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的哈姆雷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贺斯丢斯用的是铜镜。罗马时期已有玻璃镜子,最早可能在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那里,就有了玻璃珠子,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的记载,西顿岛上的工匠们发明了制作玻璃镜子的方法。罗马人做的玻璃镜子工艺粗糙,有很多气泡,几乎无法作反射用途。罗马帝国衰落以后,这项工艺被保存在阿拉伯人手里,直到11世纪以后,威尼斯人研究出了现代的玻璃镜子制作工艺。13世纪初,威尼斯的玻璃工匠们成立了行会,他们把烧制玻璃的锅炉搬到了穆拉诺岛(Murano)上,行业规矩相当严厉,谁敢透露给外人制作方法,最少也会被砍下一只手。

到了15世纪中叶,穆拉诺镜子已十分精美,成为欧洲贵族们的一件重要奢侈品,镜框上镶满了宝石黄金。一面穆拉诺镜子竟然会要价8000英镑,或许由于昂贵,镜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用作实际的工具,多半成为一种虚拟的比喻。首先是教会利用了这个比喻,镜子因其如实地反映面前的形象,“照镜子”成为反思的比喻。因反思而得到灵魂的净化,镜子因而成为圣母教堂中有关贞洁的象征物。

尼德兰画家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三联画(triptych)《虚荣》(Vanity)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以镜子为名的书籍,Herbert Grabes的书目研究做了相当完备的统计,到16世纪初,欧洲就有了350多部名字带有镜子的书籍,其后随着书籍印刷业的兴盛,数量更急遽猛增。《水手之镜》、《基督教女子之镜》、《风情女子之镜》、《健康之镜》、《狂人之镜》、《母亲、监护人、少女之镜》、《人类生活之镜》,镜子告诉你事实是什么,镜子揭露你本身无法看清的东西,镜子帮助你反思自身,从而获得净化。比喻是镜子在中世纪的世俗用途,大量运用以后,镜子成为一个比喻的公式,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概念,成为一种带有几分波兰尼所称“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味道的东西。从而为未来的作者从讽刺和色情两个角度利用镜喻开好了后门,画出了目标。

意大利画家乔万尼·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年轻女子梳妆》

穆拉诺行会在技术上的封闭,一是导致了镜子的大量使用滞后好几百年,一是导致了玻璃镜子制作工艺进步的延迟,直到法国人用一次工业间谍行动,打破了威尼斯人的技术垄断。

鲁本斯《维纳斯与镜子》

17世纪法国盛行用镜子装饰厅堂的时尚,威尼斯的行会法律规定,胆敢带着技术跑到国外的工匠,行会会逮捕他的家人,且派人暗杀他本人。路易十四王新任的工商业大臣科尔贝(Jean-Baptiste Colbert)试图打破垄断。他命令驻威尼斯大使邦奇寻找机会。邦奇百般努力,终于找到三位有品行瑕疵的工匠,其中一个杀了人。他们愿意冒险到法国。缺口打开了,威尼斯行会对三个冒险的工匠处置不力,于是出现了更多愿意为了大价钱赌一把的人。大批技术娴熟的工匠来到法国,科尔贝甚至安排了好多巴黎的漂亮女人陪伴他们,好让他们安心在法国工作。国人终于不要再出天价向威尼斯人购买镜子了。路易十四为了庆贺,在凡尔赛宫建造了镜廊(Galerie des Glaces),用了三百多块镜子装饰,向巴黎市民开放参观,奥尔良的一家工厂研究出了制作大型玻璃镜子的方法,用新的浇铸方法可以制作高达5英尺的镜子。17世纪末叶,巴黎一半以上的住宅都装上了镜子。稍后,英国白金汉公爵(Duke of Buckingham)也用同样的办法获得了镜子制作工艺,建立了一家制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