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教态的具体体现形式

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面对面的。教师的面部表情最易为学生注意和理解,如喜欢、欣慰、信任、尊重、鼓励,或是反感、鄙视、厌恶等,无须说出口来,学生便心领神会了。在不同的情境中,根据教学上的不同需要,教师能否恰当地选择不同的面部表情展示在学生面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说来,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尽量多用肯定的面部表情,如在学生问题回答得较出色时露出赞许的神色;看到学生听课时露出不解的神色时表示理解并及时加以调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投以信任和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从教师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这种状况下,便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如果不适当地多用否定的面部表情,如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用鄙视的目光对待他,学生因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而向教师发问时,教师露出不耐烦的神色等,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然,并不是说否定的面部表情一概不能用,在有些场合,适度运用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如看到个别学生不静心时,教师可露出不满的神色来暗示他要静下心来。

(一)面部言语艺术

前文提到,在传递信息的形式中,言语信号占7%,声音信号占38%,面部信号占55%。有人在一系列研究之后推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言语交流仅仅表达了我们思想的30%~35%。在教学中,利用非言语传递方式,则能在总体上加强教学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形象性和科学性,增强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从而促进他们对教师传递的信息的深刻理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面部言语

面部言语是指教师通过脸上的肌肉活动,眉、眼、口、鼻形状的变化而传递信息的操作。面部言语操作技术要领是把握目光和面带适度的微笑(笑意适度)。

事实上,面部的表情是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千百倍。据推测,人的脸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研究表明,在解释相互矛盾的信息过程中,人们更加看重的是脸部表情而不是语言内容或声调。教师的脸部表情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拉长面孔板着脸,学生就会感觉压抑、恐慌,唯恐“今夜有暴风雪”。有位教师性格内向,工作责任心强,学生都很钦佩赞赏他的才华和事业心,但受不了他那张整天阴沉沉的面孔,就推举班长为代表向他建议,恳请他不要老是板着面孔。而教师温和可亲的面部笑容,却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可以排除脸上的冬色;是春风,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栈桥,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是军号,可以给人以力量;是天使,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教师要学会恰当地利用面部表情,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鲜明感。脸上所表达的情感,不仅要准确,而且要明朗,要能使喜、怒、哀、乐全通过其反映出来,使学生心目中有一个鲜明的印象。笑就是笑,哭就是哭,喜就是喜,怒就是怒。不能含糊、模棱两可。不能老是一本正经、无动于衷。

(2)要有示意性。教师的表情要能给学生以示意,使学生在教师的表情和目光中感觉到自己应做出怎样的反应。当教师引导学生或启发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时,往往微蹙眉头,发出炯炯有神的目光,这种目光是示意积极思考和准确回答。当教师讲到重点、难点等关键之处时,往往稍作停顿,平瞪双眼,目光扫视全班,这种目光是示意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述上来。

(3)要有形象性。教师在讲授一些课文时,除语言要形象外,表情亦须具有形象性。即通过仿效和夸张使学生获得具体而直观的感知。如常用微笑表示发自内心地高兴,大笑表示开朗、欣喜,扬眉、昂头表示骄傲,低头、蹙眉表示忧虑、悲哀,圆睁双目、嘴角向下表示无比愤怒,眼视前方、微张口鼻表示渴望等。不仅如此,如讲长颈鹿忧愁时,可以伸长颈部、微蹙眉头;讲猪八戒照镜子时,可以促长嘴巴,张着双眼,左右摇摆等。这些都能使讲课形象生动。

(4)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从你的表情中加深对教学内容、教师意图、生活哲理的理解,则须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锁眉出发去传递情感和信息,使学生从你的面部表情去感受、了解那含意丰富的世界,去理解生活中的爱和恨、知识中的正确与错误、人生的思考与追求……教师的表情可以教给学生热爱生活、万事乐观的态度,不断探索、永远追求的精神,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品格。

(5)要适时适度。丰富的表情固然可以省略一些有声语言,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但表情要依据教学内容而适当运用,要适时适度。不该笑处则不笑,不该怒处不怒;该微笑处不大笑,该大笑时不狂笑;该沉默时则沉默,该平静时平静。不要整节课眉飞色舞,乱作姿态。否则,不但无助于教学,而且会弄巧成拙,扰乱视听,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理解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一是自然大方。教师表情必须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切忌矫揉造作、皮笑肉不笑。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在学生面前坦诚自然、表里如一。二是温和适度。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级情感的特殊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脸部表情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柔和,科学、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与面部表情的变化。三是宽容大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友善、信任和宽容,这是教学民主的反映,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前提。

2.眼神

眼神是指从教师眼睛里面放射出来的光亮。

教师的眼神是借以传达教学信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对眼神的艺术性运用,能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比如,学生听不懂或听得不耐烦时,眼睛就会发出情绪的信号;反之,学生答错了题,或答非所问时,教师的眼睛也会发出指示的信号。一个善于悟译目光语的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眼神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教案。学生也应该从教师的目光语中,洞察教师情感的微妙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运用目光的视角、长短和软硬程度,都会使教师和教学具有丰富的表达力。目光环视能覆盖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表明教师对全班同学学习的关心和较强的课堂局面控制力;目光逼近并坚持指向某位同学,则表明对某同学的批评或提示;目光柔和,表示教师的慈爱和关切等。而目光呆滞、闪烁不停、游移不定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1)对教师眼神的要求。

第一,教师的眼神应该是自信的和充满活力的。

眼睛的炯炯有神或黯然失色,将会把教师的精神状态良好与否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学生面前。自信的、充满活力的眼神会使学生精神振奋,产生愉快和敬佩的心情,学生即使较长时间专注在教学内容上也不觉得吃力。要注意谈话时视线接触的方向,一般说来“俯视”表示爱护、宽容,“正视”表示平等,“仰视”表示期待、尊敬。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解释。如斜视有“轻蔑”的含义,俯视有“傲慢”的内涵,久视有“憎恶”的味道,正视或表示自信、坦率,或表示情感的真诚。

第二,教师的眼神应该是温和的和亲切的,而不应该是冷淡的,更不应该是凶神恶煞般的。

温和的、亲切的目光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在信赖感的包围下,学生将会特别喜欢聆听教师的讲授,遇到问题也会毫无顾虑地向教师请教。而如果教师的眼神是失望的或是鄙视的,那将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反感情绪,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第三,教师的眼神应该是周全的、洒向全体学生的,而不应该只是注视那些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生。

学生是很敏感的,在某些场合,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比较好的学生更为敏感,更容易体察教师的用心和期望。教师的眼神如果是公正的,没有亲疏之分,那么他便会受到全体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出色。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会从教师肯定、赞许的目光中获得力量,会“更上一层楼”;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会从教师对他们投去的鼓励的目光中汲取力量,会“后来者居上”。

(2)眼神的运用艺术。

在教学中,眼神的表达运用可以成为沟通师生心灵、建立和维持师生关系的窗户和纽带。眼神可以用来表扬、赞同、默许,也可以用来批评、限制、否定,还可以用来启迪、提示。

当教师步入教室,用目光环视全班学生时,将胜过喋喋不休的劝告,能使几十双眼睛都放射出满怀信心的光芒。当教师走上讲台,以传神的目光讲授着新的教学内容,又以和谐的目光捕捉着学生的视线时,学生会感到教师在时刻关心着自己。眼神可以使后进的学生因受到鼓舞而努力,也会使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的学生因看到希望而增添力量。

教师还要运用眼神进行反馈,进而调节教学。如当学生眼睛总是凝视某一点时,说明学生的思想有可能开了小差;当学生面对提问坦然地望着老师时,说明学生回答问题有把握。在讲授中,学生眼带笑意、频频点头,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已经理解;如果皱眉、眼神困惑,说明有疑问,遇到了困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眼睛反馈,发挥临场机智,及时进行教学调节,不可拘泥于既定教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眼神的方法大体有:

第一,扫视。教师的视线有目的、有节奏地前后左右移动,把学生尽收眼底,以便观察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可满足学生希望得到教师注意的心理要求。一流的教师是用眼神组织课堂教学的,在上课开始时,或在讲重点内容前,都要作一番扫视,起着“一言未发先有情”的作用。

第二,注视。将目光较长时间地固定于某人或某物。注视辅以不同的视线、视角或不同的神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严肃的神情、低缓的语调,加上不动声色的注视,会让学生感到一种威严。比较调皮的学生,会慢慢收敛放纵,教师这时再给予语言的说服教育、开导,自然而然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亲切的态度、和蔼的面容,加上鼓励的注视,会让学生感到温暖。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会调动起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他们会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打通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亲切的注视是一种鼓励,是一种鞭策。教师要有耐心,要相信学生。

第三,虚视。教师眼睛似乎盯住了什么,给学生一种定点透视的感觉,但老师实际上是“视而不见”,这就是虚视。新教师初登讲台,常常有胆怯之感,眼睛不敢看学生,就可采用虚视,视线飘落在第三、四排桌,再适当辅以扫视,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从而达到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目的。

第四,环视。目光在讲话对象范围内作较大范围的扫描。这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无声的组织教学手段。环视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显得自然、灵活、安详、亲切,像春风拂面,使烦躁的学生安静,使萎靡的学生振奋,使自卑的学生自信。环视一般用在教室内,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时;在教室外,多用于排队集合、开会等集体活动。

在开始上课之前,上课铃声响过,学生刚刚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这时教师站在讲台前,安静、亲切、慈祥地环视一周,能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开始上课做好准备。教师在全班学生情绪普遍躁动不安之时,运用目光给予鼓励,促使学生稳定情绪,树立信心,教育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开端,使得后面的活动自然展开,最终获得好的效果。

在讲课、组织班会过程中,教师也经常通过环视调控课堂气氛。这时环视的节奏、表情要根据当时课堂的情况而定。如果当时课堂纪律涣散,学生交头接耳,教师的环视要严肃、庄重,让学生感到一丝威严;如果当时学生精神不振,教师的环视要亲切,并说上几句振奋精神的话……

在课堂教学或在班级教育活动中,在教师提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后,如果暂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可以环视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环视以发现哪位学生能够回答。因为题目比较难,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拿不准是对是错而不敢举手时,面部表情是犹豫的,这时教师给予鼓励,他也许能大胆举手回答。二是借助环视以鼓励每一个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时的环视,目光饱含鼓励与期待,在重点学生身上可以稍停片刻,给予鼓励,效果更好。

3.微笑

微笑是指用略带笑容、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的体态教学语言。微笑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在讲课中恰当地运用微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开始,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表示上课的愉悦和对学生的亲近;上课过程中的微笑,表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信,对教学过程的从容,对上课表现的满意或赞许,对学生答问的肯定和称道,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理解,对学生表现的信任;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边微笑边解说,则让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容易沟通思想感情;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边微笑边摇头,则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反而更加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正确答案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微笑同样是最佳的方式。教师应使自己的微笑成为一种示范,一种内心世界豁达开朗的示范。教师常以微笑对待学生,不但会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热爱生活的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内心世界如明镜一般开朗豁达是形成笑的基本因素。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排除心理干扰,及时进行心理调节,那么微笑将永远存在于师生之间,这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们提倡真诚的微笑、会心的微笑、理解的微笑、宽容的微笑、鼓励的微笑……微笑几乎可以应用到任何教育场合而不出错,只要你的微笑是真诚的、善意的。我们希望每位教师每天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说出每天的第一句话……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建议,先不要发火,而是微笑着对学生说:“你来想一想这样做对不对?”当我们微笑着开始一天的教育工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天的工作变得更舒畅了。

(二)手势言语艺术

1.手势言语艺术规程要领及功能

手势是课堂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手势指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恰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传递感情,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而且是一种美的显露,是艺术的表演。它具有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情绪的辅助作用,可以使教师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信息传输率,使学生听起课来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督促他们自觉地学习,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手势言语指老师运用自己的双手双臂传达教学信息和管理教学的操作。其操作技术要领是自然大方,手位恰切,有表情达意功能,并与其他教学操作技术相配合。

(1)自然大方。指老师手与臂的运动放松、随意,不拘谨、不僵硬。

(2)手位恰切。即手的姿势和行止位置恰当,切合教学需要。

(3)表情达意。指老师手上臂的每一个动作都应多少具有一定表达教学信息、情绪和管理意图的价值。尽管手势不像口语词语操作那样精确,但一定的手势总有一定的表意范围。应排除没有任何意义的机械手势。

(4)配合度。指老师的手势动作应与其他教学操作如口语和其他动态、静态的体态言语以及头脑里面的逻辑操作相配合,相辅相成。

手势是传达教学信息最富有形象的动感部分,是最简便、最丰富、最可利用的教学动态言语。即使一位教师上课时的体态言语简单,面部毫无表情,站着完全不动,但他的手总要动一动的,或翻书,或擦黑板,或加强口头言语语气语义等。连手也不动的老师虽然口中念念有词,但在讲台上却是完全僵硬的,如同没有了灵魂。

2.手势语的分类

手势语从教学功能方面大致可分为四类:

(1)指示性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于指示具体对象或数量,含义具体明确,易于辨别和理解,如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黑板上的某字某句某图,常用手指点,或扳手指头算数等。

(2)感情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如欢呼时举手挥动,怒斥时用手直指对方,对学生赞许时拍拍学生的肩膀等等。它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情上的震动和感染,产生共鸣。

(3)摹状手势。这种手势用以摹形状物,往往给学生一种形象可感的印象。如方圆、大小、长短的模拟。它所模拟的事物特征,一般应是形象性、直观性强,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

(4)象征手势。这种手势用于表达抽象的意念,如前程、未来、希望、高尚等。它难以使抽象的概念真正变得具体可感,关键是把握说话的内容并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联想,形成感情上的共鸣。如两臂斜上方一举表示:“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象征性手势在课堂上用得不太多,但运用恰当却有很强的表现力。

教师教学中的动作手势运用,必须做到自然、适度、真挚、优美、与语言协调一致。优雅的手势不仅能有效地帮助传递教学信息,而且也有助于优化教师的教学形象。教师必须了解和懂得各类手势的意义和表现技巧,努力掌握和提高手势表现的艺术水平。

3.教师手势语运用的要求

手势看似简单,教师在上课时运用的各种手势好像是无意识做出的,然而如果细细考察的话,便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手势语言都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正确、恰当地运用手势语言是大有讲究的。如若运用不当,便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运用手势来辅助有声语言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这样两点:

(1)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运用手势都要做得自然些,让学生在关注这自然手势的同时迅速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而生硬的手势甚至比不用手势更糟糕。

(2)运用手势要适度,该用手势时才用,不该用时不用,该夸张时才夸张,不该夸张时就应平实些,而不应频率过高,因为“过犹不及”,使用手势过密会流于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教师手势语的运用艺术

(1)拇指手势语(翘大拇指)。这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肯定性的体态语,它的含义是肯定与赞扬。多用来肯定、赞扬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或学习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我们发现,在一般性的肯定赞扬中较少运用这一手势语,它常常用在一些出乎意料的场合,因为这一体态语是用来表达非常满意、欣喜的心理的。比如,学生在回答出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出乎教师的预料时,老师会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同时说:“太棒了!”这时学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感。我们认为,表扬比起批评来副作用要小得多。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老师给予口头表扬,同时竖起大拇指,也许一位后进生会因此而抬起头来走路。翘大拇指的动作需要与面部表情密切配合,若面部表情真诚、惊喜、满意,那么翘大拇指是表示赞扬;反之,面部表情是不屑、冷漠,或无动于衷,则会适得其反。

(2)食指手势语。食指是五指中非常重要的手指,人类的许多创造性活动多以它为中心来完成。最常运用的是静止性食指体态语——食指靠近嘴唇并与嘴唇交叉成十字形,嘴唇成努出状,同时嘴里发出轻轻的“嘘”声,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的意思。这一手势,经常用来组织课堂教学秩序。比如,教师叫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做练习题,下面的学生发现了错误,便小声议论起来,这时教师最恰当的制止学生议论以免干扰上面学生思维的手势,莫过于这个手势了,这个手势表示教师的一种善意友好的制止,学生一般是会接受的。另外,用食指轻点学生额头,同时说出赞美的话,表示一种亲昵和喜爱。例如小学低年级或幼儿园的教师经常对犯了小错误的学生说:“你这个小调皮啊!”同时以食指轻点学生额头,表示批评,也表示对他的喜爱。学生在这种批评中很自觉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言行。食指手势语有时被教师误用。比如,课堂上叫某某学生回答问题,有的教师喜欢用食指一点。这种食指手势是不适宜的,我们建议与其用手指指,不如手心向上平伸出去指向被你邀请的学生,同时说:“请你来回答,好吗?”这样的手势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学生得到了他人的尊重,他常常会因此变得自尊,而自尊是人们进步永不会折断的阶梯。

(3)手掌体态语。手掌各种态势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最常用的是鼓掌。鼓掌是一种积极的体态信号,鼓掌的含义是“赞许、肯定”。教师运用鼓掌表示对学生的赞许时,往往是想鼓励全体学生一同鼓掌,对某一学生给予鼓励与赞扬。有时,教师在鼓掌时还用语言号召学生一同鼓掌:“来,大家为他鼓掌。”在教师的号召示范下,学生自然而然鼓起掌来,从而形成浓郁的激励、团结的氛围,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当教师把掌声献给学习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的时候,会更强烈地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唤起他们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鼓掌这一体态语与其他体态语有所不同的是:它伴有声音,而且这种声音与赞扬肯定的程度有关,掌声越响,节奏感越强,它所表示的鼓励和赞扬的情绪越强烈。

鼓掌有时没有赞扬与鼓励的含义,而只是制造一种气氛,主要是在组织学生唱歌时,以拍掌来增强歌唱的节奏。注意,用做节奏的鼓掌,必须与乐曲的节拍相和,掌声要响亮。

掌声有时还用来表示提醒的意思。例如,分小组的讨论结束时,老师可先鼓几下掌,当学生的讨论停下来时,教师可以宣布分组讨论结束。

总之,鼓掌是一种积极的体态语,运用适时适当会给教育教学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4)双臂体态语。在上肢体态语中,双臂的体态是其他体态语的基础,无论是拇指、食指,还是手掌的体态语,都是在双臂位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换句话说,双臂的体态语所传达的信息是在其他体态语的辅助下发生的。我们在这里单独提出双臂体态语进行讨论是因为双臂体态有时会表露教师的一些心理变化,从而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一些影响。

第一,双臂倒背。最常见到的双臂体态语是双臂倒背,这一体态所传达的是一种自信,一种权威显示信号。

据观察,在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倒背双臂的习惯,教师在对学生不满或批评学生时经常倒背双臂。倒背双臂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威严。因此,教师在一些适当的场合,比如监考、巡视学生做课堂作业时可以适当采取这种体态。但是在一些场合教师不应采取这种体态。比如和学生个别谈话时,不应把双臂倒背起来,因为这样做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感觉,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压力,妨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第二,双臂交叉于胸前。双臂交叉于胸前这种体态传达的人的内心情绪比较复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在参与同自己关系不大的事件的时候,人有时双臂抱肩;对某件事感到无所谓时,有时双臂抱肩;而悠闲自得时,人们有时也喜欢两臂抱肩。中国体态语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某校高二学生在听课时双臂交叉于胸前。学生以这种体态上了不同教师的两堂课。结果一位老教师在讲课时表现得无精打采,一位年轻教师表现得紧张而不知所措。老教师说:学生像一个旁观者,我讲得没有劲,提不起情绪。年轻教师说:学生似乎很漠视教师,好像是在审视教师的讲课而不是在学习,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我们实践生活的感觉,我们可以断定,双臂抱肩(双臂交叉于胸前)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消极性体态语,在教师教学教育活动中不宜于使用。尤其是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不快时,这种体态尤其不宜,因为这时双臂抱肩会给学生一种压力或蔑视的感觉,不利于师生间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当然,这种体态并非完全是消极的,有时会给人一种休闲自在的感觉。教师与学生在课下谈心时,如果辅以微笑,也能给人以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所以,对于双臂交叉于胸前这一体态,教师要仔细体会,灵活掌握,避免副作用。

第三,双手叉腰。双手叉腰所传达的信息也不是单一的,有时是讲话者对听众的威慑,有时只是讲话者对某一事件的威慑态度,而不指向听众。总之,这种体态是一种富于进攻性的体态,给人的感觉是咄咄逼人的气势。教师在生气时或是批评学生时喜欢采取此体态。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当你的讲话是直接针对学生时,最好不要采取这种体态,因为这种体态容易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但是,当教师的讲话是针对令人气愤的第三者的时候,这种体态会有助于教师感情的表达。例如,谈到社会上某种丑恶现象,讲到激昂时,不妨采用这种体态,并辅助以其他体态,以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第四,双手插兜。把一只手或双手插入口袋。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消极性体态。这种体态给人的印象是随意。如果双手插兜的同时,其他体态也表现出无精打采的话,那么,给人的印象将不是随意,而是懒散了。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种体态。

第五,双手撑桌。将双臂支撑在讲台上。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中性体态,它传达的信息可能是讲话者体力上的疲倦。它不具有进攻性,也不具有威慑性,但它给人的感觉不是振奋,而是低迷。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时候采取这种体态,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采取这种体态。

(三)身体姿态语艺术

身体姿态又称身姿语,指人的躯干(包括躯干、臂、腕、臀部、腿、颈部等)发出某种信息的姿态。这是一种常用的体态语言,往往又称之为教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举止得体、稳重洒脱的身姿配合有声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的举止,坐、站、行、走都要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庄重、洒脱的气质和风度。

1.站姿

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静态站立时的姿态。其要领是:身正,即身躯正,重心垂直不扭腰;脚稳,即脚平稳,不歪脚扭腿;头平颈正,即不垂头歪脖;头平抬,颈正直;挺胸收腹,即不弓腰驼背,不含胸挺肚。

教师上课一般是站在黑板与讲桌之间,站姿要端庄、稳重、挺直,并与全体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距离。教学时,为了表达喜悦、悔恨等感情和肯定、否定的态度,头部可以作适度的左右上下活动,但要少而精,幅度不能太大。躯干部要求直身平肩,作长时间讲述要挺胸、收腹。站立时两腿应挺直,不能弯曲,两脚自然分开。根据教学需要应有适当活动,或侧向部分学生或侧向黑板,或在讲台与课桌间走动。这样的站姿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在教学中,最能表现人的特征的是站姿。教师在教室里的站姿可以体现出教师的信心和风度。教师的站立应该时时注意“正面、垂直”两个原则,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教师应尽量取正面姿态。同时要有力度感,站如松,显得富有力量。总之,教师讲课时的站姿要以安静、端庄为宜,切忌给学生懒散、拖沓、无精打采的感觉。

2.行姿

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开步走或身体位移的姿态。其操作要领是在标准站立的基础上,开步从容、适度、适时。

开步从容:指行走姿势自然大方,不拘谨,不紧张。

适度:指走动速度和幅度适中,速度徐缓,每步幅度自然,保持稳健。

适时:则指走动时间长度和间隔时间(停止时间)合理。不能总是站立不动,也不能总是走个不停。配合教学内容,讲述性内容可边走边讲;解说性内容宜走停相间,尤其是在概念和原理解析的关键部分或关键词表述时,应停止走动;教学提问时或进行教学管理时也都需要走向学生。走动,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也不可避免的体态言语操作之一。尽管有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不曾走动半步,只是躲在讲台背后念讲稿,但是从教室门口走上讲台也必须走动。老师走上讲台,步子是否稳健大方、从容不迫,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走动等,都是其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一个动态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上来回走动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学生讨论、阅读、做练习时就可以巡视或走动指导,讲课时偶尔围着讲台缓慢走动,板书时随势走至讲台左右。但教师的活动不能过度,总是走来走去,或晃来晃去,缺乏稳定性,那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行走时,要步伐稳健,步幅不大不小,步速不快不慢,上身直立,两肩要平,不要弯腰曲背。

3.坐姿

坐姿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曲体而坐时的姿态。

年纪不大和身体健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好是不坐。坐着讲课本身就意味着体力或精力不支,而且会失去许多体态言语机会和信息,也很难激发起学生足够的兴奋情绪,影响学生对教学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坐”总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学生做课堂作业的时候,学生课堂自习的时候等。

坐姿的要领是:标准站姿,腿位适当。在标准站姿(身躯正、头平抬、挺胸收腹)基础上,变化腿位,双腿曲弯,两腿平行并靠,或两腿低位(小腿部位)交叉。

坐姿也是教师气质、素养和个性的显现。优美得体的坐姿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坐姿要求身体挺直,双腿并拢或略微分开。女教师还可以并拢双膝或脚踝交叉,并要坐稳当,这种坐姿显得文雅、庄重。切忌在讲课中摇摇晃晃,或者跷着二郎腿不断抖动。

4.人际距离的动作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达到某些目的,并能够在学生身上产生更大的“情感效应”。一般说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和与学生的距离远近表明与学生情感关系的疏密。所以教师要经常接近学生,尤其是在课间和课余时间,要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这样师生之间就会感到亲密无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运用。如教师在与学生个别交谈时,人际距离应保持在0.5~1.3米之间,超过这个距离声音太小听不清,过大就成了训斥,很难交谈。如果过近,也不利于师生情谊的表达。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稍近一些,拍拍头、抚抚肩,表示亲切、关心、爱护,对于年龄大的或异性学生则要远一些。同时,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保持适宜距离。但教师要切忌经常站在某个同学的边上或长期不接近某个同学,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一种紧张和冷落感。如果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讲问题,那么站在讲台上就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如果教师想制止某个同学的违纪行为,到他面前去劝告比在讲台上劝告效果好得多;如果教师想倾听学生小组意见或知道课堂讨论结果,可参与进去或靠近学生坐下,最好坐在学生的同侧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不要站在过远的地方或坐在学生对面。总之,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调节与学生的距离,组织好教学和进行课堂管理。

(四)外表修饰艺术

1.外表言语

指教师的服饰、发型、美容化妆等传递出来的信息。其共同的要领是职业规范化和个性化。如有可能,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外表修饰,使外表修饰也成为教学信息传达及目标达成操作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2.衣着服饰端庄大方

教学服饰指教师穿到课堂上来的服装、配饰。职业规范要求教师服饰在款式上不透明、不过紧、不暴露太多及不摇晃过强,在色彩上不宜过艳或过于深暗;个性化要求在职业规范基础上款式、色彩、质地搭配有独到之处并有文化内涵和品味,符合教师自己的年龄、性格、气质,又能积极引导学生的审美倾向;进一步可追求与教学需要相配合,使服饰有更深刻的教学价值与审美价值。衣着、服饰,既是一个人的外表装饰,又是一个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它是一个人思想情操、情感意志、气质性格、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的综合反映。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对教师职业衣着、服饰的审美标准,要求教师的衣着、服饰庄重、整洁、典雅、大方。这样,既能显示出教师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能给教师以安全感和自信心。

教师的服饰打扮要符合教师的年龄、性别、性格,以及自身的体态、脸型、肤色等方面的特点,力求做到协调、平和,使服饰与人融为一体,既有个性色彩,又没有装饰感。打扮要朴素大方、明暗适度,既不能过分奇特、花哨,也不可过分俗套;既不能古板僵化,也不能过分随便、裸露。穿得整洁、文雅、合体,这样才能使课堂保持一种严肃而又不失活泼的气氛,并表现出教师美好的气质和风度。教师的服饰还要考虑时代风貌、社会风尚和民族习惯,要根据服装发展趋势来选择大众化的服装款式、质料,要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相适应。

3.发型或教学发型

指课堂上学生能见到的教师的头发样式。职业规范要求教师发型样式大方,梳理整齐;个性化要求在规范基础上发式有自我特点和文化品位。教师发型宜相对稳定,不宜多变,尤其不宜不断随社会流行发式进行改变。

4.化妆或教学化妆

指课堂上学生能见到的教师面部的美容修饰。职业规范要求教师如果化妆则必须是淡妆,个性化也只是指化妆技巧的微弱不同。

外表言语虽然实际上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已经操作好的一种行为的静态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直接传达教学内容信息,但也是老师内心修养的一种外部流露,是影响教学进行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消极体态语

所谓消极性的体态语,是指对教育教学效果起副作用的体态、姿势、动作。研究表明,消极的体语损坏教师形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破坏性体态。

1.抠鼻孔

教师在课堂上或与学生谈话时,有时会用手抠鼻孔。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体态习惯,一不文雅,二不卫生。老师上课用粉笔写字,手上必沾上许多粉笔灰,如果用右手抠鼻孔,便会在鼻孔里沾上许多粉笔灰,既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不卫生,所以这种习惯必须坚决改正。如果鼻痒难挨,必须给予处理时,可背过脸去用手纸去处理。

2.挠头皮

这也是一种不好的体态动作,给人一种不卫生的感觉。在课堂上必须避免。

3.打哈欠

本来这是人的一种疲乏时的生理反应,我们列在这里是因为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课堂上,会把疲倦感传染给学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实在疲倦,可以背过脸,或以手掌遮住嘴部,轻轻张开嘴,打一小哈欠。如果教师有幽默感,还可以对学生说:“老师的瞌睡虫千万不要传染给你们。让我们唱支歌,把瞌睡虫赶跑,好不好?”这时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同时也消除了教师打哈欠的尴尬。如果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要打哈欠,可以站起身来去佯装倒水或做其他的事情,以掩盖之。

4.拍脑门

用手掌轻拍额头一次或数次。这是一种轻度自我谴责行为,一般是在忘记完成某些事情,或忘记了某些知识时的习惯性动作。我们认为,拍脑门的动作的效果要视课堂情况而定。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在老师忘记了某事时,拍拍脑门也无妨,可能增加教学教育效果。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随意拍脑门,会更降低教师威信。所以,这样的教师还是不拍脑门,或少拍脑门为好。

5.腿部抖动

有的教师讲话时,喜欢一脚踏在讲台的横木上并不停地抖动,采取坐姿时,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不停抖动。这是一种不好的体态。在成年人中,这种腿部抖动动作比较常见,但作为教师应尽量避免,因为它会给学生留下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6.瞪眼

瞪眼是发怒时的一种自然的面部表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教师,却应该有意加以控制。如果教师在生气发怒时二目圆睁,双眉倒竖,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什么益处。对于调皮的学生,看到老师的这副样子,他会觉得好玩;对于老实学生,他会觉得害怕,不知所措;对于优秀学生,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生气时最好先不要瞪眼发怒,静下心来,想一想对策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