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部依法治村管理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新农村建设与依法治理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被提及。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4)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这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从而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广大农民的愿望,更是全社会的愿望。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本着下列的思路和要求: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尽快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我们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因此,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第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包括五方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我们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更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我们还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使农民贷款难、农业贷款难、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使其不再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采用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要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法,采取各种灵活合理的形式,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捕捉机遇,应对危机。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重点,我们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在巩固人畜饮水工程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从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方面入手,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基本政策的局限性,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5.怎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一是从源头抓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二是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三是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2)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布局上要尽快向最适宜区域集中,避免地区间结构雷同,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经营上要注重完善营销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3)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一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二是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三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四是重点研发高强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态棚膜,推进农膜向高功能、低成本、无污染方向发展。五是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4)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提高经营水平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6.怎样才能实现乡风文明?

实现乡风文明,必须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7.怎样才能实现村容整洁?

实现村容整洁,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一要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要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三要加大农村公路和电网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柏油路。

四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8.怎样才能实现管理民主?

实现管理民主,必须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个“处理好”指的是什么?

(1)处理好发展农村生产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推动农村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2)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3)处理好加大外部支持和挖掘农村内部潜力的关系,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4)处理好调动干部积极性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系,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增强本领、埋头苦干,有效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5)处理好抓紧当前工作和着眼长远发展的关系,办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解决好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10.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困难?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其次,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步加大。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惠农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这些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矛盾依然无法解决,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还在继续,持续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的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物质技术装备差,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饭。不改变这种局面,就很难持久保证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需求的供给。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矛盾突出。目前农村社会发展与城市差距很大,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突出,这些都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收难的矛盾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城乡差别,农村改革后,尽管有了较快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难题。

第五,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矛盾突出。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区别发展形成的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的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改革攻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1.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何在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是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要全面把握新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为中华民族展现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抓住了机遇,我们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丧失了机遇,我们的事业就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能否紧紧抓住它,加快发展的步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中国还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处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在我国有很多发达城市的人民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群众还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发展较好地区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困难地区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2.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不能停步,不能松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这根敏感的神经所引发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忽视这些势必会催生新的社会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农村的贫困落后不发达也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规划、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压力,所以说,“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越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将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面临的困难也将更加突出。因而,化解这些矛盾困难的法宝就是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坚持不懈地搞好“三农”工作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总之,我们既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又要有现实的紧迫感,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里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从各个角度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

生产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就是要筑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既要追求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个都不能少。为此,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生活宽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也是一个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指标。

乡风文明,是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借助良好的氛围,培养出高素质的、能够担当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新型农民。

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农民享有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好条件。村容整洁的实质,就是要改善农村群众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井然有序焕然一新。

管理民主,是指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受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14.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什么地方?

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新的时代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随着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为全面的发展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为完整的思路。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必须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能够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第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勾画了新形势下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这20个字是宏观上的要求,为我们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是何等的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还体现在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等一些具体的领域和方面。

第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科学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并对如何落实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依据这些明确详尽的指导思想,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使“三农”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5.新农村建设“三戒”指的是什么?

一戒急于求成。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从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就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戒简单化。要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不能断章取义。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的精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各项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们要完整地予以把握。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简单化,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化为村容村貌建设。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不能单打一,应当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村建设,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三戒政府包办代替。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相应的主观能动性,而政府则主要起引导和扶持的作用。随着我国在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府不断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这样做,是要强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相互结合,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剥夺农民的自主权。

16.怎样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总的来说包括六方面内容:

第一,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广大农村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这就需要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要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第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四通八达的道路。

第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以优厚的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

第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第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各级财政要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第六,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17.怎样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味地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应该从下面四个步骤加以认识:

一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要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二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利于务工农民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清理和取消各种对务工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三要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四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想尽一切办法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改善生活面貌。

18.怎样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众所周知,农村贫困落后,物质条件较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条件的改善必然要涉及方方面面:

一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与此相配套的是建设田间工程。

二要大力提高耕地质量。农村要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

三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创建生态村庄,绿色村庄。

四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五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营造宜居环境。

19.怎样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概括地说,国家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收费行为,中央明确提出了对现行农村税费制度进行改革,从2001年开始,逐步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推广。税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三取消”,是指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是指调整现行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是指改革现行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其次,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最后,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用各种自由灵活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20.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哪些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应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第二,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开辟广阔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农村的安定和谐。

第四,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第五,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六,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21.村干部应朝哪些方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带动农民发展经济是村干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第一,村干部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维护政策的长期稳定,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坚决纠正侵犯农民土地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规定,认真扎实地做好土地延包工作,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二,村干部要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这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广泛性、深刻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业结构调整切忌盲目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加大调整的力度。结构调整比较好的地方,要进一步向高、强、优方向继续努力。在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进一步提高林牧渔业比重,提高产出效益。

第三,村干部要协助农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要针对当地特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行业。积极稳妥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让更多的农民通过二、三产业增收致富,使剩余劳动力有业可就,改善生活。

第四,要不断提高农村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搞好农产品深加工,让更多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第五,村干部要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方面,村干部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针对本村实际,读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方面的书,及时了解致富信息和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争当科技知识的明白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群众实用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群众致富架好“科技金桥”。

第六,村干部要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干部要帮助农民出谋划策,因地制宜,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服务群众奠定物质基础。

22.当前村民关心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当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村民最关心的是党中央关于农村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如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失地农民补偿、劳动力转移、社会医疗和劳动保障、弱势群体救助等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特别是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土地征用、种粮补贴等政策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和利益。

第二,村民们最急的是致富,最缺的是技术,最盼的是信息和销售等服务。当前,如何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带入千变万化的市场,这是一大难题。农民群众反映,他们最担心的事情是农产品价格下跌、辛辛苦苦收获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最希望及时掌握科技信息,最盼望上级或村级组织服务到农户,帮助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第三,村民们最想了解的是村务和财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还会影响干群关系。

第四,村民们最难的是看病贵、看病难,子女上学贵、上学难。现在,农民群众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得病后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但是部分农民群众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大人看不起病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群众丰年会略有节余,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就要负债,多年翻不过身来;一些农民小病拖成大病,病到不行了最后才去医院,因病致贫、大病返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生存越发艰难。

第五,村民们最怨的是村干部作风不实,甚至态度蛮横粗暴。有的村干部没有长期观念,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主动考虑村里的事情,能拖则拖,能躲则躲;有的工作上习惯于靠老经验办事,缺乏创造性;有的做群众工作没耐心、耍态度,动不动就对群众指手画脚、指责训斥,甚至独断专横,简单粗暴,伤害了农民群众的感情。

第六,村民们最需要的是带领他们致富的村干部。实践证明,由于农户个体劳动力、经营能力、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农村真正能够靠自身力量致富,独自闯出一片天地的毕竟是少数。势单力薄的农民群众最希望有思想、有领导能力、能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担任村干部,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全力奔小康。

23.为什么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胜利和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时期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其次,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

我们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因为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现在我们遇到的消费需求不足、许多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有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严重滞后于其他群体,农民有消费需求但囊中羞涩,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要把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最后,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来说,保持农村稳定是保持全国稳定的重要基础,基础不坚实牢固就难以筑起参天的社会主义大厦。

总之,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高度,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更大的气力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

24.如何理解我国“三农”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三农”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穷是眼下中国最大的难题之一。但是,回望过去,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下,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我国“三农”工作从总体上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而使吃饭这样一个几千年的古代中国没有解决,100多年的近代中国同样没有解决,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中国依然无力解决的难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由此推动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小康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新的里程碑。

第二,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这就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量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涌入,又使农民在就业观念上不断更新,在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方面日益增强。现如今,农民们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劳动力转移、由农民向市民转移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

第三,农民收入增长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当前,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唯一的来源,甚至不是主要来源。农民收入增长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渠道已经由过去的单纯以农业为主转向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并举的态势。即使在农业收入中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已经由以种植业为主悄然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转化,实现增收的手段更是从原来的单纯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向增产、提质和增效并举转化。

第四,农村对城市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实施,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显得更为突出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而农村的发展照样离不开城市,唇齿相依不能分割。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顺应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加强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五,我国农业与世界的关联程度更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也必然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各国在农业发展中,都必须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出发,综合考虑,参与世界农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既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使我国农业更加直接地面对来自国际市场、国外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农业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这种挑战就显得更加突出。

第六,社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要求更高。今天我国农业的发展,不再只是增加产量、保障供给这么简单了,而是将增加产量同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增加效益、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等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今天我国农村的发展不只是发展农村经济,而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今天我国农民的发展不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25.村干部做好“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在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仅有一些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远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因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农业面临的市场和效益问题、农村面临的增加就业和全面发展问题、农民面临的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民主权利问题等都需要用心用智慧来妥善解决。更需要强调的是在“三农”当中的核心问题即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还受到多方面的困扰和羁绊,在解决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三农”形势,牢牢抓住并且充分利用“三农”发展的有利机遇,成功应对“三农”发展中的各种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三农”发展,特别是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攻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26.怎样理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村干部工作的重点?

从古至今,农业在我国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工作的重点,更是农村党支部工作的重点。

第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我国农业的现状决定了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差距与落后,“三农”问题才格外突出,格外紧要。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要把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了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没有“三农”的全面小康,何来中国的全面小康?因此,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两者形式不同,但是异曲同工。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统筹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章案例 浙江嘉兴市实施村庄整治经验值得借鉴

【典型案例】

浙江嘉兴市按照该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规划,加大了农村生态建设力度,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目前,嘉兴在村庄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具体做法是:

第一,村庄整治。该市从过去选择几个条件比较好的村庄点先行推进整治,转变到选择一批重点镇实行逐镇成片推进;从过去开展各种单项整治建设,转变到全面实施“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等五化为重点的整体建设;从过去侧重抓环境整治建设,转变到同时加强村级配套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农村全面小康新社区。到目前为止,该市启动建设的示范村共106个,基本完成建设的示范村40个,启动建设的整治村700多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0%,受益农民达100多万。

第二,治理农村环境。该市通过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机肥厂、畜粪处理中心等措施,实现畜粪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工作机制,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并通过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废物的再利用;通过铺设管道,将生活污水直接接入集污管网和培育自然或人工湿地、安装净化装置等方法,进行生活污水处理;通过河道清淤工程,改善全市农村水环境。

【案例解读】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虽然村庄整治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农村环境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一是建立分级责任制度,省、区、市应负责提出本地区村庄整治的引导性项目、阶段性目标与实施方案,县乡负责指导与实施组织,村庄自治组织负责组织具体项目的建设,村民自主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及管理。二是建立农民参与机制,确立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三是建立村庄公共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通过村民缴费或村集体经济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四是要建立村庄整治的督促检查制度,要加强对村庄整治实施过程中资金与实物使用的监管,防止挪用、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