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就业救助政策国际比较
表2-1展示了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救助政策的大体框架。整体来看,我国与英国、美国、欧盟诸国的就业救助政策在覆盖对象和救助方式方面有较强的共性,比如都将就业困难人群尤其是经济困难、肢体残疾的失业人员作为重点救助对象,都对救助申请者进行家计调查,在救助方式上都从失业人员自身能力提升、就业岗位开发、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三个领域采取措施以推动就业。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人口结构以及就业救助对象本身差异的影响,中西方国家的就业救助政策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表2-1 中国、美国、英国、欧盟就业救助政策对比一览表
①申晓梅。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保障援助。财经科学,2003(4):70-73;慈勤英。失业者社会援助与再就业的选择——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4):63-68;李静。就业援助:瞄准“零就业家庭”。中国社会保障,2007(10):66-67;李乐为,王丽华。就业激励和援助:贫困救助制度演进和优化的基本取向。甘肃社会科学,2011(3):138-141;王丽华,孟湘泓。反贫困视觉下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甘肃社会科学,2012(2):46-49;杨德敏。就业援助: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59-164;陈玉萍。中外青年就业援助政策措施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3(10):77-80。
续前表
①刘晓梅,西萌,满清喆。自立性援助:低收入者就业援助理念与政策。中国劳动,2013(5):24-27;侯增艳。国外就业援助制度调整机制。中国劳动,2014(11):32-34;陈成文,邓婷,孙淇庭。英、美、日三国的就业援助模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4):19-21。
②刘常云。试论英国就业援助协会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民族论坛,2007(6):63-64;王三秀。英国促进贫困人群可持续就业政策及其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11(2):94-97;凌玲。英国再就业培训保障机制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7(6):112-113;罗恩立。英国提升青年就业能力政策及启示。当代青年研究,2010(3):65-72;叶碧英。当代英国青年失业问题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40-42。
③陈成文,邓婷,孙淇庭。英、美、日三国的就业援助模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4):19-21;凌玲。英国再就业培训保障机制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7(6):112-113;罗恩立。英国提升青年就业能力政策及启示。当代青年研究,2010(3):65-72;叶碧英。当代英国青年失业问题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40-42。
④刘常云。试论英国就业援助协会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民族论坛,2007(6):63-64;赵萌。社会企业战略:英国政府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135-141;刘晓农,叶萍。美国、英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9(10):177-180。
⑤刘常云。试论英国就业援助协会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民族论坛,2007(6):63-64。
续前表
①王德平。美国就业促进与服务模式的几点启示。四川劳动保障,2009(Z3):20-21;陈银娥。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19-22;苏江丽。美国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的政策与实践。理论探索,2010(3):124-127;侯增艳。国外就业援助制度调整机制。中国劳动,2014(11):32-34。
②唐斌尧。美国社会的失业问题及相关救助制度。人口与经济,2005(2):72-75;王三秀。美国:就业福利政策凸显可持续。中国社会保障,2010(2):34-36;丛春霞,方群。中美贫困群体社会支持机制的比较与借鉴。社会保障研究,2016(1):86-94。
③甫玉龙,刘杰。美国劳动所得退税补贴政策及其缓贫效果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4(4):118-121;丛春霞,方群。中美贫困群体社会支持机制的比较与借鉴。社会保障研究,2016(1):86-94。
④苏江丽。美国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的政策与实践。理论探索,2010(3):124-127;王德平。美国就业促进与服务模式的几点启示。四川劳动保障,2009(Z3):20-21;闫伟。西方工作福利制度对中国促进就业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1(4):91-92;刘晓农,叶萍。美国、英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9(10):177-180。
⑤王德平。美国就业促进与服务模式的几点启示。四川劳动保障,2009(Z3):20-21;刘晓农,叶萍。美国、英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9(10):177-180。
续前表
①于艳芳。欧盟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践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12(26):108-109;张然,唐静。欧盟非正规就业:歧视与“就业风险”。生产力研究,2008(15):96-97;阚阅。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与教育投资:欧盟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解析。全球教育展望,2009,38(9):77-81;盛文沁。试析欧盟的反社会排斥政策:缘起、措施与绩效。社会科学,2009(11):30-40;陈立泰,熊厚。欧盟社会保障政策对就业的抑制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7(1):83-86;叶碧英。当代英国青年失业问题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40-42。
②于艳芳。欧盟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践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12(26):108-109;成新轩,于艳芳。欧盟灵活保障模式:内涵、运行与启示。河北学刊,2010,30(6):154-157。
③于艳芳。欧盟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实践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12(26):108-109;张然,唐静。欧盟非正规就业:歧视与“就业风险”。生产力研究,2008(15):96-97;阚阅。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与教育投资:欧盟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解析。全球教育展望,2009,38(9):77-81;林燕。人力资源视角下的欧盟青年就业政策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28-32。
④马永堂。欧盟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法规与实施机制。中国劳动,2010(6):29-32;林义,杨一帆。在困境中走向“弹性与保障并重”——欧盟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改革与经验启示。中国社会保障,2010(5):32-33;成新轩,于艳芳。欧盟灵活保障模式:内涵、运行与启示。河北学刊,2010,30(6):154-157。
⑤林燕。人力资源视角下的欧盟青年就业政策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6):28-32;张然,唐静。欧盟非正规就业:歧视与“就业风险”。生产力研究,2008(15):96-97;陈立泰,熊厚。欧盟社会保障政策对就业的抑制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7(1):83-86。
续前表
①陈立泰,熊厚。欧盟社会保障政策对就业的抑制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07(1):83-86;叶碧英。当代英国青年失业问题及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40-42;林义,杨一帆。在困境中走向“弹性与保障并重”——欧盟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改革与经验启示。中国社会保障,2010(5):32-33。
②刘晓农,叶萍。美国、英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9(10):177-180;马永堂。欧盟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法规与实施机制。中国劳动,2010(6):29-32;盛文沁。试析欧盟的反社会排斥政策:缘起、措施与绩效。社会科学,2009(11):30-40;张然,唐静。欧盟非正规就业:歧视与“就业风险”。生产力研究,2008(15):96-97。
第一,在救助对象方面,我国的就业救助对象主要以因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失业人员为主,如低保家庭成员、国企改革中的中年失业人员等[5]。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救助对象中年轻失业人员所占比例更大,且注重帮扶残障人士、贫困家庭、单亲女性、获释人员等自身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
第二,在救助内容和方式方面,我国的就业救助多为临时性、应急性的安置就业举措,更多关注低收入群体当下面临的问题和临时的就业率,对失业者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以及可持续性就业的关注度不足。而英国、美国以及欧盟诸国为了促进失业人员尤其是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并解决引发较大社会争议的福利依赖问题,特别强调工作与福利挂钩,把福利享受转为福利投资,提倡通过工作福利解决失业问题。在具体救助措施上它们比较注重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来提升失业者的就业能力;注重通过就业激励机制、以工作换福利的福利政策激发失业者的就业热情;强调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区居住环境,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以帮助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长期独立发展;注重推进灵活就业,鼓励失业者通过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小时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同时,还为低收入群体就业提供相关的保障性服务,如孩子照管和紧急情况下的现金及食品援助等,以消除该群体的就业障碍。
第三,在救助主体及资金来源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救助的主体和资金来源比较多元,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营利性公司等都是福利供给的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尤其强调非营利社会组织在促进失业人员就业、提供工作岗位方面的作用。例如,美国非常重视非营利社会组织对经济复苏的作用,常常以提供税收优惠、宽松的政策空间或直接的经济支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使其能够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6];英国的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在促进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就业方面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7]。与此相比,我国的就业救助依然以政府为中心,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不足。
第四,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英国、美国、欧盟诸国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现代化、网络化就业支持网络,在帮助低收入者获得工作的同时,还对其进行跟踪调查,确保每一个再就业人员都能获得相应支持,其失业救助较好地实现了精细化和专业化。我国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方面亦有长足发展,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分配和调节劳动力资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劳动管理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就业中介和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较为迟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不足,服务比较被动,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较为落后,无法有效回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求职者的需求,更无力为求职者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
第五,在失业保险的建设方面,中西方存在较大差异。失业保险是缓解就业人口非自愿失业后面临的诸多风险,减少其后顾之忧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因此,英国、美国、欧盟诸国都非常重视失业保险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这些国家的社会成员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均在70%以上。与此相比,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对参保人员的资格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求参保者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城乡低收入家庭劳动适龄人口多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拥有正式工作的比例比较低,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比例更低,这导致城乡低收入家庭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极低,失业保险在协助低收入家庭应对失业风险方面的效果不佳。另外,英、美等国的失业保险是以失业人口所在家庭为单位核算保障水平,而我国则是以个人为保障单位,且保障水平较低,这使得我国的失业保险在应对低收入家庭遭遇失业风险方面的效果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