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布方分别在第一次发掘区的南北两侧,呈条带状。北侧为Ⅰ区,南部为Ⅱ区,两区地层堆积情况大致相同。现以Ⅰ区T1913东壁为例介绍如下(图一)。

图一 T1913东壁剖面图
第1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灰色砂土,松散,含大量细砂。出有近现代陶瓷片、瓦砾等。叠压H11。
第2层,厚0—30、深23—50厘米。灰褐色砂土,较坚硬。含有大量明代砖瓦砾、瓷片等。该层系明代文化层。H2被本层叠压。
第3A层,厚15—70、深30—75厘米。为含有较多红烧土的灰褐色黏砂土堆积,土质略硬。出土大量相当于商时期的印纹陶器、石器、骨蚌器等。被H2,H11打破。
第3B层,厚8—45、深85—130厘米。含有更多的红烧土颗粒和炭屑。出有大量相当于商时期的印纹陶器、石器、骨蚌器等。被H2打破,叠压F10, M3。
第4A层,厚0—25、深100—150厘米。灰黑色土,含有相当多的细砂、炭屑,土质松散。出有相当于商时期的印纹陶器、石器、骨蚌器等。F10叠压其上,M3打破之,该层叠压H45。
第4B层,厚0—60、深125—173厘米。土色较第4A层略浅。出土相当于商时期的印纹陶器、石器等。被M3、H45打破,同时又叠压H28。
第5层,厚17—35、深125—210厘米。灰黄色细砂土,土质松散。出土少量相当于商时期的印纹陶片。被H28打破。
第6层,生土层。为姜黄色细砂土。
两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均为东北堆积厚,逐渐向西南倾斜、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