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广州引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形成服务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金融体系
完善风险融资平台,构建信息流畅的网络化体系。新兴产业的投资充满了长期性与风险性,因此需要构建健全的沟通体系,为新兴产业与直接融资牵线搭桥。通过政府引导科技金融体系,以市场为主导,推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代金融的发展;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兴领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为新技术产业提供资金保障;鼓励优势新兴企业上市融资,进行合并重组,构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战略企业,调动资本市场力量,推动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
深度链接资金链与创新链,推动科技与资金相结合。系统性的创新工程,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资金推动创新,以创新激励资金。鼓励创新成果面向市场,对于孵化类基金给予政策支持,吸收本地与港澳资金,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系统性道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知识产权投融资基金建设,优化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环境,促进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普惠金融,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发挥小微企业在市场创新中的活力。
(二)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流动的人力资源的劳动力市场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大湾区汇聚了粤港澳的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较之下,广州虽然也拥有广东省大部分科教人力资源,但是在发展程度上,都和纽约湾区等世界著名的湾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拓展人才市场发展空间,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开放性人才市场体系。理顺政府与所属服务机构的职责关系,推动人才市场管办分离,实现政事、政企分开,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新型人才市场管理机制;完善户籍制度,便于外来人口在广州定居,享受与本地人同等社会福利待遇,进一步激发新居民的创造热情;健全人才资源的市场价格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人才评价机制,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高水平和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完善产学研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家队伍进入企业,围绕市场热点、需求痛点、产业空白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革新。
社会多样性、文化包容与开放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以美国的主要创新中心为例,在高科技创业领域,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在全部创业人口中占有重要比例。开放的竞争环境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使得广州更易于成为培育创新精神的土壤。广州悠久的外贸历史和开放的态度,使得广州能够包容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延续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特立独行的创业者和梦想家,才能迎接中国的“乔布斯”的到来。
(三)形成大学、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知识创新与产业进步的重要形式。一流大学、新兴产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多方面合作,在硅谷等科技中心发挥出巨大的创新作用。广州拥有包容的城市环境,汇聚了丰富的科教资源,但自身创新引擎作用仍未充分发挥,需要构建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
沟通创新体系上下游,建设产学研协作网络。各方主体的协同创新,是知识流动的过程,需要明确合理的合作机制,以实现知识的共享、转移和创造。发挥企业的资源整合作用,鼓励企业家与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关键技术,使科研成果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围绕大学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培训,发挥隐性知识的溢出效应;转变研究机构方向,由单纯技术型转向技术、方向兼顾型,推动科研人员参与产业发展,面对市场热点研究,为新兴产业提供原始创新。
联通跨区域资源,打造战略合作共生体。产学研的合作沟通,重点在于突破体制与机制壁垒,建立释放创新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链接整合高端资源,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对接本地与港澳创新链条,着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合作区;丰富产学研合作方式,不仅有非正式的联系,也要建立正式的契约,保护知识产权各方利益,建立降低沟通成本的长效机制;联手高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共建校地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化产业环境,合力打造产学研合作高地。
(四)构筑知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成长的产业生态体系
纵观世界著名的湾区的崛起,无不伴随着著名大企业的兴起和众多小企业的发展。广州虽然有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却缺乏具有引领型的大型重点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存在波动。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广州在培养大型企业的同时,也应该兼顾中小型企业的成长,建设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良性互动的双重产业生态体系。
大型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是融入全球产业科技网络的主力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精细化,使得中小企业能发挥其灵活的低成本优势,取代原本属于大企业的部分,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众多高度专业化生产的小企业聚集在大企业周围,为它们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多方面的配套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争得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优化大湾区的企业结构,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抓大做强,放小扶小,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的协调发展格局。一方面,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重视大型企业的招商和培育,为之提供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目录,重点扶持科技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淘汰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
建立一个鼓励竞争的有效产业组织,保护创新知识产权,通过产业集群的建设,发挥集群内企业的优势;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加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弥补自身创新资源的不足。
(五)建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制度
大众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稳定增长、激发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拥有悠久的创业文化,但其在创业服务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如何形成鼓励创业的社会制度、构建有活力的创新环境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
建设利于创业的市场运行机制,打造有助创新的服务型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宽松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创业风投,完善风险投资运行体系,培育公益性创业基金,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推动多元化创业融资体系的形成;建立公平的市场运行规则,健全市场立法,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地位,降低创业准入成本,最大限度为创业企业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并鼓励小微企业创业,打造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调动创业积极性,同时也要完善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营造宽容的创业文化氛围,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的教育体系。培育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允许失败,接受失败,关爱与支持创业失败者,使理解与包容成为创业者成长的文化基础;重视勇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由逐利转为创利,将企业家精神融入新型价值观建设;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方法,创新高校教育理念,增设创业导向课程,丰富创业意识,将创业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六)建设服务创新创业企业产生和成长的服务体系
创业被认为是驱动创新的动力,但创业环境的短板效应,使得创业企业难以得到正规的发展和合理的指导。在缺乏竞争性资源的前提下,创业企业迫切需要良好的创业系统,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性,扶持企业突破创业发展的瓶颈期。
管理不善和资本缺乏,常常导致小企业难以度过创业起步期。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构筑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提供商务管理经验等孵化服务,支持帮助创业企业成长壮大;通过政策上的先行先试,帮助创业企业突破现存障碍;加速信息传递,促进各种创新要素整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发展众创空间,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推动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共享空间;积极推动各组织交流,达成正式或非正式的战略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和合作研发等方式,形成合作的产业联盟。
集聚优势服务资源,完善企业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制。整合资源,降低创业企业商务运行成本,对科技创业企业实行鼓励性税收优惠政策;构建法律服务所等专业机构网络,提升创业企业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创业企业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优化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软环境”;通过在线空间变革创业生态系统,利用线上平台整合全球创业信息资源,注重实体空间对生态系统的根基作用。
(七)发挥重要领域主导企业的带头作用
大企业是市场的技术创新主体,担负着研发与整合科技资源的重要任务。在硅谷发展的历程中,微软、苹果等企业发挥着巨大的创新引擎作用。广州作为世界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与企业,但是在主导企业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与同类城市相比世界500强企业较少,需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培养出带动广州创新发展的引擎企业。
做大做强主导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及为地方树立鲜明特质的产业地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企业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规范并支持与高校联合共建,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积极发挥本地优势,对接国内国际资源,吸纳大企业总部落户广州,全面优化升级特色产业链;建立企业培育库,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支持鼓励优质企业,优化政府服务平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坚持以精益制造为管理目标,加强企业家教育培训,提升团队业绩能力,打破企业粗犷生产的发展瓶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做大品牌,优化政策法规环境,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市场、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有机结合;坚持企业改制上市与规范股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开透明运作,提高发展能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丁焕峰,理学博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创新与产业分工;邱梦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谯丽,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朱丹妮,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叶志想,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刘畅,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2]将专利按国民行业进行分类的主要方法是将国际专利分类(IPC)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进行匹配,数据来源于www.incopat.com,为付费数据。
[3]丁焕峰:《珠三角城市制造业聚集与分工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第45~50页。
[4]任国岩、蒋天颖:《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特征与成因》,《经济地理》2015年第5期,第85~90页。
[5]张若雪:《从产品分工走向功能分工:经济圈分工形式演变与长期增长》,《南方经济》2009年第9期,第37~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