的编辑仍然是保证公平的砝码。
所以,这就是涉及新时代里,总编辑和编辑的转型问题,也是新媒体主体素养提高的问题。在此,我们欣喜地看到,程栋教授主编的这本书,对各类新媒体主体素养和技能的提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阐述。
以前,我们强调“内容为王”,但在今天,更应该站在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之间平衡的高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在我所供职的一点资讯,对于编辑的要求是双重的:其一是专业领域的能力,比如你是个财经主编,需要成为财经领域的专家;其二是运营能力,真正理解算法、理解数据、理解用户,并在保证导向和价值观的前提下为我所用。如果说,专业能力是掌舵能力,那么掌握智能媒体的传播规律则是划桨能力。有舵无桨,船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有桨无舵,船会偏离前进的方向。
也只有如此,总编辑和编辑才能与算法工程师一起,做到真正的“人机结合”。人要能利用智能媒体时代的优势,但不能反主为客,被机器带跑。这正如2017年举行的第四届乌镇峰会上,乔布斯的继任者库克所表达的观点:在这寒冷的冬天,我们不怕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而是怕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吴晨光
《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
《搜狐网》前总编辑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