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论体系。
国外关于平等的研究起步较早,且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平等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系统研究更少见。尽管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后,国内理论界又兴起了一股对平等的研究热潮,但较多的是将平等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其论证过程也较多地引入了西方近代平等观的观点与分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形成条件、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在五大布局中的体现、重要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能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论体系。
第二,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本书重点论证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的“平等”,并通过分析“平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其他价值追求如富强、民主、和谐、自由、公正、法治等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这些分析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第三,为理论界走出平等误区提供指导。
平等是个很复杂的话题,“平等比正义——甚至社会正义——或者自由更具有争议性。”[8]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甚至同时同地的人,由于立场、思维的不同,对平等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有的认识比较科学,有的却不然。本书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对古今中外平等思想的借鉴,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平等观的借鉴和超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继承和发展,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关于平等问题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及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尝试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内容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为当前理论界走出关于平等问题的理解中所存在的误区提供理论指导。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平等实践,促进和谐发展。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平等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从中总结出了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外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详细论述了保障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根本保障、基本途径以及评价标准,以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的当前,如何进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妥善推进平等实践,以化解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为顺利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有助于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书论证了现阶段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辩证关系。就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生产力水平而言,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动力的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的价值优先。但在仍然存在贫富差距的今天,结果平等也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实现社会良性发展,就应该维持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之间有益的张力,在效率中融入道德,在人道中渗进理性,在效率与人道间合理地保持动态平衡。这既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将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有助于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本书以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顾了中外历史上平等及平等观的发展历程,梳理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发展过程,探寻了平等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平等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得出了一些规律性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四,有助于国人树立并践行科学的平等观。
本书既强调了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将平等价值观固化于制,又强调了要加强包括平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加强道德建设,使平等价值内化于心。这样才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有关平等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增强自律或维权意识,以促进各主体间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