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市场的骗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文物的价值与价格

在股票面前,钞票是数字。在文物面前,钞票是废纸。文物因其内含历史、人文及自然的各种特有信息而无法用金钱衡量,但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除了用“废纸”作标杆,就更没有他物能让俗人明白文物的应有意义。所以,真正的文物精品,价格再高,都无法体现其实际的价值。

真正意义上的文物指的是具备历史、文化及审美三大价值的物品,从这个层面上论,不是所有的文物都有收藏价值。简单说来,值得收藏的文物与一般文物的差别类似于人与人才的差别;世上不缺人口,但缺人才,文物亦然。

文物的特殊价值。生活中,我们仍然使用瓷瓶装酒,常识告诉我们:酒瓶再美,贵不过美酒本身,但酒瓶一旦成为文物,则无论美酒如何有名,总无法与酒瓶相提并论。最典型的事实是走俏于当前文物拍卖中的宋代瓷器梅瓶,不管它出身于哪个窑口,只要精美,其市场价位都不低于几十万元,而且这种涨势会永远保持!在此,文物经常打破现实的常规。

文物孤品的特殊价值。文物为物,一旦某个品种中成为孤品时,世人对它的珍爱之情立马泉涌。原因不仅是物以稀为贵式的简单,还在于一个文物物种的绝迹,代表了文物生物链中某个环节出现了断裂,而文物品种的消失则表示人类文明的链条中出现了或大或小的空白。为此,文物孤品便成了某个“文物家族”乃至“文物民族”的“万代单传”、唯一香火,只要保护好这根独苗,其整个家族或民族的文化基因就可能全部破解。见识孤品者是幸运的,占有它的人则不一定。

文物具有特殊的美感。文物美感不同于时尚物品。文物美感在于其陈旧、沧桑、历史感和文化性;时尚品的美感在于其光鲜、亮丽、时代感和流行性。追求文物美感的人群不一定会排斥时尚元素,但时尚一族一般会无视文物美感,即使文物能达到“真、精、新”的品质。我们很难解释其中的原因,但生活中有一种类似的现象:一群素质高超的远房亲戚——文物是我们民族每个人精神上的远亲,长辈见了会肃然起敬,而无知的小辈却会无动于衷。对儿童而言,糖果的价值远远大于教科书,只是对每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面对文物,它们是终生的儿童。这两种人群的差距恰如文物与时尚品本身。相对于现代工艺品,文物多般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其特殊的经历让人永远无法完全猜透。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请美人伴游,但很少发现求老人谈心的画面。购买工艺品的人每天无数,研究文物的人总是极少。

在文物价值的定位中,卖方认为自己是文物的主人,理所当然是其价值的主宰;买方则强调自己的钱多,是无可争辩的价值主人。面对一件珍贵文物,如果100万元买不了,可以出1000万元,让卖方立马“匍匐在地、双手奉献,高呼上帝”。而事实上,文物价值的真正主人永远是能跟文物进行“交心”的文物行家。文物的买卖双方能把握的只是文物市场价格而已,无法真正提升文物价值的高度,绝大多数的买卖者都是文物灵魂的陌路人;如果将文物比作美女,则这类人说透了就是文物的皮条客及采花者,文物只有进入了真正的“爱人”怀抱才可能成为“贤妻良母”。

文物的应有位置。通常,一谈起文物,世人会本能地想起国家性质的博物馆。的确,国家性质的博物馆中有真实性最高、品级最高的文物,但时至今日,文物的主要位置不在公家博物馆而在私人收藏者手中。道理很简单:国家性质的博物馆中的藏品主要来源于历来有限的征集及有计划的考古挖掘行动,但比起近30年来中国的盗墓行为,考古行动等于在秋收后的田野中拾遗,无法与疯狂的盗墓所得相提并论。由于盗墓历来被定性为非法行为,他们的“劳动成果”无法直接进入各级国有性质的历史博物馆,以至于出土文物广泛地散落于民间。

天时、地利、人和几乎是所有商业得以成功的三大必要条件,文物交流也不例外,但有特殊性。天时、地利对文物交流的整体兴衰起到了生死攸关的作用:没有文物市场的整体繁荣,文物交流缺乏前提;没有区域性的文化和经济的有力支撑,文物交流失去活力。而人和则是文物交流双方个体的特定缘分,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不仅要求文物本身与顾客有缘,还要看卖主与买主的缘分。

文物易主是一般文物的必然命运。文物的寿命理论上要远远长于人类个体,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生存的过程中多数得易主,除非进入了国家级的博物馆,但那只是少数幸运者,绝大多数文物会在民间百姓的手中反复易主。

清代和田白玉“阴阳和谐”把件

文物易主的主要方式是各类形式的文物交易。其中最为无奈的原因是文物专业收藏者的“后继无人”:其后代对文物毫无感觉,收藏者便会在自己年老时,忍痛割爱地处理文物,不求价格,只求为自己的心爱之物找一个好下家。还有些无知的文物受益者,继承了祖先留下的文物,可根本不知其价值及意义时,容易贱卖。另外还有其他方式的文物易主,如亲友之间的赠送等。

很难界定文物易主的幸运与否,不管哪种情况下的易主,在交换的瞬间,文物是屈辱的:若主人十分喜爱它,则任何理由皆不可能轻易转让。若是遇上完全无视其价值的主人,则易主对文物是种新生幸福的开始。易主对文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一言难尽,但对于新的主人而言,则肯定是幸运的:即使重新流入市场,商贩也一定会看在金钱份上对它们另眼相看,离开商贩手中,文物对新主的意义一般会更大!

文物的市场价格如同文物的内涵,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历久弥新。同一件文物的价格,可以基本分成拍卖价、市场价和朋友价。同一种价格中,又可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等级。

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价格,这点大家都懂;同一件文物,在同一年代的不同时段、不同平台、不同的文物市场、面对不同的客户会有着完全“没有道理”的价格。具体地说,一件宋代龙泉瓶假设合理性的市场价为3万元,若出现在苏富比拍卖行,可能出现40万元的成交价,若同时出现在香港的拍卖市场,成交价就可能会是30万元,若它出现在北京的嘉德或保利拍卖行,其成交价很可能是20万元。即同一件文物,在不同的拍卖行,其价格起码有三种不同的结果,而其实,文物拍卖行的等级远远不是以上说的那么简单,也就是说,同一件文物的拍卖价远远超过十种以上。

清代和田玉“福寿”纹佩

文物拍卖对文物的特殊价值既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尊重:文物是历史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无价的,本身不能用金钱标价,亵渎由此而来;但文物拍卖对文物收藏热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且拍卖公司是最能相对体现文物高价的平台,由此又体现了对文物的一种尊重。

至于市场价格,仅就国内的一线、二线及三线城市的价格而论,就可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而这种划分还是极其简单化的,不能穷尽文物真实价格指标。因为,同一件文物,在同一个文物市场,不同的卖家有着完全不同档次的客户群,加上卖家对利润的期望值差异,又存在着成交价格的巨大差异。

至于生活中常说的文物上的“朋友价”,其一得看卖家的厚道程度,有的朋友价会高过市场价,原因是卖家人品所致;其二是要看朋友的真实程度,挚友之间,可以是原价,中间没有任何的附加费,甚至于车费及工费;一般的朋友及口头上的朋友则又得因人而异地加价。可见,朋友价在理论上也可简单分为三种价格。

一般而言,文物市场的文物价格普遍低于文物拍卖的价格,但有例外:有些有钱人想收藏珍贵文物,可又不方便出面从拍卖行购买。有的买家是因为藏富思想的作用,有的买家是因为身份不方便,如国家干部,但又根本“不差钱”时,他们往往会高价从隐秘渠道购买,由此造成文物价格的特殊性。

文物生意中确实存在“卖了10万,净赚20万”的悖理:假设你花10万元买到三件品质相等的文物,回头一件卖了10万元——所有经营文物行业的人都相信这不是神话,那剩下的两件文物等于纯利润,且文物、唯有文物一般是随时间增值的,第一件能卖10万元,理论上第二件在价格上是可以超过第一件的,如此一算大家就知道此话的合理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