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学术的终极价值反思
袁靖波
2013年秋,我从工作了六年之久的华为辞职,进入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很多老师和同学好奇我为什么辞职,其实我并非不喜欢商界;相反,我很喜欢商界的企业家精神、动态思维和锐意进取的豪情。在六年的工作中,我从进出口业务做起,慢慢做到项目财经经理(华为公司特有称谓)、公司级项目的全球推行经理,负责公司一些管理变革的全球实施,跑遍了西欧国家和中国的十多个省份。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渐渐从烦躁趋向平静柔和。刚入职时,各种程序化的工作任务让我感觉自己的管理知识派不上用场。后面的三年,我开始负责一些项目的管理,并拥有一些业务决策权,逐渐对华为产生了归属感,开始思考是否真的要在这里奋斗一生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总部领导汇报项目进展,当时项目面临诸多困难,大家情绪低落,为了得到理解并寻求资源支持,我以管理理论的计划、组织、沟通、控制等四个步骤为陈述框架,详细汇报了项目的客观困难、解决措施和预期结果,整个会场都静了下来,领导和同事都很感动,后续的工作也逐渐顺利起来。那一年,我的年终绩效考评为A,得到了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普遍认可。
上述经历开始触发我思考管理学理论的意义。当时的部门为了让员工补充一定的微观知识,会让秘书定期买一些书给我们看,不少人都把那些书束之高阁,我却被那些书深深吸引了,因为那些书都是世界500强公司的业务骨干或基层经理编写的,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我在办公室利用业余时间很快读完了那些书,并在书上做了很多笔记。这些点滴的积累,触发了我梳理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极大兴趣,但是,在企业工作,思考只能是业余的事情,因为大部分时间要奔走于各个会场,做很多的协调和沟通工作,这让我有点苦恼。一年之后,我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刚入学界,学术与实践的隔阂让我措手不及,在多个场合我听到不同的教授几乎一致的声音:“要有学术语言”“理论价值比实践价值更为重要”,等等。带着这些疑问,我去请教一些在商界做得不错的朋友,并下载一些学术文章给他们看,他们的反应也很一致:“中间的实证看不懂、开头和结尾没意思”“为什么花那么大的篇幅和功夫,只证明了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等等。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次,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一次营销学国际会议上,武汉大学营销与旅游管理系的校友王学海博士发言,讲到其公司从最初的发展壮大到今天的举步维艰,深感目前的商业书本知识无法应对激烈的竞争,并向在场的广大学者请教,结果却是应者寥寥。我当时十分困惑,为商界和学界的沟通现状深感忧虑。
这种矛盾让我痛苦了很久,但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犹豫。我的导师曾伏娥教授从美国回来之后,对我耐心指导,鼓励我先按照学界的范式开始做研究,逐渐去感悟学术的价值;进入二年级之后,我有幸获得了去香港城市大学做研究助理的机会,与周南、苏晨汀等教授以及同学们的交流进一步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我逐渐意识到,学术、实践、生活是一体的,需要用慧眼去挖掘、用汗水去浇灌;进入三年级,我来到美国参加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中西学术的交汇让我耳目一新,并认识到自身更多的不足。一路走来,庆幸有各位良师益友相伴,收获颇多,慰藉了我读博的初心。
我坚信,一定有一种文章,既遵从学界的规范,又能让商界叹为观止、深受启迪。而且这种文章会越来越多。商科属于显学,是经国济世的学问,作为青年一代,有责任审视学界与商界的融合问题,以终为始,追本溯源,思考商学院的终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链接宏观与微观、贯通东方与西方。去年,武汉大学营销与旅游管理系办公楼门前摆了一块新石头,上书八个字“驰骋市场,营销天下”,我认为,这是一名管理学者应有的境界,以驰骋的姿态前进,把自己交由市场检验,心系天下,纵横四海,不回头。
2016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