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遗迹
属于商时期的遗迹主要有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等。
(一)房屋基址遗迹
第一次发掘共有属于商时期的房屋遗迹6座。第二次发掘在Ⅰ区东、北部发现并清理了18座房址,普遍叠压于第4层之上。其形状为圆形、圆角方形、方形等,门道一般向南或西南,均系地面建筑。房屋地面用较纯净的黄褐色砂质黏土铺垫,偶有烧土面,有些屋内可见灶坑。房屋的外侧密布柱洞,倒塌堆积可见木骨泥墙残片。试举例如下。
F23 被T1415第3B层叠压,打破第4层(图二)。活动面距地表约0.62米,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5、宽4米。门向西南,为地面建筑。门道呈斜坡状,屋内部分高出地面约5厘米。居住面可分两层。第1层为活动面,厚约5—10厘米,还掺杂少量碎陶片。做法是先在垫土面上铺一层黏性较小的砂质黄泥;然后在房的东北面铺一层厚2—3厘米的黏土,被烧烤至红或黑色,形成红烧土,其余地方则铺以混杂红烧土块的褐土;最后再铺一层黄泥,踏实则成。因长期踩踏,地面较平坦坚实。此外,垫土表面平放三把石锛,相距较近且作东西排列,应为房屋建筑或使用期间的遗物,或许与奠基有关。第2层为垫土层,直接叠压在第1层活动面上,由褐土、红烧土、碎陶片及少量黄泥混杂而成,比较疏松。厚7—20厘米,一般为15厘米。

图二 F23平面图
柱洞共有32个,直径10—30厘米,深7—36厘米,直壁、斜壁均有。多数填土灰褐,夹杂少量红烧土细粒。柱洞多分布在房屋周缘,中部仅有4个,而东北和西南则无柱洞。F23有灶2个(Z1和Z2),位于房屋东南边,坑内均有较多烧土及炭屑(灰烬)。平面呈椭圆形,中间低凹圜底,被火烧烤过。长径分别为70、65厘米,短径分别为55、57厘米,深度分别为35、20厘米。
(二)灰坑
第二次发掘发现并清理灰坑84个,其中属于商时期的有60个。平面呈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或不规则形状,一般为斜直壁,圜底或平底。坑内堆积以破碎陶器、烧土块、贝壳为主。试举例如下。
H76 位于T2211的东、北隔梁处,被第4B层叠压,打破第4C层和第5层。坑口距地表1米。平面近圆形,斜壁,平底。口径1.2、深约0.7米。填土浅黑褐色,含有一些贝壳和动物碎骨。出土陶片较多,器形有釜、器座、圈足盘和各种罐类(图三)。

图三 H76平、剖面图
(三)墓葬
商时期的墓葬均位于第Ⅰ发掘区东北,而这一范围内的房屋分布也相当密集。墓葬均为东西向,墓主以儿童为主。葬式除M3为侧身屈肢外,其他都是仰身直肢。
M3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100°。位于第二次发掘北区的T1913东部。叠压在第3B层之下,打破F10和第4A层。墓口距地面深0.8米。墓圹长1.15米,前宽0.6、后宽0.45米,深0.5米。墓壁较直,平底。填土系灰褐色黏沙土,含少许陶片。墓主系一儿童,骨架保存较好。头向西北,面朝南。葬式侧身屈肢,未见葬具。随葬品放在人头骨的左边,仅有折肩凹底细方格纹陶罐1件(图四)。

图四 M3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