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主导性

教学语言主导性的强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总是能沟通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好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从而带领他们进入教学意境,探索未来世界的奥秘。有主导性的教学语言是积极的、能动的,它犹如教师留给学生的路标,有一种提示作用,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产生吸引人的无穷魅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这样说,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着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百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的头脑里回响起来。”但愿我们每个教师在讲台上用语言弹出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共鸣,收到最佳语言效果。

(二)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要求在语法上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是指教学中的语言表述要符合科学或事实。如有的历史教师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一语中的“马克思主义”说成“马列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不够规范确切了,因为当时还没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练,是指教学的语言表述要做到言简意赅。据优秀教师们的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像敲钉子——声声入耳”。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不说不着边际的空话,不讲套话,不说半截子话,不要口头禅。有些学生把在教学中常用“这个”“那个”“也就是说”“嗯”“啊”“是不是”等多余字词的教师称为“哼哈先生”,这也反映了学生对教学语言的要求。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推理富于逻辑性,论述问题富于系统性。教学语言给学生的逻辑感受有两大范畴: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词;二是语言链条要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系统性要求教学语言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取舍有致,而不是挂一漏万,以点代面。可以说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教学语言的深层结构力量,好比是建筑物里的钢筋。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语言往往具有征服人的力量。而那种不讲究语言的内在逻辑,颠三倒四,一盘散沙的教学语言是不足取的。总之,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教学语言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三)讲解性

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听懂、理解、消化和记笔记的需要,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要有讲解性的特点。重点问题需要强调一下,疑难问题需要解释一下,没说清楚的地方需要重复一下,以便增加教学语言的时值。“所谓增加时值就是念得慢一些(比念普通的字而言),念得重一些,念得响一些。慢、重、响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使主要信息准确地有效地传递到接收者的感觉器官。”这就使得教学语言与朗诵语言、评书语言、播音语言有了区别,在语言的行进性的基础上,又带上了回复性的特点,可以说教学语言的讲解性就表现在是行进性语言与回复性语言的统一。在教学语言中,分析与综合、演绎和归纳、类推及比较,都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容易为学生迅速接受,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效地把握教学语言具有讲解性这一特点,就不会把教学同演讲、朗诵等语言表达方式混同起来。

(四)教育性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相应地,其教学语言都要文雅、纯洁、有分寸感和教育性,努力做到不说粗话、野话、脏话,不讲哗众取宠的大话和违背事实的假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更不能用讽刺、奚落、挖苦性的语言去批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富于哲理性、教育性的教学语言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要注意不要脱离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去片面追求教育性。另外,“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具有教育性的教学语言,态度还应民主,不要总以教训人的口吻说话,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力服人、以“势”压人,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同时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品德的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而对学生来说,教学语言又具有示范性。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言不可不慎”,对学生思想可能发生不良影响的话不要随便说,应做到“闲话不闲”“笑语有意”,要在语言上为学生做出精神文明的表率。

(五)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学语言应追求张力或弹性美。启发性教学语言的激思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时机施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正如有人总结的:“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六)灵活性

教学语言的对象感是很强的,因此要受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的制约。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委婉的,还是直率的等等。著名特级教师吕志范谈过这方面的体会。他根据学生年级、岁数的不同选用语言。在高年级较多使用限制词,运用表达比较周密的长句,选用一定数量的议论性词语,从某一个角度组织语言,就能使学生理解。而在初中一年级,用语则须简短明快,不能过多使用限制词,可更多地使用描述性语言,并往往需要从几个角度组织语言才能使学生理解一个问题。吕老师勤于观察学生语言现象,熟悉学生语言规律,能和学生弹在一根弦上,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地步。学生反映说:“吕老师年岁大,却有我们小孩的语言和性格,教得活,我们特别喜欢他。”

同时,教学语言还要受教学内容的制约,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描写的、说明的、议论的、陈述的、抒情的;悲哀的、激壮的;明快的、黯淡的;藻丽的、朴素的;简洁的、丰繁的;庄重的、诙谐的……一般说来,叙述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评论则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说明则不蔓不枝,条理清晰;遇悲凉处当沉寂,遇激昂处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琴技巧一样,变化万端而各臻其妙。另外,还要看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就更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机智灵活性,注意吸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等,使整体语言效果有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指以生动的表述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如讲到万里长城,说“长城工程浩大”,这不够形象;而如说“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绕地球一周”,这就形象多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多用比喻性词语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功能,在描述事物时具体逼真,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掌握知识。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要尽量多给学生点“兴奋剂”,少制造点“疲劳素”。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提醒教师:“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闷得发慌,但是要记住,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当有枯燥无味的东西,应当教导儿童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没有趣味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做的事。”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要将趣味性与科学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

(八)时空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受着较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般是在规定时间内,于指定地点传播完教学计划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研究教学语言就不能忽视它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语言在时间上要注意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语言的速度、节奏要适中,所表达的内容与相应的时间分配上要科学,前松后紧、前紧后松都是不好的。在空间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空间的大小,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教学语言的音量,做到声声出口,句句入耳,前排听了不觉震耳,后排听了不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学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应突破这种时空限制。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在“有限中求无限”,创造出超时空的教学意境,使学生感到课虽下了,但教师的教学语言所引起的思考却在脑中回响不绝,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追求教学语言的最优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消磨时间的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