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西部内陆开放型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陆权时代,诸如陕西等西部内陆地区曾代表着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随着海权时代到来,深处内陆、交通不便,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西部省会和中心城市作为计划体系的关键节点而获得新的资源配置;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复杂、新中国面临安全威胁时,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大量科研、重工、军工等产业布局于西部,使其获得重要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体制外先行、沿海先行、试点先行、增量带动存量”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保障了国家的有序转型,然而西部再一次因地理条件、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而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东西部的差距不断拉大。

随着模块网络化生产方式的兴起、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际开放格局面临深刻变迁,作为欠发达的西部不仅需要而且有可能通过主导产业的分工深化、嵌入全球及“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并为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转型做出应有贡献。对于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西部内陆地区而言,与沿海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西部内陆地区不仅仅是学习借鉴先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经验,更重要的是,从自身的发展基础、条件和开放需求出发,创新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需要通过设立开放型试验区,创建“转型与开放协同”的全生态自主转型机制,提供全流程定制化开发开放服务,探索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方式,以抓住追赶超越的发展机遇。

一、西部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及其“转型—开放”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制度建设等因素制约,西部在市场化条件下处在并不十分有利的地位,要抓住潜在的发展机遇,转化为现实的追赶超越,西部内陆地区有必要依据国内外环境和新兴生产方式原理,设立先行试验区,以“转型—开放”协同的原则探索新型体制机制。(如图2-2)

第一,设立开放型试验区驱动开放与转型。由于一定地区的经济结构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群体的生产行为构成,受限于其所处环境决定的认知、能力的制约,以及组织、制度、文化等约束,而具有相对稳定性,较难实现变迁;由此,通过持续引入新情境,进而改变群体认知、互动、继而生产行为,是相对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群体行为的变迁难以整体改变;西部内陆地区资源相对有限,全面开发的条件并不充分;以及地区间发展情况差异大、市场经济制度仍不完善,在缺乏前期探索的条件下,难以建立全国统一的符合国际经贸规则发展趋势的开放格局,因此,西部有必要基于自身条件,设立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从局部引入外来的、驱动内部重组的新情境,在持续性的情境更新中,改变局部生产行为,继而由局部带动整体,最终驱动系统性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基于差异化对接与助推“一带一路”分工网络以寻求发展。由于中心地区与分工网络的共生演化原理,一定地区所集聚产业的升级取决于所依托分工网络的规模,因此,西部地区在寻求发展时:首先,有必要开拓国际市场,寻求与国际分工网络的对接,特别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对接“一带一路”分工网络的发展空间,以扩大本地产业集聚的支撑基础;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普遍资源条件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难以全方位的开发本地产业,各地区需要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选择各自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引领分工深化、产业升级;最后,“一带一路”沿线普遍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使“一带一路”分工网络还非常薄弱,其发展壮大本身也将依靠各个产业集聚中心的自主转型升级,由此,西部内陆地区新兴集聚中心的兴起将同“一带一路”分工网络共生演进、互为支撑。

第三,选择产业链延伸至公共治理领域的系统化体制机制建设。模块网络化原理表明,产业升级可以依托销售规模扩大后,促使分工细化来实现;并且,进一步,公共服务同样面临着模块分解和网络联结的需要,以及需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以共同提升产品竞争力。因此,内陆地区在收窄产业选择范围、通过开放扩大潜在市场规模后,需要从内部创新公共治理,为产业集聚和分工深化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以支撑产业集聚与升级。

第四,促使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多点协同发展。西部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在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新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地方开拓进取,还需要国家发挥整体协调作用,这是西部内陆地区自身能力薄弱,以及对国际公共服务有需求等因素决定的。从国家层面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来看,主要包括经验分享与推广、国际谈判与协议签署执行、区域发展协调、跨区域和跨国的软硬件联通等。

总体而言,西部内陆开放型试验区的建设,是借力开放以推动转型、以支点转型支撑新型开放的一项改造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系统性工程,转型与开放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分散的支点转型与全面的开放格局、协同发展,同样内在关联、相辅相成。

二、政府与市场协同创建内陆开放型试验区的全生态自主转型机制

驱动模块网络化的关键在于,集聚尽可能大规模的同质、异质消费需求,使产业体系得以模块分解与网络联结,并循环往复发展下去。这给相对落后地区指明了可行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在把握时代背景和地方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西部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外部环境,驱动模块网络化新型发展机制,通过内生的产业链网分工深化,形成内在关联的、具有自组织性的全生态产业系统,建构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由此,结合产业链延伸至公共服务领域的特征,开放型试验区主要依据产业系统的内在关联性、自组织性建构自主转型机制。(如图2-2)

图2-2 内陆开放型试验区的全生态自主转型机制

第一,遴选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作为率先突破的领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一是具有初步发展基础和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地区既有资源和优势;二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拓展与累积国内外市场需求;三是复杂程度越高、技术关联度越高,越有利于模块分解与网络化发展。主导产业的率先发展有利于形成初步经验,以服务于后续新兴产业的遴选与培育。促进产业链条的分工深化,将引致生产性服务、流通性服务的衍生,并构成生产流程的分支模块,反过来支撑生产制造的技术升级;生产制造、生产性服务、流通性服务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产业升级平台。

第二,发展个人及社会性服务,培育人力资源池,建构社会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升级平台的运行。产业升级平台的运行对高质素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而人力资源的培育有赖于个人服务及社会性服务的供给,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性服务,对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继而个人发育与成长至关重要。此外,人口与产业聚集的物理空间供给、即园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等,亦是产业升级平台高效运作的必要支撑。反过来,产业升级平台的技术升级和高效生产,可以为社会发展平台的分工深化提供生产与服务支持。

第三,产业升级平台和社会发展平台都需要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相互协调。西部内陆地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承载性;与环境协调发展本身可以催生新的生产与服务环节和产业,由此进一步扩张地区生产系统。

第四,选择定制化的硬件联通设施和开放政策,以促使软硬件联通助推主导产业进入国内外市场。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空间,深处内陆使物理设施的联通,特别是便利化、去除规管壁垒等软件设施的联通甚为重要。由于内陆地区的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更为困难、担负成本高昂,因此软硬件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重要的公共品,需要政府协同各界力量提高其供给效率、水平与质量。

第五,设立内向国际化园区,吸引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为支撑本地产业升级,有必要提供贸易、投资便利化条件,设立开放程度更高的产业园区、自由贸易园区,吸引服务于产业链体系分工深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等;通过产业园区,一方面可以发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便于集中提供公共治理领域的创新服务,以及规避外资流入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六,在本地资本具备条件、实力及具有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有助于本地产业集聚为考量,设立外向国际化园区,如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国际投资平台等,促进本地资本“走出去”。在本地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时,为了助推优势产能扩大市场拓展范围,可以助其向海外拓展。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内社会政治相对复杂、宗教文化影响广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面对国际市场较大的投资风险,而且,沿线国家往往难以承受全面开放。因此,设立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和投资平台等,其一是发挥集聚效应;其二是构筑公共平台,助推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能够走向海外市场,并规避在东道国经营的各类风险;其三是尽量减少外资流入给东道国带去的市场冲击;其四是便于东道国局部开放;其五有利于拉动投资管理等先进产业在国内的衍生。由此,选择合适的投资国和投资领域、洽谈合作条件等,是西部地方政府甚至国家需要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为避免国际关系变动给国际产能合作园区带来的冲击,由第三国或多国合作设立园区,亦是可以探索的发展路径。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海外园区的布局往往耗费资源且其本身具有更大范围甚至国家层面的公共产品属性,因而有必要以服务于本地产业聚集及发展需要而进行选择,以及积极借助国家层面的海外园区及平台。

第七,基于全生态的系统协调。所谓全生态,就是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衍生、流通性服务发展、社会性服务兴起、产品产出、要素输入、内外经济联系形成,这并不是相互独立、彼此割裂的,而是内在联结、供求对接、具有自组织性、人口与产业有机融合的完整系统,这也是社会制度建构其上可以良性循环的经济基础,构成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态。由此,促成产业体系的全生态联结与协调,是自主转型机制得以建构的必要条件。

在内陆地区开辟发展空间过程中,内陆地区既有的资源条件和不利形势决定,完全依靠市场使其较难走向产业集聚和深化,而完全依靠政府,也将不易持续。因此,西部内陆开放型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驱动模块网络化的自组织功能;还需要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系统协调和有效服务等作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管理体制成为必要选择。

三、转型与开放协同原则下的全流程服务需求

将转型与开放协同,是西部内陆地区基于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模块网络化新兴生产方式和市场机制,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可行选择。对接开放环境促进集聚继而转型,为全流程服务提出相应需求。

1.全流程服务的必要性

完成生产的循环,需要经历要素集中、生产组织、产品产出,最终到完成销售的整个过程。所有生产、流通等环节组成的整体,将之称为生产和再生产的全流程。驱动模块网络化机制,为欠发达地区嵌入全球或区域产业链、实现内生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可行路径,但对生产与市场的联结性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局部模块的生产,只有与其他模块完成联结,才可能产出完整的产品;最终产品只有与消费需求联结,才可能完成销售;而任何环节的脱节,都将导致再生产不可循环,进而发展受阻。在产业集聚中走向转型升级,必要条件是与更广阔的外部市场紧密联结,转型与开放的协同是欠发达内陆地区追赶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分散、碎片化的环节联结起来,保障生产、再生产所有流程得以无缝连接、高效循环,是转型与开放协同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在需求分散、资源分散的现实条件下,市场是处理分散信息和组织资源配置的高效机制。然而,大量不同程度公共性产品的存在,表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模块网络化机制下,异质性的准公共产品需求大幅攀升,有必要创新相应的机制保障供给;以及当创新越趋重要,物质生产和服务劳动所依赖的并非既有的要素禀赋,而在于培育开发的全新资源,市场更难以对尚未存在的要素资源进行定价和配置。因此,欠发达地区在利用先进生产方式驱动内生发展时,有必要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往复,继而实现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如图2-3)

图2-3 全流程开发开放新体制建构原理

2.全流程服务的内涵与类别

全流程服务就是根据生产和再生产各环节运作及其连接需要提供的各类服务。在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中,从生产和再生产全流程的基本环节来看,主要包括产前的要素获取阶段、产中的生产经营阶段,以及产后的产品销售阶段;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又表现为极需要相应的空间载体,并受到制度文化的激励或约束。因此,保障要素资源的聚集与供应、生产经营的自由便利、产品销售的顺畅广泛,生产系统对内、对外的高效联结,以及空间、制度等层面给予配套,是全流程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生产流程分解以及连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私人品属性的生产、流通服务,市场具有组织供求对接的资源配置效率,它们可称为全流程市场服务;除此之外,还产生具有不同程度公共品属性的服务需求,这就要求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服务供给,它们可称为全流程公共服务。由于全流程市场服务可以直接作为市场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而无须专门研究;而相对于市场自发对接服务供求,从生产系统和所有生产环节联结、制度保障等角度提供服务具有显著的公共性;以及市场外主体为再生产流程提供专门服务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全流程服务也主要指围绕再生产各环节和联结需要提供的非市场性服务。

由于要素的聚集一方面来源于外部流入,另一方面来源于本地培育;生产经营主要体现为本地运作;而产品输出除了本地消化,更重要的源于外部市场的消费,因此,从全流程服务的主要类别来看,包括本地开发和对外开放两大方面,两者方向、内容不同,但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促进本地产业集聚和升级的支撑力量。全流程开发开放服务的有效供给,成为开放型试验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3.全流程服务的主要特征

全流程服务是应欠发达地区在资源禀赋、资源条件有限前提下驱动内生发展之需而产生,其范围涉及再生产循环各环节顺畅运作及系统联结的整个流程,内容繁杂、动态变化,其具有的鲜明特征包括:

第一,需求驱动性。全流程服务的产生,是为了保障产业集聚的再生产循环得以持续进行,不管从产前、产中,还是产后,只要满足于生产与再生产的高效、有序展开,相关服务都属于全流程服务范围。这些服务的内容、数量、质量、组织方式、时间要求等,都取决于生产流程各环节的切实需要,定制化是全流程服务的基本特征。

第二,流程联结性。全流程服务的供给将使自身一并融入全产业链,共同提高本地产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流程服务强化流程联结性,不仅体现在助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结,而且要求服务本身与再生产各环节分别紧密联结,并共同组成内在高效联结的产业链系统。分散基础上的联结、联结前提下的分散,是全流程服务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动态调整性。由于各产业集聚点所聚集产业各异,且处在不停的动态演化过程之中,因此,全流程服务并不是各地统一、稳定不变的;而是各地显著差异、时刻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之中。欠发达地区需要根据本地再生产循环持续运作的需要,定制化的选择开发开放服务;并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切实需要,持续调整、改进、优化全流程服务,以形成本地所聚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系统协调性。全流程服务并非夸大或无限扩张政府的干预力量,而是在把握和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欠发达地区通过系统协调,识别世界走势,抓住发展契机,聚焦重点目标,统筹有限资源,从内部挖掘潜力,形成自主转型机制,走上追赶发展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纯粹依赖市场机制作用容易被边缘化;而全流程服务有助于补足竞争条件的缺陷,以使欠发达地区有可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有限产业的深度发展,以确定自身在全球或区域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从再生产各环节联结、空间布局、制度优化等各方面协调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强化系统整合与协调,是全流程服务的重要属性。

四、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全流程开发开放新体制

为了驱动自主转型机制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建构,需要创新全流程开发开放新体制,主要基于集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提供定制化服务,并依据公共性差异,创建层级网络结构的公共治理机制,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效率。

1.全流程定制化开发开放服务的主要领域

全流程开发开放服务是应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发展需要定制化建构及相机调整变化的,根据需求来源和服务目标的差异,可对其主要领域进行归类。

从再生产的全流程特征来看,主要包括促进产品输出的产后服务、促进企业经营和产业集聚的产中服务、促进要素集中的产前服务,以及从整体而言的系统协调服务。(如图2-4)

图2-4 全流程开发开放新体制的主要构成

第一,产后服务主要是便利产品输出到更大市场范围的软硬件联通设施,包括构建多式联运系统以通达广泛的市场网络,以及通过贸易便利化提高商品内外流通效率。

第二,产中服务主要是从企业经营的各环节入手,减少行政壁垒和各项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主要包括创新行政服务流程,减少规管造成的企业经营效率损失;优化空间布局,便利企业组织要素、资源及产品的流通;改善市场环境与制度,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第三,产前服务主要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聚集,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条件。要素供给既可以来自于本地既有资源禀赋,也可以来自其他地区的输入,特别在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创新、继而人力资源的时代,要素的累积还有赖于开发和培育。因此,产前服务除了同样依赖于多式联运系统提高硬件通达性之外,主要包括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以吸引资本、管理、人才等本地供给不足的要素,以及进行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创新,以培育地区发展所需的大规模人力资源。

第四,系统协调服务主要是从整体角度协调产业、空间、制度、全流程联结等关系,提高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减少地区发展系统的内部损耗。

由于产前的要素流动与产后的产品输出都需要与外部市场密切链接,因而多式联运系统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都属于开放服务范畴;而行政服务创新、空间格局优化、市场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等,起到保障经营顺畅、生产能力培育的作用,主要属于开发服务范畴。转型与开放的协同,要求开发服务与开放服务在全流程范围内实现协同,这有赖于系统协调服务发挥相应作用。

2.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

基于模块网络化原理,随着异质公共品需求的大幅攀升,公共品亦需要通过网络化组织的模式来提高供给效率和能力,专业化模块分解及网络联结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欠发达地区在自然资源和条件有限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局部模块的生产规模扩张和分工深化,从而嵌入全球或区域产业链,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源。由此,欠发达地区对异质公共品的需求将显著攀升。为了保障全流程服务的有效供给,内陆欠发达地区有必要在试验区创建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以提高地方政府促进地区发展过程中的敏捷反应能力。

所谓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就是基于模块网络化原理,根据全流程服务不同类别的公共性差异,建立服务于不同范围市场主体的组织机构,从不同层面提供全流程定制化开发开放服务;并以网络化的方式加强服务机构联结,在全流程优化中改进组织机构设置和服务质量,最终共同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继而支撑地方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从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的主要构成来看,包括:

第一,面向一定范围内微观主体、直接提供各项服务的准公共服务平台,集中表现为园区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必然表现为其相应的空间形态,促使要素、生产在空间上毗邻,有助于节约微观主体经营过程中的交通、信息传递等交易成本;企业集中共同分摊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运营成本,也有助于提高公用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应;此外,不同产业集群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存在差异,适用于一定范围微观主体所需公共服务,并不为其他区域的微观主体所需,由此体现为面向特定范围微观主体的准公共服务属性。将产业集中和空间相结合,就体现为产业园区。以园区作为准公共服务承载平台,面向所聚集经营主体直接提供全流程定制化开发开放服务,比如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行政服务、孵化器服务等,这是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与市场主体对接来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

第二,面向整个地区微观主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全流程开发开放服务中,诸如围绕人力资源培育而产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是促进要素累积的产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局部地区或单个产业园区所需,其专业化方向也有自身特征,因此,从整个地区入手,组织这类公共服务的供应链网络,有助于提高地区的要素储备水平和质素,从而提升产前服务能力。

第三,负责系统协调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另两类公共服务平台不同,系统协调平台并不面向具体的微观主体,而是负责从转型与开放协同、全生态产业系统、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产业聚集与定制化开发开放服务对接、全流程开发开放服务体系优化等整体角度,协调发展、布局、制度、内外等多元关系,主要包括含产业定位、空间布局、综合交通网络等在内的地区发展规划,协调各方关系和优化流程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市场制度、城市布局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外部合作关系和网络拓展等。

第四,通过公共服务模块化网络的组织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大量异质性公共品需求的存在,要求创新公共品供给方式。模块网络化通过模块分解与网络联结的方式,提高异质模块的专业化水平、模块组合满足定制化需求,以及优化流程、同步化提升敏捷响应能力,这都为公共品供给的组织提供重要思路。设计和选择各层面公共品的供应链供给模式,是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的重要创新内容。

同全流程服务一样,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是应全流程服务需求而建构、并需要不断调整优化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因此,定制化、差异化、动态化是其显著特征。

五、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评价方式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开放本身不是目标,只有促进地区转型与发展,开放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分工深化和产业升级,只有在开放的大市场中才可能成为现实。由此,转型与开放协同,是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评价准则。

基于中心城市与分工网络的共生演化关系、模块化生产方式下欠发达地区的可发展空间和路径,以及产业聚集及其所需服务的特征,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否进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全流程开发开放新体制建设进展如何,主要从五个层面进行判定。

第一,全生态产业系统的协调程度。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有限资源条件下能否驱动全生态的自主转型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发展潜力和方向。全生态产业系统的协调程度,主要考察地区在既有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前提下,对于产业发展目标、产业间关系、空间布局、开发开放思路、实施路径等重要发展内容,整体规划和设计如何,是否内在协调,是否具有转型升级的潜力。

第二,开放服务的定制化程度。主要针对所聚集产业的要素流动和产品输出而言,考察开放服务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能提升要素、产品的内外流通效率。

第三,开发服务的定制化程度。主要针对所聚集产业的生产经营和要素资源储备,考察开发服务是否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保障顺畅经营,以及有助于其培育发展能力。

第四,全流程开发开放服务的协同程度。全流程服务供给的目标是促使产前、产中、产后内在联结,进而产业聚集,由此驱动自主转型机制。考察全流程服务的协同程度,就是从产前、产中、产后是否有效联结出发,评判其服务效果和助推自主转型机制运行的潜力。

第五,产业聚集及其区域分工地位。全流程开发开放新体制建构的目标是驱动地方转型和发展,地区产业聚集规模、结构、国际市场地位,是衡量体制机制创新是否有效和成功的决定性标准。

总体而言,以转型与开放协同为原则、以驱动全生态自主转型机制为目标,建设包含全流程服务及层级网络公共治理机制在内的全流程开发开放新体制,是西部内陆地区在开放型试验区需要寻求突破的新型体制机制,由于定制化、差异化的要求,各地区并不存在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架构,而是需要欠发达地区根据各自发展情况和需求,逐步建构和优化;并根据系统设计的协同程度、特别是转型升级实绩进行考量和评价。


(1)洪俊杰,赵晓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制与配套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

(2)杨嬛,赵晓雷.TPP、KORUS和BIT的金融负面清单比较研究及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69—81.

(3)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7年版)的通知(国办发[2017]51号)整理。

(4)新版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出台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N],新华网,2017.8.3.

(5)叶明.贸易便利化对金砖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分析[J].复旦大学学报,2016(6).

(6)洪俊杰,赵晓雷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机制与配套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

(7)2017中国自贸区发展指数发布 上海处于领先地位[EB/LO].自贸区通讯社,2017.9.27.

(8)盛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评估与展望[J].国际贸易,2017(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