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政党、执政党的内涵以及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党的思想理论教育,顾名思义,“党”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要阐明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内涵,首先要清楚政党的内涵;而政党又分为执政党和非执政党,自然要清楚执政党的内涵。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建设范畴,因此还要清楚执政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政党的内涵

政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在当今时代,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最为普遍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现代意义的政党是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在英、美两国,最早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党。

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前,英国议会内就产生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原意指强盗,是苏格兰人的责骂语言,而“托利”在爱尔兰语中含有歹徒之意。辉格党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托利党则代表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是现代政党的前身或者雏形。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托利党则演变为保守党,两党才发展成了有比较健全的组织系统的现代意义的政党。20世纪初,英国工党力量上升,取代了自由党的地位,与保守党并列为英国两大政党,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的政党是在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召开的制宪会议上产生的。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形成了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联邦党人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反联邦党人则坚持削弱联邦政府的权力,增强州的权力。当时,两派还未形成具体的组织体系。1792年,杰斐逊(Thomas.Jefferson)创立了民主共和党,以后经过组织上的多次分化和组合,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演变成为共和党和民主党,美国正式形成由共和党和民主党垄断权力的体制。

无产阶级政党是后于资产阶级政党而产生的,最初也同样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压迫的盛行及全球性扩张,由此造成的社会的剧烈动荡,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深刻对立。面对无产阶级的一次次激烈斗争,以及资产阶级的一次次残酷的镇压,马克思与恩格斯深感建立一个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能够凝聚无产阶级整体力量、给予无产阶级斗争胜利指引的先进政党极其重要和必要,于是建议并着手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造。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组织诞生。而马克思与恩格斯接受委托,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诞生。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在一个国家内产生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无产阶级政党。

从政党产生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但是,二者历史境遇和历史使命是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资产阶级政治力量取得国家统治权、建立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条件下产生。作为统治力量,资产阶级政党常常隐藏阶级实质,模糊阶级关系。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在资本主义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机器大工业阶段时,作为反抗、斗争的政治力量,代表政治上被压迫、经济上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利益,经由无产阶级从自发到自觉地进行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十分明确,阶级属性非常鲜明,绝不隐讳自己的观点。当然,也要看到,虽然两大阶级的政党产生的历史顺序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作为现代意义的政党所应具有的一般特征它们都具有。比如,政党都有一定的政治纲领,以从事政治活动为目的;政党一般都是为了本阶级争取或保持对国家、社会的统治权和领导权;政党都要建立一定的形式的组织网络系统,以结成足够的组织力量;政党都要竭尽全力争取群众,通过各种手段争取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等。

据此,可以给政党下一个定义:政党就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为了保持和实现本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根本利益,以取得和巩固国家政权为首要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

(二)执政党的内涵

所谓执政党,就是指在一国公开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由于各国政治环境和制度条件不同,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通过制度性选举的方式,有的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它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组成的联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安排方面,有的实行两党制,有的实行多党制,主要通过选举获得执政地位。执政的政党又被称为“在朝党”,没有执政的政党则被称为“在野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些国家的政党在阶级矛盾剧烈冲突中产生,以民族振兴为己任,普遍走上了以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的道路,并在取得政权后实行一党执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建立了一党执政的制度。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也相继建立共产党并成为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对社会各个领域实行全面领导。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成为执政党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各民主党派建立起来的深厚政治互信,并继续保持和发展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同时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因此,在中国没有在野党,只有参政党,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结构中居于领导地位,历史地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这样的政党在执政实践中需要有高远的战略目标、高度的政治警觉、强大的自我革命能力、深厚的思想理论宝库。作为执政党,如何有效保护和运用好通过革命成功获取的良好历史资源,如何把执政带来的权力资源转化为积极的政治优势、消解权力二重性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挖掘和拓展党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先进性,都需要党通过思想理论的创新、教育、宣传予以解决,为党在执政条件下更好地实现对全社会的领导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

(三)执政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1],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它们是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如果把政党的构成要素分成“硬要素”和“软要素”两大类的话,意识形态是政党最重要的“软要素”。政党是人们基于共同的意愿而组成的政治组织,以特定的意识形态为基础。“无论是夺取国家政权,还是巩固执政地位,政党都不能仅仅靠强制性的力量,而要靠多数公众的认同”。[2]这就要通过意识形态建设统一党内的思想,并以思想的力量把尽可能多的社会公众凝聚在政党身边。政党的意识形态是一面旗帜,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可以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统一的思想和政治运行体系中。与此相对应,政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意识形态的竞争。谁能使政党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及其政治纲领被党内和更多的社会成员所认同,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成为主流或占支配地位的政党。因此,就一般意义而言,意识形态是政党的“黏合剂”,有了它,政党才是政党;没有它,政党便无异于一群乌合之众。对于执政党来讲,意识形态是其执政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也是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社会管理并降低相关成本,确保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3],是执政党对社会实施领导和控制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执政党要把自身所信仰和坚持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与理想追求,有效地传输和分配给社会成员,并转化成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伦理支持,为提高执政党的政治动员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因此,意识形态虽然表现为理论形态,却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具性特征,作为政党的“软要素”或者执政的“软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在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政党权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脱离意识形态而存在,也没有哪一个执政党能够放弃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这就使得意识形态教育成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虽然不能涵盖意识形态教育的全部内容,但与意识形态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党的思想理论能够得到全党的高度认同,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成员的认同与追随。所不同的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对象主要是党内成员,而它对社会起到的只是影响和带动作用。意识形态教育则是执政党以执政的优势条件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灌输、引导、强化和渗透活动。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成效。一个政党合法性危机的产生,首先源于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和转移,这是对执政党合法性的最严峻挑战。执政党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所追求的理想信念要想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党内成员的认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