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精神分析培训实务教程III:什么是精神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无知的主体与“被假定—知—主体”

“主体”这个词,在德语中显然是存在的,subject,但弗洛伊德用得很少,而且没拿它当作属于自己的概念术语。相反,在法国的哲学传统中,“主体”这个术语无所不在。

那么这个词在拉康的体系中是怎样运作的呢?我现在将试着尽量快地给大家做个介绍,好在后面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因为我不认为如此复杂的概念能用直接讲述的方式解释清楚。我需要大家的讨论,来确认你们究竟在哪些方面还不清楚。


我将从拉康称之为“主体的证据”(preuve du sujet)的这个点出发。

仅仅说话是不足以证明有个主体产生的。我们知道这里有主体的时候,是当说话的这个人撒谎了的时候。谎言,是主体的证明。

换言之,当一个人跟你说话时想骗倒你或从你面前混过去,这事实本身,说明他正走在一个跟他以显性方式在说的相反方向(或意思)。就这一事实而言,你们要知道,孩子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撒谎,我们通常会很生气,我们是有道理的。但孩子开始骗人,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是不能撒谎,就将实实在在地被话语所监禁。

孩子的自由,在于学着撒谎和学着小心不要太经常撒谎。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完全不能撒谎,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简直就是不可能的生活(姚洁询问现场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现场一致同意)。Thank you(谢谢你们)。我不怀疑你们会同意。但这么说,就是骗你们了(现场笑)。现在,最难的来了。


到了某个时候,拉康在撒谎者的运作中,区分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撒谎者说:“我撒谎”。这显然是个矛盾,因为说“我撒谎”,如果他真的撒谎,那他其实正在讲真话,OK(对吧)?但拉康将区分出另一个阶段,是撒谎者说:“我说我撒谎。”他说,那是这人不但在骗你,而且试图很严重地骗到你。

这时候,拉康想象了第三个阶段,是撒谎者说:“我知道我撒谎。”这里,发生了非常“拉康”的一件事。拉康说:“你不能知道是撒谎还是在说出真相。”这是他第一次将他所谓的“主体”,与“知识”分离。


主体是令语言运作的某种东西,但不是一切知识之所在。这是为什么在创建主体这个概念的时候,拉康实际上同时创立了两种主体。他发明了并非知识之所在,而是与能指、与语言相连的主体。同时,又发明了一个被他叫作“被假定—知—主体”(Sujet-supposé-savoir),是储存所有知识之所在。

在哲学传统中,这“被假定—知—主体”已经存在,但是以其他形式存在。在莱布尼茨(Leibniz)这样的哲学家那里,存在着被他称为“普遍科学”(Mathesis universalis)的那种科学观。而很久以来,西方传统中的上帝就曾是无所不知的。在所谓的“神明”(l'entendement divin)里,能找到人类的全部智慧,但远远不止于此。你们是否也有类似的东西?它不仅作为现实或作为知识,而且作为人所能想象、思考的一切而存在着?

在拉康“认同”(L'Identification)研讨会期间,“被假设—知—主体”的发明,就与无知的主体构成了一种对立。


拉康的主体,不是一个人,不是个体,不是一个人类的存在。我能给你们的最精确的定义,尽管拉康自己从未这样讲过,应该是:主体是两个能指之间的什么。“主体,在切里”(Le sujet, est dans la coupure),这是拉康说的。

由此,在研讨会“欲及其解析”(Le Désir et son interprétation)接近尾声的日子里,他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主体”概念,开始将重音落在“切”(coupure,水电的中断)上。既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冲动生活之“切”,也是在意义运作中能指链的“切”上。

你们中的一位前天跟我讲到有关停止一场分析的问题。在跟一位女病人的工作中,他感觉到每次要停掉一场分析都有些难度。拉康的取向在于认为,主体在“切”里。那么,重要的就既不是您,也不是她,而是这个“切”本身。

这很难去想,但恰恰是拉康在这个位置上想要说的。他的“主体”概念指的是能指链的“切”。


可以说,我们这个工作的精要,就在于要切在一个好的位置上,而如果可能,就要和我们那些恰恰祈求着什么都可以永远不离、不弃、不失的病人尽可能干净利落地切。你们现在明白,为什么我昨天会跟你们说“阳具”真正的名字是“丢”?

我们在这里不是为了帮人看守东西,而是帮他们丢东西。理解吗?

我先暂停,好让大家有个真正讨论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