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救助研究报告2017(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着眼于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失业问题,描述了不同类型的低收入家庭的失业特征,继而分析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救助服务的利用情况。本研究还回顾了中西方就业救助制度的异同。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面临较为严峻的失业问题,农村低收入家庭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以及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无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均颇为严重,而进城务工低收入家庭失业无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在失业时间方面,城镇和进城务工低收入家庭的长期失业问题最为严重。同时,低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非正式渠道为主,表现为通过灵活就业和亲友介绍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通过政府、社区和第三方职业介绍机构就业的比例。此外,就业救助服务项目发挥的作用有限,超过一半的低收入家庭没有使用过就业救助服务,而使用过的家庭中,对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使用率最高。就业救助政策的中西方比较显示,我国的就业救助显示出救助对象的产生与社会转型相关、救助方式具有临时性、救助主体以政府为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失业保险作用小等特点,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救助具有救助对象多元化、救助方式强调工作福利、救助主体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发达、失业保险作用大等特点。

由于我国处于独特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低收入群体的失业和就业均展示出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特征,就业救助政策和服务也显示出鲜明的本国特色。然而,低收入群体的庞大基数和复杂情况也使得我国的就业救助政策面临覆盖面小、服务使用比例低的问题,继而在现实中,低收入群体在就业救助服务的使用方面依然不足,在实际的就业渠道选择上更倾向于依托非正式关系网络。此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我国就业救助政策的定位和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救助政策相对成熟,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就业救助政策的未来走向,当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循证精神,坚持引进来与本土化的结合,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具体人群出发设计相关政策。

结合低收入家庭的失业和就业特征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本章提出两点政策建议:首先,加强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在就业救助服务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政府在许多经济和社会领域面临进退的选择。总体而言,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的作用比过去明显增强,表现为在民生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制定力度加大。然而,在一些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领域,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可发挥的作用要更大。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专门的从事就业救助的非营利组织,而政府则转变角色,成为社会服务的购买者和监督者。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更加详细的经验收集,才能为非营利组织和社区进行更为精确的角色定位。其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长期的就业追踪制度。现有的就业救助制度多强调临时救助,救助对象多为实际已经失业的人群,且一次救助过后并不强调对个体的追踪。为建立长效的就业救助制度,政策制定者可考虑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力量,使其对社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追踪。

失业问题是一个困扰中西方各国政府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国家,都备受失业问题的煎熬。各国政府不得不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拿出巨额资金来应对这一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我国低收入群体的失业和就业特点以及中西就业救助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未来我国的就业救助政策改革应基于更为丰富的政策比较研究和更为扎实的实证研究。


[1]林闽钢,梁誉,刘璐婵。中国贫困家庭类型、需求和服务支持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16(3):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杨德敏。就业援助: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59-164。

[3]韩克庆。就业救助的国际经验与制度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0(15):75-81。

[4]韩克庆。就业救助的国际经验与制度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0(5):75-81。

[5]李乐为,王丽华。就业激励和援助:贫困救助制度演进和优化的基本取向。甘肃社会科学,2011(3):138-41;王丽华,孟湘泓。反贫困视觉下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甘肃社会科学,2012(2):46-49;杨德敏。就业援助: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59-164。

[6]王三秀。美国:就业福利政策凸显可持续。中国社会保障,2010(2):34-36。

[7]刘常云。试论英国就业援助协会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民族论坛,2007(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