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脱贫·防返贫:湖南省怀化市调研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五力并发”脱贫:克难攻坚的怀化经验

在这种“区域的趋势性贫困”背景和各种难题交织的状况下开展扶贫脱贫工作,就是在做让水往高处流、滚石上山的工作。但怀化市委、市政府没被困难吓倒,未在难题面前止步,而是咬住脱贫攻难克艰,越战越勇,“悠悠万事,脱贫惟大”,创新体制机制,创造套路招式,深度激发五种力量(穷人的力量、能人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组织的力量、政策的力量),探索出“‘五力并发’决胜脱贫攻坚、拉动区域发展”的怀化经验。

(一)扶智扶志扶贫济困的内力式脱贫:深度激发穷人的力量

怀化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生态良好、文化深厚,为什么还成了贫困地区?为什么还有超过90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为一部分群众觉得日子好过、小日子不错,因而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缺乏奋斗、进取之志;一部分有志改变现状者,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手艺而脱贫致富无门;也有部分有志有能者,因缺乏资金与条件而难以脱贫;还有个别人因病、因学而陷入困境。针对这些原因和情况,怀化市委、市政府把创新机制、创造条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工作,取得了实效。

大关爱,扶志励志自立脱贫。致贫首因无志,扶贫先当扶志。为扶志励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怀化市探索出一套“求助有门、帮扶有章、关爱有效”的社会关爱工作体系。比如在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些贫困户常到村里找干部要低保,要几十元钱的补助,等着国家政策来救助,“等靠要”成为脱贫最大的“顽疾”,甚至连村“两委”班子也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针对这些情况,该县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探索实施大关爱制度,确立了“扶贫先扶志、脱贫先励志”的工作目标。一方面,抓村支“两委”,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与合乡并村改革,着重选配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决心、信心的党员、干部,优化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出台激发贫困群众立志自立的细化措施,发挥村支“两委”及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在整合国家现有政策基础上再追加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帮助21类困难群体,激励他们积极创业、主动脱贫。“人心齐,泰山移。”大关爱制度在怀化的实施,使贫困群众树立了斗志和信心,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决心,营造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状态,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强动力。

大培训,扶智益技自力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贫困户发钱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赚钱。”怀化市在大力支持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包括职教院校的就业教育、电大的创业培训、社会经济组织的技能培训的大培训体系,扶智益技,自力脱贫。比如,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县、乡镇、村三级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和管培工作平台。一方面,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培育力度、搭建成长平台,每年投入100万元引导资金,整合人社、农业、林业、畜牧、教育、扶贫等部门资源,依托职教机构、乡镇夜校、电大远程教育,对乡土人才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菜单式培训,构建起以1000名农民技术员为核心、2000名乡土人才为主体、能辐射10万个贫困户的土专家工作体系;另一方面,为土专家搭建传播技能、发挥作用的工作平台,探索建立银行信贷、社会投资、农民自筹等农村创业投资机制,组织各类土专家与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扶持他们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将技能扩散到所有贫困户,同时按照“培训一人、安置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采取技术再教育、技能再培训等后续跟踪服务,持续提升贫困群众的自主脱贫致富能力,让他们搭上致富“便车”。

大帮扶,扶贫给力自主脱贫。大贫困,需要大支持;大支持,重在多措并举。怀化市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过程中,强推“十大到村到户行动”,构建脱贫攻坚条件支持体系。比如,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易地搬迁脱贫”政策机遇,一方面实施“贫困户安居工程”,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地质灾害搬迁、水库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景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分散自建、购房安置4种模式,统一户型外观,凸显民族元素,因地制宜选择建房模式,为贫困群众建好房,使贫困群众安好居;另一方面搭建“贫困户乐业平台”,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疏浚多种就业创业渠道,支持搬迁群众后续脱贫,保障贫困户“搬得下、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2016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988户23474人,2017年完成7万人左右的搬迁与脱贫工作任务,强力牵动了脱贫攻坚。

大托底,扶危济困免于困境。扶危济困,重在立行。对那些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致贫或返贫的群众来说,特殊救助就是“及时雨”和“雪中炭”。为织密兜底救助安全网,使无法自力脱贫的特困群众稳定脱贫,怀化市构建起了一道扶危济困大托底的安全屏障。比如怀化市洪江管理区,到2014年尚有贫困村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18户、贫困人口4091人,贫困发生率20.1%。针对贫困户就业、社保、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该区在落实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融合”的过程中,在国家兜底政策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专门安排资金对低保贫困户实行每人每月260元的低保兜底保障,全年为680户859名低保贫困对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95.13万元,实现“应兜尽兜”,并将贫困人口门诊和县级以上住院报销费用提高10%,将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提高农村24种重大疾病的救治保障工作。2016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湖南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二)委托帮扶做强做大的借力式脱贫:大力激发能人的力量

陷入贫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打破坚冰、摆脱贫困,须有强大助力。如何借助能人富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到富的成功经验,带动大众脱贫、万众致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怀化干部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不少好经验。

1.委托式扶贫:委托致富能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委托式扶贫,是怀化市创造的鲜活经验。采取贫困对象个人或集体委托、政府购买扶贫社会服务的方式,将政府专用于贫困人口的产业扶持资金和贫困户所有的土地经营权、财产权、资产权等,委托给致富能人和扶贫经济组织来经营。在保证按期脱贫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确定贫困群众与致富能人、扶贫经济组织的责权利关系、收益分成比例,结成利益联结体。由致富能人或扶贫经济组织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做强做大产业,实现可持续、有保障的集体脱贫。比如怀化市会同县,以3个乡镇16个村1427户4962名贫困群众为受益主体,委托湖南省宝田茶业有限公司,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发建设标准化有机茶园2000亩,进行统一管理、经营和销售,在保障贫困户脱贫前提下,贫困农户、合作社、茶业公司、贫困村按一定比例进行收益分配。这集中、有效地使用了扶贫资金,扶持培育了特色产业,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管理效益低、市场风险大的“老大难”问题,为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2.企业家带动:引进土生土长企业家带动片区脱贫

怀化市溆浦县统溪河镇、横板桥镇的不少村落,地处雪峰山深处,美景与贫瘠并存,农民与致富无缘。借助沪昆高铁开通的东风,溆浦县引进本土企业家陈黎明回乡创业,开发雪峰山优质旅游资源,创新了农民以自家古宅房屋、山林土地等资源入股成为公司股东的办法,创立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形成“雪峰山扶贫模式”。一是劳务式脱贫。景区基建吸纳劳动力。通过开发4大生态旅游景区,吸纳景区内1500余人务工,其中贫困人口700多人,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实现了就近脱贫致富。二是就业式扶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就业。雪峰山旅游公司搭建了管理、宣传、导游、客运、餐饮、住宿等多个工作平台,拓展就业岗位400多个,招收员工183人,其中贫困户子弟87人。三是“授人以渔”式扶贫。按专业化要求开展技术培训。一方面,组织贫困乡村的干部和贫困户代表,赴桂林、龙胜、张家界、梵净山等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学习提高旅游管理技能;另一方面,请上级旅游主管部门及大学教授来景区办培训班,组织景区贫困人口学习,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四是效益共享式扶贫。按资产入股分红。如贫困户贺方礼,以古宅折价15万元入股,获得公司提供的20万元无偿创业扶持金,办起一家容纳30余人住宿的“雁栖山庄”,一年接待游客4000多人,收入30万余元。

3.“支部书记+”:培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头部队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如何让老百姓集体脱贫致富奔小康?怀化市以发挥贫困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为核心,创新“支部书记+”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头部队”,探索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脱贫致富新路径。比如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探索出“支部书记+旅游带动”“支部书记+产业联动”“支部书记+文化推动”“支部书记+美丽行动”“支部书记+爱心互动”等多条“头雁”领闯脱贫之路,脱贫攻坚带动区域发展成效明显。该县头寨村支部书记欧俊楼,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组建村民参加皇都艺术团,采取固定工资加提成模式,村民每人月收入3000元左右,创出了旅游开发带动乡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好经验。又如中方县陈家湾村,2013年请回民营企业家吴建明担任党支部书记,优化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发展优质柑橘、葡萄、花卉苗木等产业,经过2年努力,将人均收入提高到2015年的1.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三)“四跟四走”发展产业的聚力式脱贫:系统激发市场的力量

特定地区贫困人口密集,往往不是因为这里的人们生产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的生产活动及劳动产品缺乏必要的市场引力,无法形成产业。这是怀化农业产业化不足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难题,怀化在多年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四跟四走”发展产业的工作模式,逐步聚集地力、人力、资金,走上了一条具有“洼地效应”和市场引力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1.“四跟四走”,汇聚市场力量

怀化市创新的“四跟四走”,即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致富能手走、致富能手带着贫困人口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运用“四跟四走”的办法,怀化市2015年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485个,覆盖贫困人口78.8万人次,农业产业化见奇效。怀化市“四跟四走”的经验做法,不仅在湖南省全面推广,而且受到中央领导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给予充分肯定。

2.“做大蛋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怀化市沅陵县,为解决面积广大、山高路远水长、农民居住分散的难题,运用“四跟四走”工作法,催生和发展农业产业。湖南省委办公厅扶贫工作队进驻该县学宗溪村,采用“四跟四走”的办法,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实施稻鸭、稻鱼共作80亩,提质改造5000株沙田柚树,发展农旅一体化生态红心猕猴桃50亩、茶叶300亩,养蜂300箱,发放贫困户“小康猪”“小康羊”“小康鸡”4000余只,形成近120万元年产值的农业产业。同时,搭建农村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引进淘宝“怀化馆”等运营团队和近20家微商等社群营销团队,用市场的力量助推农业产业化,形成学宗溪村及周边农副产品的“洼地效应”,半年实现网上交易额800余万元。

3.“互联网+”,做大市场、提高销售增长率

怀化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野都是宝贝。但由于贫困群众不懂市场、不懂营销,特色农产品往往卖不出去、卖不上价,“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了一种“贫困的富饶”。针对这一难题,怀化市实施电商扶贫,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苏宁易购、邮乐购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建立“怀化馆”,培育扶持橙家班、果果绿、三通慧联、怀化购等本土电商企业,借助专业电商平台把散落在乡村的“宝贝”整合起来,形成品牌,“打包”外销,让贫困群众搭上“互联网快车”,把自家的大山茶、魔芋、腊肉、竹笋、茶油等特色生态农产品高价卖到全国各地。2015年,怀化实现电商交易总额45亿元,较上年增长151%,2016年超过100亿元,是湖南电商增长最快的地区,特色“小产品”赢得了全国“大市场”。

4.工业化引领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

贫困地区要实现追赶超,离不开工业。建好工业集中区,是怀化市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引领脱贫攻坚的关键之举。比如辰溪县,坚持走工业化引领脱贫攻坚的路子,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探索出聚力式脱贫新路。围绕打造百亿产业园,该县2014年实施了产业园区三年倍增计划,建成8.59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工业集中区,引进润沅新材料、泰达讯物联网、贝尔动漫、中三源电子、丽杰车业等29家工业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55亿元,直接解决148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4600人),带动蔬菜生产、种植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和15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脱贫攻坚动力。

5.建设特色小镇,推动产业扶贫

农业产业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山地怀化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怀化市把建设特色小镇、发展小镇经济作为重要一招。比如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坳上镇,集合自身地理坏境、土壤气候、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等要素及优势,在大力发展杨梅种植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种植基地+加工园区+研发中心+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杨梅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著名的“杨梅小镇”,有力推动了脱贫致富,带动贫困户600余户,贫困人口1876人。杨梅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包装、运销、仓储、旅游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达10亿元,每年为当地梅农增收4亿元以上。该县2016年减少贫困村18个,实现脱贫1236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40元,同比增长11%以上。

(四)利益联结抱团发展的共赢式脱贫:深刻激发组织的力量

农民的贫困、农村及低城市化率地区的贫穷落后,根本原因是农民的分散与农村的分割。深刻激发农村与农民的潜在力量,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根本出路。如何将农民组织起来、将农村的力量激发出来,基本途径是创新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怀化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富有启发意义。

1.“八方评审”联结预期收益,集合众意发展产业

麻阳县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八方评审”机制。凡遇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按什么比例分配收益等重大问题,都要集合贫困户代表、公司等扶贫经济组织、村工作队、村支“两委”、乡党委政府、县扶贫办、县财政局、相关职能部门8个方面,进行多轮协商和讨价还价,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市场问题,推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2015年,该县通过严格的“八方评审”,确定引进富硒冬木耳扶贫产业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模式,引导湖南农博公司在9个贫困村试种300亩,企业实行保底价回收,种植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2016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实现了3000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2.“连村联创”激发组织活力,助推跨村连片脱贫

受国家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投入贫困村的影响,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单凭自身发展往往难以脱贫,成了“扶贫盲区”。为破解这一难题,麻阳县谭家寨乡探索出“连村联创连片脱贫”的经验做法,将与该乡相连的4个贫困村和5个非贫困村共9个村联合起来,组建了谭家寨乡宝库岭扶贫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把4个贫困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5万元、楠木桥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投资240万元、9个村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1008万元、宝库岭扶贫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贷款600万元集合为2163万元的资本金,集约土地2000亩,集合贫困户646户2383人,建起了优质猕猴桃扶贫产业园,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跨村连片脱贫。

3.大胆创新,在改革中探索共赢机制

怀化市麻阳县推行“市场化产业扶贫”改革试点,大胆探索用市场机制配置扶贫资源,率先在湖南省探索出“县乡村三级+产业项目合作企业+产业金融信贷合作企业+贫困农户”的市场化合作共赢新机制,实施产业扶贫市场配置、市场要素、市场合作“三项改革”,帮助贫困农户解决了发展产业中遇到的融资贷款难、集约经营难、科技种养难“三大难题”,实现了贫困农户致富发家、合作企业盈利发财、贫困乡村科学发展的共赢,取得了产业扶贫模式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

(五)精准施策合力攻坚的引领式脱贫:全面激发政策的力量

脱贫攻坚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的最大机遇。为用足、用好、用对扶贫政策,全面激发政策的力量,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怀化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改革创新,实现了乘势脱贫、借势赶超、铸就优势的目标。

1.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对所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大清盘、大洗牌、大整合,坚持凡能整合的千方百计消除阻力、科学整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集聚脱贫攻坚。2015年全市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9.5亿元,投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市县两级再整合投入扶贫资金10亿元,力争带动社会和金融资金50亿元投入脱贫攻坚。

2.建立健全政策资源多渠道整合机制

坚持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又创造性地整合政策,把上级政策与基层实际无缝隙对接起来,解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及政策“碎片化”难题,发挥政策资源的集聚、辐射效应。2015年实施扶贫项目2485个,覆盖贫困人口787656人次。全市共新修村组道路432千米;解决48047户安全饮水问题;发展特色水果基地358个、猪牛羊养殖基地235个,建成蔬菜基地1550亩,在建的葡萄、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4万亩。

3.建立健全多元治理的扶贫主体联动机制

注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机制,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变各唱各调的“独角戏”为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与贫困群众协同共奏的“交响乐”。由市、县、乡党员干部组成123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1237个贫困村,其中121个市直单位、34名市级领导分别结对联系1个条件最差的贫困村。全市组织1万名党员干部联系1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2015年4月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市、县、乡党员干部共走访贫困户3.4万余户,帮助解决问题18.3万余个,带动了党的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