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网:当代人的“第五习惯”
从第一本书面世,到街道上充斥卖报的吆喝声,直至20世纪初期广播流行,随后经历了无声电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的变换,到现在,上网,已经成为当代人参与传播活动的“第五习惯”。
上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超越了习惯的一般含义。它和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区别开来。因为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这几项,都是可以主观选择的,而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个网络世界,这将使我们很难自主选择上不上网。上网将成为我们被动接受的一个习惯。换句话说,上网,将超越习惯而成为一种必需。
“我们为什么要上网?”在天涯社区的“瞭望天涯”板块,曾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有的说“每日上网,只为一份心情,在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琐中给自己一份解脱”;有的说“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上网成了消费最低的娱乐活动”;也有的说“上网是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一个渠道”……要追溯上网的初衷,通常一千个网民就有一千个理由。
相对于图书、报刊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则是“点对点”方式,即特定的信息针对特定的用户,是典型的小众化传播。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以及网上信息的丰富性与服务的多样性,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网络媒体里,传播者与受众处于同一种状态中。参与者是分散而流动的,他们可以随时参与又可以随时退出。网络是虚拟的,人们的身份、地位、角色都虚拟化了,可以不必拘泥于仪式化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传播者身份的开放性,使受传者亦可以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传播。在个人网站上,特色与个性,更是传播者身份趋于平民化的生动体现,例如在新浪微博上,明星、大众和专家学者之间可以多向“互动”。这种个性和特色,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无个性的缺憾,正是网络吸引人们参与的一个重要缘由。
上网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习惯,表现在网上交友、网上恋爱、网上购物、网上寻职、网上会议等诸多方面。互联网为现代人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把人们想做的许多事情都搬到了网上,上网者只要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达成愿望。现在,人们讨论网络的功能时,并不是问网络能做什么,而是问网络还有什么不能做。有人甚至认为,人类除了户外运动、聚餐、为生育繁衍所必须进行的生理活动之外,几乎什么都可以通过上网来完成。
互联网的多方面用途,使得当代人的生活难以离开网络。学习时,网络可以提供搜索、查询与交流服务;需要娱乐时,网络提供随身随时方便快捷的娱乐服务;需要交流时,网络可以提供聊天平台……上网这种新习惯的形成是必然的,网络已经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的现实生活。
有人说,概括互联网对人类生活涉及面之广的最好词语是“一网打尽”。且不论用“一网打尽”这个词来形容网络功能是否夸张,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网络正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大踏步闯入人类的生存空间,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的前言中这样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的确,数字化科技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已习惯于互联网介入工作与生活中,习惯于便利的数字化信息传输,沉醉于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中。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形态与思维方式。正如《数字化生存》所言,信息时代比特将超越原子,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交换物。
当一部分人喊着“内事不决问太太,外事不决问百度”的口号,不亦乐乎地享受着搜索引擎带来的便利时;另一部分冷静者站出来说,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网络世界里,无数的链接、无数的通道使我们习惯了迅速地搜集数据、迅速地浏览页面,习惯于复制、粘贴以及蜻蜓点水式的浏览。网络,让我们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集中注意力做事情,而是过度依赖网络,缺乏主观思考能力。同时,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减少,也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网络的24小时“互联网时间”,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人们习惯了键盘、鼠标、电子邮件、QQ聊天、收看网络电视等,网络的即时化,大大改变了人们工作与休息的节奏,人们所交往的更多是“网中人”而非周围的甚至面对面的人。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我们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上网这个“第五习惯”的养成,必然有利有弊。网络之利,构成人们选择它的理由,如自由的生存空间、零界限的沟通、便捷的消费方式、源源不断的商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等。习惯于利用网络的优势,这对人们来说也是一件幸事。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营销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与服务推广,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人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可以保障普通民众应有的权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