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提高管理效率的秘密武器
提到教练,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很多人会说篮球教练、网球教练、乒乓球教练等。一个运动员能否拿到冠军,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教练有关。“教练”一词是由英文单词“Coach”翻译而来的,而说到“Coach”,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包包品牌。这个品牌的包上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志——一辆马车。15世纪70年代,来自匈牙利考克斯地区的四轮大马车,就叫作Coach。
最早的马车是为贵族服务的,一辆马车里只坐一个人,由车夫来赶车。一辆马车去哪里由谁来决定呢?我们经常能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由车夫决定,因为车是由车夫控制的;有人会说由马决定,因为想去哪里都离不开马;也有人说由乘客决定,因为目的地是由他来决定的。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细想一下就会清楚,马车去哪里,其实是由坐在车上的那个人决定的,不论他是马车的主人,还是主人的客人。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思考马车的功能是什么,马车的功能就是一对一的,以客户想要的道路和速度,最终把客户带到目的地。
四轮大马车
到了19世纪40年代,Coach开始被用来喻指“私人教师”。到了19世纪70年代,Coach又被延伸为“教练”,当用作动词时则表示“辅导”。
教练在企业管理领域的最初定义来自美国著名的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Coaching是在一个非压力的环境下,利用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而非给予直接的建议与指导的方式来帮助当事人分析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行为。”
ICF(国际教练联合会)对教练的定义:Coaching是教练(Coach)与被指导者(Coachee)在深层次的信念、价值观和愿景方面相互联结的一种协作伙伴关系。只有当一方迫切需要进步和发展,另一方也希望帮助对方去实现这个目标时,才能建立起一种卓有成效的教练关系。
行动教练对教练的定义:“教练是运用对话技术支持个人实现组织目标的协作过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教练,我们来看两个现实中发生的场景。
◇ 非教练式对话
员工:“李总,我想向您汇报一下有关行动教练的项目。”
李总:“嗯,进展顺利吗?”
员工:“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不过现在出了一点儿小问题。”
李总:“出什么问题了?”
员工:“还是那个第三小组,他们现在不太愿意参加这个项目。”
李总:“啊,你之前不是说没问题吗?”
员工:“是这样的李总,他们之前也没有说……”
李总:“这个项目是不是你负责的?”
员工:“是的……”
李总:“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你不是不知道,我跟你强调过很多遍了,现在又出状况了,你过来找我是什么意思?你要带着对策来啊!”
员工:“对不起,李总……”
李总:“对不起,说对不起能解决问题吗?看来又得我亲自出马了。”
员工:“那只能麻烦您了,谢谢李总。”
上面这段对话是典型的非教练式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下属非常紧张,好像做错事的孩子,当管理者把包袱接走之后,下属就有一种任务完成的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下属始终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当然,遇到爱教训下属的管理者,沉默就是最低的成本。但从管理者的感受来说,下属说话支支吾吾的,项目状况百出,根本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他要亲自出马。所以这样的对话过程中,下属和管理者的感受都不好。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你思考一下:
◆ 谁的话特别多?
◆ 谁在负责思考?
◆ 接下来谁会采取行动?
◆ 他们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 对话里的提问有什么特点?
◆ 对话结束后,下属会怎么做?管理者又会怎么做?
如果一名管理者能够教练他的下属,让下属承担更多的责任,让自己可以摆脱救火的工作,这样管理者不仅有更多的时间教练下属,还可以把精力集中到他应该去解决的重要问题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教练式管理者是怎么和下属对话的。
◇ 教练式对话
员工:“王总,我想向您汇报一下有关行动教练的项目。”
王总:“嗯,进展怎么样了?”
员工:“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不过现在出了一点儿小问题。”
王总:“出什么问题了?”
员工:“还是那个第三小组,他们现在不太愿意参加这个项目。”
王总:“不太愿意?”
员工:“是的,他们好像不太愿意参加这次的项目。”
王总:“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
员工:“说实话我还真不清楚应该怎么做。”
王总:“那你觉得这件事最理想的结果是什么呢?”
员工:“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第三小组能够转变态度,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项目中来,因为这个项目确实对员工们很有帮助。”
王总:“好,那为了达到这样的结果,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呢?”
员工:“我觉得我可以直接找第三小组的负责人聊聊,看看他对这次的项目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王总:“很好,那就先聊聊看吧。”
员工:“好的,谢谢王总。”
和之前的非教练式对话相比,假如你是管理者,你希望拥有哪个对话中的员工?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后面这名员工。但是事实上,员工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管理者的回应方式,从教训型转变成了教练型,由命令批评转变为引导启发,所以员工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提问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在非教练式对话当中,上司非常辛苦,需要自己想办法,自己行动。这也是大多数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越俎代庖,代替员工思考,代替员工解决问题,最后管理者越来越辛苦,员工没有任何成长。
传统管理者较多地使用过去导向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就是通过追溯过去产生错误的原因来证明自己很聪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一些管理者产生优越感的来源。
教练型管理者使用的则是未来导向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在教练式对话模式中,员工说的比较多,因为管理者在引导员工找答案,员工自己找到答案后,就会非常积极地去推动这件事,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就会有更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久而久之,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对比上面两段对话,填写下面的表格。
非教练式对话vs教练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