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中国近代史开篇地

清朝道光年间,东莞发生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它既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禁毒壮举,也是反对西方资产阶级贸易掠夺的重大胜利,“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章”。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7页。虎门销烟事件成为战争导火线,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首先在东莞打响。东莞作为虎门销烟的发生地、鸦片战争的首发地与重要战场,奠定了“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历史地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一)虎门销烟发生地

1839年发生在东莞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为打开中国大门,将大量鸦片毒品输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民族英雄林则徐受命于危难之际,以东莞虎门为基地,收缴并销毁了各国鸦片,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成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1.外国倾销鸦片与禁烟运动兴起

19世纪初世界格局历经重大变革。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起工业革命,生产力、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抢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纷纷加入海外殖民扩张的行列。与此同时,曾一度领先世界的中国仍处在封建体制桎梏之下,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为避免外部势力的碰撞与冲击,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成为打开中国大门的罪恶武器。起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企图凭恃工业品优势进军中国市场,但遭到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强烈抵制。最终,他们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鸦片,将其贩卖给中国人吸食。鸦片贸易成为英国取之不尽的宝藏,而给中国带来的则是罄竹难书的危患。首先,它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其次,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破坏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再者,军队内部吸食鸦片之风盛行,直接削弱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时人疾呼:倘若鸦片烟不立刻禁绝,则“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银,抑且无可用之兵”。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六),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第105页。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鸦片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中国自上而下采取大规模禁烟运动。早在雍正七年(1729),清廷便颁布了第一道禁烟令。嘉庆元年(1796),清廷诏令停征鸦片税,禁止鸦片进口,表明中国将鸦片列为毒品加以禁绝。嘉庆十六年(1811),清廷颁布了第一道惩办鸦片吸食者的法令。1836—1838年,清廷上下就如何有效禁烟展开大讨论。与此同时,一场全国性的禁烟运动随即展开。

2.东莞成为禁烟运动的前沿阵地

东莞地处珠江口,外濒南海,历来为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廊道。当外国鸦片大举入境、烟毒泛滥成灾之际,东莞首当其冲。本地民人素有与外夷通商熟络者,多与鸦片走私有染。一些土豪劣绅,开设窑口,雇用快船直接从外洋趸船上购买鸦片,再分销给各地烟馆烟贩,坐收暴利;也有一些不法之徒与夷商串通,由夷商将烟土夹入货箱,蒙混过关;至于烟贩与缉私官兵互相串通、徇私舞弊,更是司空见惯。广西巡抚梁章钜曾上书直言“其开窑口之人,多系广州府属东莞、香山、新会各县之奸民,其总汇多在虎门、澳门、黄埔一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24页。

莞籍监察御史黎攀镠,曾于道光十六年(1836)上奏朝廷,主张严禁鸦片,故有“东莞禁烟第一人”之誉。由于在家乡的耳濡目染,使他对禁毒情势的认知更为深刻,他在奏疏中提出的“阻断外夷趸船”、“靖除汉奸窑口”、“缉拿匪徒快蟹”等禁烟三法,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七十《人物略十七》,第8—11页。被道光帝全盘采纳,进而在广东掀起一轮禁烟高潮。吴义雄:《邓廷桢与广东禁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第44页。

随着禁烟运动高涨,清廷在东莞采取空前严厉的禁烟措施。为杜绝过往商船夹带鸦片,一改既往单靠行商担保的做法,抽调驻地水师与虎门海关“共查联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Ⅰ),第424—425页。针对在外洋停泊的鸦片趸船,实行“驻洋守堵”之法,同上书,第426—427页。调派水师轮番驻守外洋,一旦发现内地船只驶近趸船,即进行截堵。同时清查境内大小窑口,重治鸦片贩卖与吸食,据史料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二日,仅在石龙一地,东莞县役就一举端掉成兴、信隆、巽泰等3座窑口,查获烟土1100余斤。同上书,第342页。东莞禁烟取得显著成效,是广东禁烟运动的重要环节。

3.林则徐亲莅东莞虎门督缴鸦片

为肃清鸦片走私之源,早日靖除烟毒祸患,1839年,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办海口事务。同上书,第432页。林则徐是严禁鸦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凭借超乎常人的智识和勇气,与中外鸦片贩子及其利益集团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包括通缉英国毒枭、断绝中英贸易、包围外国商馆等措施,终于迫使他们同意将囤积在外洋趸船上的鸦片全部交出。

林则徐决定将东莞虎门作为缴烟之所。虎门,扼守珠江口,沙角为出入咽喉,与外国鸦片趸船聚泊的伶仃洋咫尺相望;虎门乃广东水师提督署所在地,水师官兵长年驻扎于此,可为缴烟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

林则徐从广州赶赴东莞虎门,亲自调度鸦片收缴事宜。4月11日缴烟开始,12日林则徐登临沙角炮台坐镇指挥。缴烟按照预先制定的章程严格执行:[清] 林则徐:《收缴趸船烟箱章程七条稿》,《林则徐全集·文录》,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7—148页。当趸船驶入沙角码头泊定后,先进行周密细致的查验交接,再交由驳船运往镇口提督署。在转运途中,派文职武备随船押送。镇口提督署除署内房间外,东莞县还在院内搭建厂棚若干并征用附近民房、庙宇作为贮烟场所,加派文武职员严加看守。如今,沙角缴烟码头、镇口玉虚古庙(囤贮鸦片场所之一)以及虎门水师提督署寨墙是见证虎门缴烟的重要历史遗存。

在缴烟过程中,英方百般阻挠,妄图破坏缴烟正常进行。当缴烟未及半数之际,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突然以停缴鸦片相威胁,要求将围困在广州商馆内的英国人质放行,遭到林则徐断然拒绝。在此期间,英国鸦片贩子潜往澳门贩卖鸦片,林则徐当即指令澳门当局查明所藏烟土情形,尽数呈缴,最终将查抄的8箱烟土和英国烟贩因义士押解至虎门沙角。

截至5月18日,趸船鸦片收缴完毕,总计19187箱又2119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Ⅰ),第544页。英国鸦片贩子奉命具结后,被驱逐出境,英国商务监督离开广州,前往澳门。虎门缴烟的成功,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英国鸦片贩子及其利益集团进行斗争所取得的初步胜利。

4.巨量鸦片在东莞虎门销化完竣

对于所收缴的鸦片,原本打算将原箱解京验明,再行烧毁。但清廷虑及路途遥远,耗费巨繁,且容易损失偷漏,同时也为了让沿海居民、在粤外国人共见共闻,心生畏服,于是下令就地销毁。同上书,第525—526、533—535、539—540页。

林则徐悉心研究销毁鸦片的方法。如果采取用火焚化的方法,必有残膏余沥渗入地中,投机之人掘地取土,仍可得其二三。经过探查走访,得知鸦片最忌“盐卤”、“石灰”二物,由此悟出盐、灰煮化之法。同上书,第594页。于是,林则徐派人在虎门太平墟的海滩处紧急施工,很快挖好用来煮化鸦片的两个大池。同上。

6月3日,林则徐召集省府大员抵达现场,首日销烟活动拉开帷幕。销烟池周边布防严密,销烟过程紧张有序:先往池中注水,撒盐成卤,将箱内鸦片逐个切成小瓣,投入池中浸泡,再将整块烧透石灰抛下,待全部销化殆尽,启放池前涵洞,将浊水渣沫排入大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Ⅰ),第594页。整个销烟过程历时23天,到6月25日胜利结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同上书,第611页。

起初,外国人凭借过去与清朝官员打交道的经验,根本不相信中国人会销毁这么多鸦片,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甚至估计这批鸦片将作为政府专卖,而使今后的鸦片贸易合法化。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397页。而当他们考察完销烟的全过程,无不对如此彻底的销烟方式表示惊服。销烟目击者之一、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在整个工作时细心和忠诚的程度,远出于我们的臆想,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一工作更忠实的了。”[美] 裨治文:《镇口销烟》,《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页。当时西方世界的有识之士从人类道德良知的角度充分肯定,认为“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美] 卫三畏:《中国总论》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45页。。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站在民族的立场高度评价:“(虎门销烟)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少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7版,第20页。

5.虎门销烟吹响人类禁毒、中国反帝的先锋号角

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是世界禁毒史的重大事件。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最早将鸦片列为毒品并采取禁绝措施的国家,早于国际社会共识100多年,虎门销烟开启了人类社会有组织、大规模禁毒的先河。1928年国际禁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之日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将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作为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禁毒壮举,虎门销烟成为激励人类禁毒伟业不断前进的精神旗纛。

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又是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重大事件。兴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鸦片贸易,具有深刻国际政治背景,英国政府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幕后主谋。萧致治:《鸦片战争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7—139、156页。林则徐坚定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将抵制外国鸦片输入的“非常措施”推向“顶点”,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7页。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通过鸦片征服中国的图谋,激发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意志。因此,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查禁鸦片本身,毛泽东同志回顾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曾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80页。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虎门销烟”作为第一幅浮雕,也寓意着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鸦片战争首发地与重要战场

1840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遣“远征军”,中英之间爆发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因这场战争由鸦片引起,故史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中国从此翻开近代史屈辱的第一页。这场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率先在东莞打响,东莞军民抗英斗争深刻影响战争局势的发展。

1.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

虎门销烟成为战争导火线。英国鸦片利益集团不甘蒙受巨大损失,联手棉纺织业主集团向本国政府施压,鼓噪推行炮舰政策,逼使清朝当局给予充分赔偿。经过精心策划,英国政府作出出兵中国决议。

战争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1月),自战争爆发到大角、沙角之战,英军强占香港岛。清政府对英态度由妥协渐趋强硬。第二阶段(1841年1月—1841年5月),自清政府对英宣战到签订《广州停战协定》,清政府再次妥协。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3月),自璞鼎查来华扩大侵华到清政府浙东反击战。清政府抵抗方针发生根本动摇。第四阶段(1842年5月—1842年8月),自英军进犯长江到签订江宁“城下之盟”,清政府彻底妥协投降。

鸦片战争将中国推入近代门槛。中英双方签订战后和约——《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了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款,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受严重侵害。其他西方列强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重大转折:首先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受到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逐渐解体,开始由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牟安世:《鸦片战争》,第362页。

2.东莞是鸦片战争首发地

按照英国政府的训令,远征军到达中国后的第一个军事行动将建立对珠江的封锁。胡滨:《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525页。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从本土、南非、印度、锡兰等地陆续抵达广东海面。22日,英国海军司令伯麦发出通告,宣布即将封锁江面和海口。28日(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英方指派4艘军舰在虎门口外执行封锁任务,不许中国船只出入,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英国政府认定1839年穿鼻之战为战争始端。李丹阳:《英国外件部档案中一件鸦片战争起因史料全译》,《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第35—37页。“穿鼻”即为东莞虎门口外一带水域。当时,英国商务监督义律为阻止英国商船进口贸易,与中方水师发生冲突,双方展开炮击。英方参战主力是义律以个人名义从印度调集来的3艘军舰,并非英国政府的直接行为。但事后英国外交部明确表态,认为此役发生时间在11月3日,而此前的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已作出出兵中国的决议,即这场战役完全符合英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故而将之视为与中国全面交战的开始。

无论是“封锁珠江口”还是1839年“穿鼻之战”,作为鸦片战争始端,东莞都毫无疑义地是战争首发地。

3.东莞是鸦片战争重要战场

作为粤海第一门户,东莞一直以来就是抵御西方殖民侵扰的桥头堡。16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华,即占领东莞县所属的屯门,从此拉开了中西关系的帷幕。1521—1522年,东莞屯门抗葡斗争,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者的战役。萧致治等:《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16页。自17世纪以来,英人来华频密,多次与东莞发生交涉冲突。东莞县令印光任(1691—1758),后为第一任澳门同知,以经办中外交涉著称,曾于1741年、1745年两次妥善处理英国兵船挑衅事件。同上书,第198—199页。自清朝实施“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以降,东莞更是成为中西矛盾冲突的交汇地。

林则徐曾三赴东莞虎门,着力整顿珠江海口防务。他亲自视察海口炮台及拦江排链的建设情况;密购西洋大炮增强炮台火力;制定《剿夷兵勇约法七章》作为水军操练章程。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积极从民众中组建抗英队伍。在他的感召下,东莞乡壮、渔户纷纷加入抗英义勇行列,乡绅、士民也表示拥护。邓淳(1776—1850),字粹如,号朴庵,东莞茶山人,《广东通志·东莞卷》编修,龙溪书院(在东莞石龙)主持,曾向林则徐条陈禁烟善后十策,联合粤绅团练,守卫乡土。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七十一《人物略十八》,第1、2页。

鸦片战争爆发后,东莞发生了沙角之战、虎门之战两场重要战役,是为鸦片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1841年初,中英和谈陷入僵局,英军对珠江口第一道防线——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进攻。1月7日,英军直扑沙角炮台,一方面利用军舰正面轰击,同时派遣陆战部队从炮台侧后的穿鼻湾抢滩登陆,实施迂回攻击。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1775—1841),湖北鹤峰土家族人,时任三江协副将,在此前的官涌之战中屡败英军。他身先士卒,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搏斗,最后与守台将士壮烈殉国。陈连升之子、武举陈举鹏也力战牺牲。陈氏父子为抗击英军英勇献身的精神,受到时人广泛赞誉。爱国诗人张维屏作《三将军歌》,阿英:《鸦片战争文学集》上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1—2页。盛赞陈连升等爱国将领。当地民众将阵亡将士的遗体就地安葬,墓碑题刻“节兵义坟”。1956年,在虎门发掘《节马图》碑刻,为同治元年(1862)水师参将郑耀祥、游击赖建猷共立,碑文详细记述了陈连升等人抗英的感人事迹。

面对英方的步步紧逼,清廷正式对英宣战。英军也已作好进攻珠江准备。2月26日,英军向上横档岛炮台发起轰击,宣告对虎门及珠江的进犯正式开始。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督战,不幸壮烈殉国。关天培(1781—1841),江苏淮安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1834年底,调任广东水师提督,常年驻守东莞虎门。他认真筹备海口防务,在禁烟运动与抗英战争中功勋卓著。关天培的牺牲,成为“精忠报国”的楷模典范,林则徐书写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六册,第272—273页。以资悼念。英国《泰晤士报》钦赞其为“最杰出的元帅”。牟安世:《鸦片战争》,第216页。他编撰的《筹海初集》,汇总筹办虎门海防经验,是清代重要军事典籍。莞籍抗英名将何芳(1818—1856),字子茂,号瑶圃,虎门赤冈村人,世袭云骑尉职,时为水师提辕巡捕。他紧随提督关天培与英军鏖战,毙敌甚多,因功补为守备,赏戴花翎。后历任碣石镇左营游击、水师提辕中军参将、琼州镇总兵等职。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七十一《人物略十八》,第12页。

沙角、虎门之战在整个鸦片战争中具有标识性意义。一是沙角之战使清廷彻底认清英方贪婪本性,对英政策方针由“抚”转“剿”。虎门之战是清廷对英宣战后的第一战,清廷发起战争总动员,意味着战争从局部冲突升级为全面对抗。二是沙角、虎门之战也使清廷对英军作战实力有了理性认知,一改既往“英军仅擅长水战,上岸即无所为”的错误研判,在作战部署上由“防于海”转入“防于岸”的战备新阶段。三是沙角、虎门之战后,粤海门户大开,广东战局急转直下,作为当时清朝疆域内最强大的海防要塞,在如此短时间内土崩瓦解,预示着中英实力相差悬殊,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颓势难挽。

4.东莞见证战后格局形成

香港问题与中英《南京条约》奠定了鸦片战争后中西关系的基本框架,东莞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进程。

首先,东莞沙角成为英方交涉香港问题的重要筹码。沙角之战后,英方提出“将沙角作为英方贸易寄寓之所”等4项戢兵条件。胡滨:《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865—866页。清方明确表示不能给予沙角。英方又提出以香港代换沙角,并让英国主治。清方仅同意其在香港“止择一处地方寄寓泊船”,但对于“让给英国主治”这一重大条件不置可否。英方据此认定,中方已同意割让香港。1月20日,英方不待条约签订,擅自在澳门宣布“把香港岛和港口割让给英国”的所谓中英“初步协议”。同上书,第897页。1月25日,英军撤出沙角、大角。1月26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英军强占香港,实现对香港的实际控制。

再者,东莞虎门是中英《南京条约》细则附件的签署地。1843年10月8日,中英双方代表在东莞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善后条款》,与此前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统称《虎门条约》。条约除了议定中国关税税则外,还规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军舰停泊通商口岸、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赁房等重大内容。《虎门条约》作为附件与细则,是《南京条约》的重要组成部分。萧致治:《鸦片战争史》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17—627页。

(三)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及其价值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位于东莞市虎门镇,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文物遗址,1982年11月19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位于今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销烟池有2个,呈正方形,边长约50米。池壁栏桩钉板,池底平铺石板,有效防止鸦片溶解渗透;池前设一涵洞,作排泄鸦片渣沫之用;池后通一水沟,以便注水入池。整体构造科学、实用,既适于大规模销毁鸦片,又确保销毁工作完全彻底。销烟池开挖于1839年5月,销烟完竣后湮没于泥沙之中, 1973年由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对销烟池进行挖掘、复原,2000—2001年,由“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东莞领导小组”对销烟池进行了全面修复。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周边的文物遗址有广东水师提督衙署寨墙、迁葬墓“义勇之冢”、玉虚古庙等。以销烟池为依托,建有炮台神韵的陈列大楼,内部常设《虎门销烟》展览。馆区内陈列抗英群雕、林则徐铜像、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抗英大炮等,共同营造了浓郁的历史氛围。

作为虎门销烟的场所与设施,销烟池旧址直接见证了这一彪炳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承载了销烟壮举的丰厚内涵,是国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人类寄寓禁绝毒品信念的精神丰碑。

2.虎门炮台旧址

(1)历史沿革与特色

在历史上,虎门不是一个点位的概念,而是泛指外濒伶仃洋、内联狮子洋,长约8公里的珠江江面、江中岛屿及沿江两岸区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19页。

虎门是清代最早开建的炮台式海防要塞。康熙年间,海禁既开,海上盗匪猖獗。广东总督杨琳鉴于前明卫所形同虚设,奏请在全省滨海地带修筑炮台工事,以加强防御。[清] 卢坤、邓廷桢纂修,王宏斌点校:《广东海防汇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7页。康熙五十六年(1717)首先在虎门建起横档、南山两座炮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Ⅰ),第546页。

虎门又是清代前期唯一以防范外夷入侵为重要目标的军事要塞。自乾隆时期清廷推行“一口通商”政策以降,尤其是随着外国鸦片输入愈演愈烈,虎门防范外夷入侵的使命日益加重。嘉庆年间,广东重设水师提督,将提督衙署设在虎门。《广东海防汇览》,第266—267页。为有效阻扼西方的“坚船利炮”,虎门增防不断,相继建有沙角、镇远、新涌、蕉门、横档月台、大虎等炮台,这些炮台均为“大型炮台”,炮台规模大、炮位多且配有重炮。

鸦片战争前夕,虎门进入海防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建成当时清朝疆域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防要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规划虎门“三道门户”防御体系并付诸实践:其一,沙角、大角两炮台相距甚远,难以形成交叉火力,故改为信号炮台。此即第一重门户。其二,上横档岛一线为重点防御区域。在东水道,扩建南山炮台,更名为威远炮台,安炮40位,加固镇远、横档炮台,拟凭威远、镇远、横档三炮台共120位火炮,控御横档东水道。在西水道,新建上横档岛西侧的永安炮台,安炮40位,新建西岸的巩固炮台,安炮20位,拟凭永安、巩固两炮台共60位控御横档西水道。此即第二重门户。其三,加固大虎山岛上安炮32位的大虎炮台。此即第三重门户。[清] 关天培:《筹海初集》卷一,民国铅印本。之后,又在镇远、威远炮台之间,添建安炮60位靖远炮台;在饭箩排和上横档岛的西侧,架起两道至南山的排链,以迟滞敌舰的内驶速度。增建工程完竣后,时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又添制西洋火炮、调拨战船、增派兵勇,使要塞防御能力空前壮大。

图2-1 关天培《筹海初集》中绘制的虎门“十台全图”

图2-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中绘制的《虎门防御作战示意图》

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被英军摧毁。战后,广东当局汲取战时经验教训对虎门炮台进行修缮,在筑台材料、侧后防卫等方面均有所改进。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84页。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虎门炮台再次被英军破坏。1875至1884年,在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下,对虎门炮台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后的新式炮台一律为暗台,配西洋火炮,台前和顶部用水泥浇筑。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虎门加强战备,在沙角、威远添建多座炮台,均采用西式建筑技术。同上书,第445—452页。抗日战争时期,虎门炮台在抵御日军入侵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受到日军轰炸,炮台损毁严重。《广东海防史》编委会编:《广东海防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4—317页。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的虎门地理区块已分划东莞、广州番禺所属,位于珠江东岸的虎门炮台由东莞驻地部队管理。1987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从海军部队接收沙角、威远诸炮台,作为重要文物遗址,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威远炮台管理所,统归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保护。1996年,东莞市人民政府成立“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地建设东莞领导小组”,着手炮台遗址修复与维护工程。201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保护规划》,将炮台遗址保护纳入科学规范轨道。当前,它已成为融纪念、教育、游览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胡锦涛、江泽民等9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对利用文物遗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给予充分肯定。

(2)现存状况与价值

现在的虎门炮台旧址(东莞部分)集中分布在东莞市虎门镇威远、沙角两个片区,占地70余万平方米,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古炮台构筑群体。

炮台数量众多,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有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东胜炮台、山顶营炮台、定洋炮台、蛇头湾炮台以及沙角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炮台、旗山炮台等。这些炮台在山顶、山腰、山脚均有分布,集中连片,相互通络,配有官兵营房、火药局等设施,构成布局严密、气势宏伟、规模庞大的海防要塞体系。

炮台分布保留鸦片战争时期格局。海口东端沙角诸炮台旧址与西端大角炮台旧址(番禺部分)隔江对峙,东岸威远、镇远、靖远炮台旧址与江中横档岛炮台旧址(番禺部分)互为犄角,现存格局与相关史料记载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构建虎门“三重防线”的史实相互佐证,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海防思想、海防部署、战略战术的真实载体。

炮台形制体现不同时期技术水准。虎门炮台自清初开始创建以来,历经多次增建、损毁、重建,各个时期军事理念、建筑技术不同,炮台形制迥异。现存炮台旧址以光绪年间的炮台形制为主体,同时也保留了鸦片战争时期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技术特征,为探究中国海防炮台技术发展进程提供较为完整的实物证据链。

炮台建筑环境具有独特审美价值。虎门炮台秉承传统建筑文化内涵,赋予近代战争实战功用,是刚与柔、力与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它以石、砖、三合土为主材,附山就海、曲折错落,粗犷质朴、浑然天成,顺天应地、宜战宜守,可概括为“刚柔并济的材质美,跌宕起伏的节奏美,雄浑阳刚的气度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3.鸦片战争时期其他重要遗址

节兵义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白草山,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勇士墓。1841年,在沙角保卫战中牺牲的75位外地籍烈士遗体,被当地群众就地安葬,并立碑纪念,碑刻“节兵义坟”,上款刻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下款刻有“节兵七十五位合葬”。1964年,文物主管部门对节兵义坟进行了维修。1971年重修时,建立碑记。

义勇之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牛背脊山,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官兵合葬冢。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第二道防线。上横档守台将士奋力还击,大部分官兵阵亡,有10余名勇士集体投井自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战后,当地民众将这些阵亡官兵就地掩埋。1885年,筑坟安葬,题为“义勇之冢”。1974年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又将该冢从横档岛迁至牛背脊山山腰。迁葬后的“义勇之冢”墓碑,高1.2、宽0.47米,墓葬占地30—40平方米,墓室上面有“英灵钟吉地,佳水绕明堂”的楹联。

卫佐邦墓,位于东莞市东城街道同沙社区旧飞鹅岭,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为花岗岩石结构,长15、宽7米,墓前有华表、石狮、石马、石牛各1对。卫佐邦(1808—1877),字楫臣,东莞莞城墩头街人,出身行伍,鸦片战争时期著名抗英将领。据民国《东莞县志》记载,他以水师外委身份随提督关天培出洋防剿,屡著劳绩,为粤督林则徐器重,奏请提升千总,赏戴蓝翎。后历任守备、都司、总兵,直至广东陆路提督。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七十二《人物略十九》,第1、3页。2008年卫佐邦墓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水师提督衙署寨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社区大人山,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衙署的围墙。虎门设置寨城始自明万历十六年(1588),在威远岛武山扎寨筑城,名为“虎头门山前寨城”。清初,迁至三门口(今虎门九门寨),名为“虎头门山后寨城”。康熙二十六年(1687)迁至石旗岭(今大人山),由东莞人捐银修筑寨墙,长186丈,用三合土夯打而成。康熙五十七年(1718)扩建寨城,用砖石砌成。嘉庆十五年(1810)在虎门寨内设立水师提督衙署,成为广东海防最高指挥部。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六《建置略一》,第3、4页。林则徐虎门缴烟之际,这里曾作为囤积收缴鸦片的场所。筹建虎门海防及鸦片战争期间,时任广东水师提督的关天培在虎门寨驻守。现存寨墙长约1400余米,高2.1、厚约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