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结语

贝丘遗址在广东境内分布广泛,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的河谷平原地区较为密集,并陆续进行过调查发掘工作。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东部。在上述三处贝丘遗址中,万福庵遗址于20世纪60年代初曾作调查试掘,与之相邻的增城金兰寺贝丘遗址亦进行过发掘莫稚:《广东考古调查发掘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12期。。此两处遗址均发现彩陶,但这批材料迄今未见到比较详细的报道。从这次复查所得材料看,万福庵遗址与西江下游的高要蚬壳洲遗址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高要县广利区蚬壳洲贝丘遗址试掘报告》(待刊稿)。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遗存,其文化特征上的相同因素,表现在两者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方面都极为相似。两处遗址的彩陶器均主要是矮圈足盘,器表施以赭红色彩,并有内外兼施的做法,且多涂有白色陶衣,主体纹样为条带纹和勾连纹;夹砂陶多属釜类器物,火候不高,质松易碎,器表纹饰为细密的浅道绳纹。根据观壳洲遗址M3人骨所作的C14样品测定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高要县广利区蚬壳洲贝丘遗址试掘报告》(待刊稿)。,其绝对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左右,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和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中晚期大致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村头遗址和龙眼岗遗址的陶器,几何形印纹发达,纹饰复杂多样,与万福庵遗址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风格。此两处遗址采集的陶器标本,以罐、豆、釜、器座为其基本器类,有高颈广肩罐、折肩罐和宽沿鼓腹罐,罐底流行凹底或有矮圈足,有敛口浅腹豆、侈口鼓腹釜和亚腰筒形器座。这些器物见于高要茅岗杨豪等:《广东高要县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址》,《文物》1983年12期。、南海灶岗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南海县灶岗贝丘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3期。和珠海淇澳岛东澳湾遗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珠海市淇澳岛东澳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中,在佛山河宕杨式挺等:《谈谈佛山河宕遗址的重要发现》,《文物集刊》(3)。、南海鱿鱼岗广东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发掘资料(待发)。等遗址中亦有比较相似的器形。村头遗址和龙眼岗遗址盛行的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梯格纹、菱格纹、云雷纹及其各种变体花纹,亦是上述遗址陶器中常见的纹样。因此,我们初步认为村头遗址和龙眼岗遗址与上述诸文化遗址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其相对年代在增城金兰寺遗址莫稚:《广东考古调查发掘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12期。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可供判断。金兰寺遗址中文化层属于几何印纹陶遗存,其下文化层发现有与蚬壳洲遗址和万福庵遗址相似的彩陶圈足盘残件杨式挺:《试论西樵山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1期。,而尚未发现几何形印纹。因而,村头遗址、龙眼岗遗址当晚于蚬壳洲遗址、万福庵遗址和金兰寺下文化层遗存。根据东澳湾沙丘遗址第3层陶片标本所作的热释光年代测定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珠海市淇澳岛东澳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其绝对年代约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之际或商周时期。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贝丘遗址均分布于平原上地势较高的台地、土墩之上。这一特点当与此时期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类型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而且遗址的面积一般都在千平方米以上,大者达数万平方米。同时,在河宕、灶岗、鱿鱼岗等有过一定规模发掘的遗址中,均发现有墓葬和居址有关的柱洞、红烧土遗迹。与沿海地区的沙丘遗址比较,时间上具有较长的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在广东史前考古研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贝丘遗址有其特有的位置。目前对此类遗址有关年代序列以及阶段划分的研究,还有待于今后更多的科学发掘工作。

附记:参加调查工作的有朱非素、杨少祥、李子文、李岩、刘建安、何斌、龙家有、王奇芬、钟创坚。本文由黄凤好绘图。

执笔者:李岩 李子文

(原载:《考古》1991年第3期,第193—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