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平等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理论界整体上比较忽视对于平等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收入差距的拉大,各种不平等现象凸显出来,与平等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鲜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系统研究,而主要是关于中国的平等观和平等现象以及对社会主义平等观或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研究。下面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述评。

(1)中国平等价值观或平等问题的研究状况

对中国的平等问题进行研究的著作和文章较多,它们分别从法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出发对性别平等、城乡平等、教育平等、就业平等、民族平等等现象做了较为系统和详尽的研究。

在十八大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后,国内理论界又兴起了一股对平等的研究热潮,但较多的是将平等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中进行分析。较为典型的有袁银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2014)、周家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角》(2014)、陈士军的《自由、平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4)、王庆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平等篇》(2015)、吴晓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平等》(2015)。这几部专著是本著作的重点参考书目。除了这几本较新的专著之外,还有一些著作的部分章节论及了我国的平等问题及平等观,较为典型的有魏小萍的《追寻马克思——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2005)、张奎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石与灵魂》(2010)、杜帮云的《分配平等论》(2013)、高兆明的《政治正义:中国问题意识》(2014)。辛世俊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新探》(2013)中也专门论述了人的平等与人的解放。

除著作之外,一些论文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的平等观。第一类文章将当代中国的平等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类文章近几年才较多地出现,它们将平等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中进行分析,较为典型的有邓玉函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政治平等》(2016)、张晖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思考》(2015)。此外,还有一些文章试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但数量不多。如张二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探析——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当代启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这一概念及其“三个层次”。吴晓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构建》(2016)从社会权平等、保障底线的差别平等和在发展中不断健全的平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第二类文章分别探讨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平等观,有的还将毛泽东与马克思、邓小平的平等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三类从比较的角度论述了中西平等观的异同。毛国民在《美国学者对“当代”中国平等观的独特看法》(2007)中从手段、对象、侧重点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与西方的平等观做了比较。刘玉、王重阳在《中西古代平等观的比较分析》(2008)中从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各自历史的纵向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了古代中西平等观的异同和历史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平等观(问题)的研究状况

徐天新的《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2005)专门论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平等实践。高瑞泉的《平等观念史论略》(2011)中有一节介绍了平等观念在“社会主义的实验与曲折”,认为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是一种非常彻底的“齐其不齐”论,并简要介绍了以平等主义激进化为标志和旗帜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目前为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论述较多的是李冬俐的《社会主义平等问题研究》(2012),该书上篇专门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平等思想,包括其唯物史观的历史观基础、实现平等的物质基础——蒸汽机与人类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及人类社会终极平等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中篇运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观点分析了20世纪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平等实践,认为其没有处理好平等目标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倾倒;下篇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平等是在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平等。较新的著作有吴韵曦的《平等的理想与现实——社会主义五百年平等问题研究》(2016),该书以“平等”为线索探讨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平等理论与实践,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现实魅力。

在论文方面,从改革开放起步到现在,平等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及关注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侧重点。可供检索的论及社会主义平等的论文最早出现在1979年底——金相镇的《试谈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兼谈解决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本途径》。由于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重申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所以此后几年即改革开放初始期,研究平等方面的论文主要侧重点除了民族平等之外,就是法律平等。有关法律平等的论文如程辑雍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平等原则不能割裂——对李光灿同志〈论法律面前平等〉一文的质疑》(1980)、康英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试析——兼论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1981)。有关民族平等的如金相镇的《试谈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兼谈解决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本途径》(1979)、黄雨辰的《南斯拉夫——各平等民族的社会主义自治共同体》(1981)、马维良的《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学习新宪法中有关民族问题规定的体会》(1983)。此外,随着改革的春风由农村吹往城市,还出现了论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破除平均主义的文章,如徐耀新的《社会主义平等与平均主义》(1985)。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的起步和发展,1986年以后,与平等相关的论文与经济联系较多,并扩展到政治、人事等领域。随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贫富差距逐渐显现,有的文章开始对不平等现象进行分析,也有文章开始尝试对社会主义平等做整体的研究,如高健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与不平等》(1987)、贺培育的《论社会主义平等》(1988)。1995年,我国政府首次向国际社会公开承诺将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学术界加强了对男女平等的研究,近几年这方面的论文更是成了平等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广东省妇联课题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男女不平等的特点、原因及性质》(2003)、冯雅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男女平等观述论》(2015)。自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之后,与平等相关的研究就常常被置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阈中。在十八大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后,研究社会主义平等的文章明显增多。其中不少是研究柯亨的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比如张长东的《平等与人休戚相关——评〈捍卫社会主义平等观——G.A.科恩的政治哲学辩护〉》(2016)、张晓萌的《捍卫社会主义平等——G.A.科恩的政治哲学辩护》(2016)、常泓柯亨的《对社会主义平等观的重构及其现实意义》(2016)等。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一般地研究社会主义平等,比如沈丹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原动力》(2013)、胡建方的《社会主义平等问题研究》(2013),但为数不多。

(3)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研究状况

这类论文较多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进行研究,如程慧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13)中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入手,探寻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目标的基础性路径。杨荣荣在《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当代意义》(2012)中,从分析马克思的平等观入手,探寻马克思平等观的当代境遇,分析我国当前不平等现状,最后试图从马克思平等观中找到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根本途径。较新的有何霜梅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2016)。

2.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外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研究不多,且主要集中于1976~2002年,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主要有Mujovic B.(1976)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民族平等在阿尔巴尼亚族青少年教育中的体现;EO Wright等(1977)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有关阶级划分与收入不平等的论述;Ho S L.(2000)认为“民主”“平等”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是有限概念;Golat K F.(2001)指出,平等问题是主流女性主义所忽略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Callinicos A.(2002)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阐述了司法中正义和平等对于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美国马克思学者艾伦·伍德在其2014年的新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由、权利和伦理学研究》(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Studies on Freedom,Right and Ethics in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中,以美国社会为背景重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平等观;加拿大学者凯·尼尔森《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2014)的目录4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正义:《哥达纲领批判》”。

国外学者很少直接对社会主义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问题进行论述的文章更少。比较易见的有南斯拉夫的K.乌格里察《社会主义是否是不平等的社会和如何对待不平等》(1984),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在科学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9]

近现代西方学者大多是阐释自己的平等理论,他们所指的平等具有抽象本质。这主要包括近现代一些在研究平等问题方面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以及当代一些研究者,后者从具体的国度出发并扩大到全球视野来研究平等。比如罗尔斯的《正义论》论证了纯粹状态的平等问题,最终陷入抽象平等的困境;诺奇克强调权利平等,反对罗尔斯主张的国家权力介入人们正当合法的利益所得,认为应尊重自由发展的状态和结果;萨托利的“抗议”平等观认为人们可以对天赋的不平等进行无止境的“抗议”,强调“过程”平等,其目的是建立不同等级之间平等对话的民主制度。德沃金将平等理念纳入现实社会中来,认为真正的平等应该是一种主动行为,表现在人们平等支配资源,并提出公民在遵守法律的同时具有反对政府的权力。

以上是比较典型的几种国外近现代平等观,这些平等观虽有合理成分,但基本上都囿于抽象本质和制度框架,因此是不彻底的平等观。此外,国外一些当代的研究者从具体资本主义国家出发,扩大到全球视野来研究平等,这些主要是关于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平等状况的阐述及评论,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所做的研究。总之,国外的这些平等观尽管有一些局限,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创立和发展及中国不平等现象的消弭,亦有着借鉴意义。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上述研究可见,国内外理论界对平等观、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的平等观,以及中国现实的平等现象都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众多成果,为本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总体而言以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平等观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研究整体上还比较薄弱。对我国领导人的平等观分别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鲜有从纵向维度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平等观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论述,至于将我国历届领导集体的平等观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研究更是罕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构建起合理、完善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为我国有关平等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2)专门针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论文数量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学位论文,但专著少,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缺乏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和阐释。

(3)不少关于中国现实平等问题的研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相关联,至少在整体上不是基于这个视角的,而是主要以西方近现代平等观为理论基础。故有些研究局限于描述当前不平等现象,或对此做较为表面的原因和解决路径分析,有待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入探讨这些不平等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解决路径设计。

(4)即便有少量与现实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研究,也多是偏重于在内在联系上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我国的现实问题相结合,而并未把其理论精髓对消除现实不平等现象的具体指导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以上问题的存在为本书提供了可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