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物的欣赏与鉴定
在文物收藏的过程中,有种相当普遍的做法是请人掌眼。请人掌眼与请人看病有相似之处,期间最怕的是几种情况:一是兽医冒充中医,即不同专业的行家冒充专家,比如青铜器行家冒充瓷器行家,而事实上他是自己都不敢入手瓷器的人。二是唯利是图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嘴上功夫过硬,号称能包治百病,实际水平极低,即那些什么都做,但无一精通的文物从事者。三是那些皮肤病医生冒充心脏医生,比如字画鉴定者鉴定古代玉器。
文物鉴定与现代医学一样,有关非常严格的专业性,中医与西医、内科与外科及其中的具体分支都极细致。生活中的确存在同时对几项文物鉴赏皆有造诣的文物大家,但在专项文物的研究中,他们仍然存在短板。
面对一件稀有文物,鉴赏者与文物的关系类似于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只要你的医术高明,则任何一件真正的文物皆能“起死回生”。将文物比作病人的确很不严谨,但它们之间又确有相似之处:文物本身恰似是失语已久的病人,一般不会开口说话,就算是少数那些有文字的文物也不能很全面地说清楚自己的身世过往,此时,谁能最大限度地读懂它完整的内心,谁就是它的“再造之人”。也唯有如此,文物才能真正地“活过来”,成为真正的有灵之物。
文物鉴定无专家,但有相对的行家和大家,而且是某种文物中的子项。原因在于,任何一类文物的数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前,都远远超出了个人寿命的数量,就算是活至百年,以每天观研10件文物的极端数量计算,最多能过目的不过36万件而已,这显然只是某类文物的极少一部分。加之文物的种类繁多,个人因为寿命局限,永远无法面面俱到。这便是文物专家在理论上不可能形成的一个原因。
另外,作为一件文物,不可能是由单一元素构成,往往是由多个天然因素及综合的人文工艺构成其物质的形态,因为个人的知识及悟性总是有限的,而各类文物的历史、文化及工艺内涵问题无限的。虽说文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但当时每个艺术家的不同风格会造成同类文物许多的“例外”,再说,过渡时代的文物往往会出现“永宣不分”的事实,给文物鉴赏带来了永久性的争议。
文物艺术的继承性以及历代的高仿也是造成文物鉴定业非常危险的因素。继承性的存在,文物在时空中所处的环境极有可能导致后世之作老于先辈作品,而历代高仿文物中就有比“真品还真”的作品,加之岁月的风霜给了它们类似的沧桑容貌,致使它们身份大变,身价倍增,以上因素决定了文物鉴定专家的不真实性。
但文物鉴定界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某类文物的“行家”和“大家”。其一般标准应该要是对某类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主流、民风民俗、工艺特征等有超越常人的造诣。在个人热爱、悟性偏高、机缘凑巧和眼力过硬的前提下,的确存在在几个不同的文物鉴定方向上,水平超出本时代同行之人。
因为,任何一个文物工作者,终其一生,能见到的只是浩瀚文物中极少一部分,且是与自己有缘的那部分。正如肉眼观海,能看到的永远只是沧海一角,且因为海是动态物,不同的时间,颜色和波浪是变化的,所以用文字记录海洋的状态是没用的。举例说明,宋代人观赏唐代文物与今天人看到的唐代文物在文字的描绘上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唐代文物在宋代只是“文物少女”,而在今日,自然成为“文物祖母”,其外貌、经历、内涵早已变化,不变的只是其肉体的某些特征,相当于文物中的器型及凝固化的工艺。
唐代人物残件
对待文物,世人最自不量力的说法只能是“鉴赏”,在不断的观赏中形成自己微弱的鉴定经验。因为任何一件文物都是一位非语言之物,人类无法与它用语言进行交流,这便决定了对它的认识只能是“猜”或“推测”,而猜想及推测的精准程度永远有限,断一件文物的大概年代的可能性大,但解读其文化内涵的全部则难!
生活中,我们对文物权威的认定是因为某人对文物总能说出一个“子丑寅卯”。可对任何一件文物而言,你必须先了解它的“甲乙丙丁”,即文物的起源,再了解它的“戊己庚辛”,即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再过渡到它的“子丑寅卯”,即文物的真伪鉴别,然后还要了解它的“辰巳午未”,即文物的文化价值,最后还得清楚具体它的“申酉戌亥”,即文物升值空间。如此,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判断一件具体文物的综合价值和现实价格。故文物面前,最多只能出现“学者”——学习者,不可能出现“专家和权威”。作为文物学者,本身必须了解文物的历史起源、文化背景、价值空间、真伪指标,然后才可能断定市场价格。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文物“专家”很多都只懂文物的“子丑寅卯”,既没有理论基础,更没有理论高度,就敢仗剑江湖、招摇撞骗,自封文物“权威”,可耻可恨。
纯理论工作者成不了文物行家,因为文物大多不能从文字或图片上判定其真伪,恰如文字或照片诠释不了真人。纯考古队员也很难成为文物行家,因为他们所见的文物数量很有限,而且缺少对高级赝品的“欣赏”。在当前中国的文物鉴定界,“高手在民间、专家在朝中”,“高手”善于断定文物的真伪,“专家”善于解读文物的内在,但两者都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行家。
成为一个专项文物行家的条件很多。兴趣是首要条件,也是所有文物行家诞生的共同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意味深长,兴趣是文物行家诞生的条件。
长期与文物相处的环境是文物专家成长的条件,鉴赏及收藏都贵在实战,常胜将军从来就不是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只有长期浸入文物市场、博物馆,才有可能真正成长,若想快速成长,加入真金白银的收藏队伍应当是个不错的选择。
深厚的中古史学、文学及哲学知识储备,是文物专家成熟的条件,因为任何文物,只有还原它的“身世”、解读它的文化及美学内涵,才能部分或完整地展现其无法估量的价值。
天生的悟性,则是文物专家强壮的“遗传基因”,不是人人都有,但生活中的确存在。
文物鉴定存在着永恒的盲区。任何出土文物的鉴定,经验的贫富都是相对的。但总的说来,盗墓者的经验是最权威的。若法律允许他们见光,则几乎所有的学术权威都只配当盗墓专家的旁听生。如此说来,大家便知:当前文物鉴定的公开领域有多肤浅和偏陋。事实上,在盗墓专家与学术专家之间还存在另一种高手:文物商人,也许是由盗墓者改行而来,也许是半路出家而来。但都会日久成精、法眼近神。
学院派缺少实践,但拥有知识,能相对详细详读文物的历史成因,了解文化内涵、美学内涵以及文物器型及工艺的缘由,但无法战胜比自然科学进步快得多的仿古高手,因而无法拥有断定文物真伪的足够自信。
职业盗墓者能以地形准确判断墓穴的位置。一铲便能“正中靶心”:文物摆放位置;能从无字的墓砖上,肯定墓主的确切年代。但文物对于他们只是钞票的另类形式,与历史、文化及美学无关。
当然,职业盗墓者再厉害,最多是让学术权威们难堪,而仿古者的厉害在于可以直接让学院专家们感到耻辱。因为仿古专家总能首先读解各类文物的原始指标及特点,然后仿制出无限接近真品的赝品,让许多平日在业内夸夸其谈的专家们“瞪眼说瞎话”,指伪为真、名声扫地,甚至“晚节不保”。毕竟,所有的仿古高手都不是文盲,甚至有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真正高手。
总的说来,真正懂文物的人永远是职业盗墓者、职业高仿者和职业文物商。可他们是永远不可能上台鉴定文物的:职业盗墓者是群昼伏夜出的低调者,从来不打算“投案自首”。职业高仿者是群只图利不求名的人,他们的表演欲望极弱,不会邀请外人参观自己的高超手法。职业文物商也不可能教会自己的买家文物真伪特征,以断自己的财路。那些活跃在各类电视台上的“专家”,确切地讲,应该算是文物历史、文化、工艺和美学内涵的学者,外加二把刀的真伪鉴定水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