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辑可以向风险投资人学什么?

·曹沁颖·

策划编辑在选题选择阶段,扮演类似风险投资人的角色,众多选题好比众多需要评估的项目,需要策划编辑从中筛选出值得投资的少部分。每一个做出投资决策的项目,在后期都会投入时间、精力以及资金。好的风险投资人,能够投出独角兽甚至市值千亿的公司;蹩脚的投资人,只能和失败的创业者一起品尝苦果。图书的投入绝对值当然很小,与动辄千万上亿的风险投资无法同日而语,但是万物的运行总有类似的规律,选题失败,策划编辑丧失的不仅是成本的投入,还有机会成本以及内外部的信任等。

一、策划编辑能够从好的风险投资人那里借鉴到什么?

第一,对未来有良好的预见力和判断力。

风险投资投的是未来。在技术发展的洪流中,当下的初创企业,就可能成长为未来的巨无霸。软银、IDG这些知名风投机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在阿里、腾讯等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最辉煌的公司还很弱小的时候投资其中,获得了极大的回报。图书策划也是类似的,先人一步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1)先人一步才能享受到稀缺性带来的回报。先人一步意味着市场上暂时没有同类产品,可以独享市场短暂的稀缺性。

(2)出版业是冷媒体,本身受到巨大关注的机会较少,在外部大风潮的推动下才更有成功的可能。《大数据时代》《从0到1》等畅销书的产生,都是因为其选题决策先人一步,因此出版的时候恰逢其时,受到外部风潮的推动而成功。如果热点出现才进行策划,等待图书的只有两种可能:市场风潮已经过去,或者市场还在但竞争者太多。

第二,要投好的人。

风投喜欢的创业者,是那种自身条件优异,对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理解透彻、充满信心,同时内心坚强,能把握团队,和投资人良好沟通的创业者。策划编辑与作者,是合作关系,用投资者与创业者类比可能不太恰当,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相似的。

好的作者具有以下特点:(1)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积累;(2)具有用户眼光,写作的时候能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3)对自己要写的书或者已经写成的书充满信心,书稿是他思考、感悟最集中的体现;(4)勤奋,但并不十分多产,因为每一本书他都经过大量思考和准备,这需要时间来沉淀;(5)信任出版者,尊重出版者在出版领域的专业性;(6)能够全力配合出版者,在出版的后期不遗余力和出版者一起推广。

如果遇到这样的作者,不仅要投资,还要珍惜,不要让这样的合作者对我们失望。

二、如何能增强对未来的预见性和判断力?

从古到今,人们都希望能够预见未来,古代的祭司、先知、预言家,之所以拥有神秘而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大家相信他们能够预见未来,而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对于人们生产、生活十分重要。尤其在古代战争当中,像诸葛亮这样能够预知天象,制造巧借东风、草船借箭类似事件的人士,更是被惊为天人,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时至今日,预见未来的重要性并未降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对 “2045人类即将永生”类似题目的好奇或恐慌,都来自我们对于未来的关注。

具体到策划编辑的工作中,如何才能增强对未来的预见性和判断力呢?

第一,增强对政治、政策的敏感性。

政治、政策是制造社会热点和大的社会风潮最大的环境,尤其在中国这样政治动员能力强的国家。重要的政治事件节点、重要政策文件的表述,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对于策划编辑来说,却与工作最大外围环境相关。但对于政治、政策怎样把握,如何学习就见仁见智,需要解读、理解和洞察。

第二,增强对新闻的理解。

新闻与当下热点相关,但是我们需要去判断:当下的热点,是一个短暂的热点还是一个长期的潮流?是一种偶发的社会现象还是一种长期的社会趋势?

第三,对所策划领域的理解。

编辑要当 “杂家”,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但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策划编辑又必须聚焦于特定领域,做 “行家”。所以,在所策划领域,只有对于产业实践、技术及理论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能知道未来的方向。

在信息捕捉和筛选的过程中,“信息茧房”是特别需要提防的。我们关注什么,根据算法,很多终端就向我们推送什么。如果我们不留意,就被包裹在我们自己数据形成的信息茧房中,只看到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就会漏掉许多有价值的但不在我们兴趣区域的信息。就如同人需要跨出舒适区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一样,在信息获取方面,需要突破信息茧房,不被算法束缚。

三、如何能与好的作者合作?

首先,需要知道怎样的作者够好。

上文已经提及了好的作者的一些特征,就如同好的创业者无法替代一样,好的作者和他的作品无可替代,可以为我们产生护城河,让我们享受他和他作品的稀缺性带来的垄断收益。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是一个平权时代,但其实不然,只有在技术红利最初出现的时候,能够带给那些先期的玩家逆袭的机会,结构稳定之后,赢家通吃现象会愈演愈烈。碎片化时代,信息如此之多,“选择”本身的成本变得高昂,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经典,或者头部的产品,如果不能变成头部产品,机会就少得可怜。

其次,需要对不够好的作者说不,这点其实很难。

巴菲特的好伙伴芒格总是引用某个人的话:如果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就不要去那个地方。他据此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风险排除式。先搞清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公司不能投,再来看需要投什么。对于不够好的作者,编辑要勇于说不,否则的话,风险会很大。

最后,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自己变得足够好,能够获得跟好作者合作的机会。

为什么那些本身是名人或成功人士的风险投资人更容易获得好的项目?为什么那些小的风险投资机构需要不断发声、壮大自己?因为好项目、好的创始人会去选择风投,选择好的风投,他们不仅可以获得资金,还可以借助风投的力量获得好的资源,获得许多资金以外的帮助。

好的作者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让他们的出版效能最大化,不能提供给他们出版以外的更多价值,好的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如果仅仅是把一部书稿变成一本书出版出来,出版商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好的品牌,可以为获得合作机会加分,但是最重要的是要 “极致服务”,让作者在我们出版社获得在别的出版社甚至别的内容提供商无法获得的价值和体验,作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最大化,与出版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最大化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要面对同行的竞争,更要正视和面对来自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竞争。

当今社会一日千里,出版业这个古老的行业,在传统与前沿间交融。用传统眼光看出版,看到的是纸质出版被电子阅读冲击,阅读被游戏、直播等冲击,前景黯淡,不容乐观;用前沿眼光看出版,看到的将是内容创业的机会和巨大前景,而我们作为出版从业者,就在传统和前沿中艰难摸索。

自我学习,是策划编辑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路径。如同成功的投资决策需要优秀的投研一样,如果出版社能从研究及大数据等方面为策划编辑提供支持,那将为策划编辑学习和决策提供的切实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