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玉树藏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亮点
(一)主要做法
1.深化思想引导,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玉树州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特点,树立“大宣传”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促进“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突出“五观”培养。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认真组织开展了宣传月系列活动,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宣传教育的必讲内容,积极培养各族干部群众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在宗教界持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在一起”教育活动,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二是贯穿“感恩”主题。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积极培育锻造以“感恩、自强、包容、创新、和美”为内涵的新时期玉树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精神,强化感恩意识。除在重建一线开展“敬一碗奶茶、献一条哈达、送一桶酸奶、端一盘干肉、唱一首赞歌、说一句感谢话、寄一封感恩信”的“七个一”活动外,还持续开展针对不同层面社会群体的“六项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惠从何来、恩向谁报”,聚合了感恩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三是拓展媒体宣传。充分发挥传统媒体阵地作用,做好《三江源报》和州县电视台宣传工作,在玉树电视台开办“法治玉树”栏目,以“感恩教育、法治讲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玉树新变化”等为主要内容,用藏汉双语每月播出2期,收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每季度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进玉树,集中宣传玉树改革发展成果。重视新兴媒体阵地建设,在积极开展网上宣传舆论斗争的同时,组建玉树网络电视台,办好玉树新闻网等重点网站,创建了“青春玉树”“三江源信息平台”“玉树先锋”等30多个微信公众平台,月发布消息量过万。四是选树先进典型。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群体创建活动,开展爱国爱教、和谐团结模范寺院和感恩铭爱、持戒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比活动,扎实推进“五星级文明户”“玉树好人”等创建评比活动,树立了人民教师陈有龙“康巴汉人”的支教故事、“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捐肾”的阿保曲忠等各层级各领域的先进典型。五是构建大宣传格局。建设“七支队伍”,着力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主体作用、机关党员干部的主力军作用、州县宣讲团的职能作用、老干部的积极作用、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宗教界代表人士和群众积极分子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以干部宣传群众、群众宣传群众、干群共同影响带动的方式,形成全社会大动员、大宣传的工作格局。在各市县建立由市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法制政策科技和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团”,定期深入村社开展集中宣讲活动,特别是搜集整理和提炼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素材,组建专门宣讲团,提升了宣讲教育的效果。针对牧区地域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通过组建“马背宣讲队”、设立“党员中心户”、配备村级“流动服务车”等措施,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宣传教育活动。各市县精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文艺汇演,文艺演出与节庆活动相结合,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
2.坚持统筹兼顾,全力推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州委州政府深刻分析把握玉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统筹兼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地方特色经济,全力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快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每年整合落实5000余万元支农扶贫资金,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规模适度、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完成8个试点单元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新增3个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社,全州总数达到11个,生态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力实施牦牛提纯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工程,建成了50户野血牦牛基地,年繁育能力达1200头以上。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曲麻莱县叶格乡和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成为全州第一批有机畜牧业养殖生产基地。二是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了总投资996万元的称多县拉布乡青稞示范基地土地整理项目和投资2001万元的囊谦县香达镇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巴塘乡草籽场4300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和小苏莽乡1600亩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通过省级审查。培育林下经济,分年度推进2000亩藏茶种植试点建设。支持玉树市、囊谦县和曲麻莱县饲草料生产加工线,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化饲草种植基地3万亩,“粮改饲”生产基地1.1万亩。三是全力推动非灾区发展。针对灾区和非灾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选定1县1镇6乡,投资42亿元组织实施了245个非重建城镇基础设施优化提升项目,着力增强非重建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四是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灾后重建投资锐减的情况下,坚持自我加压,以产业转型、民生改善、非重建区发展为重点,积极立项跑项争项,实施了总投资12.3亿元的337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全州乡镇道路通畅率达到89%,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到60%。完成了总投资52.6亿元的330kV大电网进玉树、110kV电网六市县联网等重大电力项目,结束了玉树无大电网的历史,解决了29万无电地区农牧民群众的用电问题,保障了129座无电寺院的用电需求。累计投资7.2亿元,实施了镇城防洪、农牧区人畜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水利工程,切实解决了29万人、124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6.8亿元,实施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美丽城镇、保障性住房配套等一批重点项目,彻底解决了曲麻莱县城居民吃水难、西三县县城“无集中供暖”的老大难问题,各县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3.聚焦精准脱贫和民生改善,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在精准脱贫方面,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结合玉树实际,探索建立了“1+5+10”的扶贫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玉树州精准扶贫“十个一批”专项行动,实施精准扶贫“九大工程”。2016年,全州扶贫专项投资达到5.53亿元,实施了易地搬迁、产业扶持、藏区发展和连片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整合和自筹资金3亿元,实施了囊谦、曲麻莱以及西部七乡一镇特殊类型地区脱贫攻坚工程。州级和各市县本级财政专项投入扶贫的资金达到1.75亿元。加大行业扶贫力度,有效整合行业资金7.63亿元,实施了72条扶贫道路建设、3529户危旧房改造、15项医疗卫生能力建设项目。州县共落实配套资金1.04亿元,实行互助资金州级配套计划,提高非贫困村互助资金标准。2017年,年度财政扶贫资金达到23.3亿元,各行业扶贫资金达到6.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达到3.3亿元,用“小财政”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大民生”。年内实施了投资3.4亿元涉及5.8万人的到户产业扶持项目,投资5.2亿元的4539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3615万元的危房就地改造项目,投资2500万元的杂多、曲麻莱两县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投资1500万元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投资6325万元的州县风险防控资金平台建设项目,投资1.04亿元的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补助、贫困大学生资助和异地就学困难学生的资助工程。全州村级互助资金规模达到1.1亿元,覆盖全州104个贫困村和大部分非贫困村。深入推进“双百”精准扶贫行动,对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扶贫贷款支持和贴息补助。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工作,全州新增电子商务服务点5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高度重视“双创”活动,开展“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扶持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大力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企业主、退役军人、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就业。创新“扶贫+保险”脱贫攻坚模式,实施产品保险和牲畜保险,提高了贫困群众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全面实施各项惠民政策,对全州1.2万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象进行分类救治。截至2017年底,如期实现了37个贫困村、2.5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在民生改善方面,始终把惠民政策的落实作为玉树最大的民生,坚持民生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75%,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强化教育发展投入,在主抓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基础上,想方设法着力补齐“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短板。总投资2.1亿元的州属第四民族高中完成主体建设,囊谦县第三民族中学项目开工建设,海东玉树中学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三江源中学投运并开始大规模招收玉树学生,基本解决了农牧民子女上高中难的问题。州县自筹1.2亿元,实施了总投资2亿元的119所学前教育项目,学前教育水平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二是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紧跟全省步伐,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总投资1.4亿元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成了8个乡镇卫生院和29个村级卫生室项目。启动实施了规划投资5.18亿元的《玉树州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十三五”防控规划》,整合资金1.4亿元启动并完成了玉树州历史上首次全覆盖的地方病、传染病防治规划及疾病筛查工作,为有针对性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规范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投入975.6万元对全州7~18岁青少年儿童进行免费乙肝疫苗接种,个别县还通过自筹资金对辖区内45岁以下农牧区群众进行乙肝疫苗全免费接种。完成重点人群筛查6.2万人,新发现患者156例。三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开展以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及失业保险扩面,实施城镇居民新农合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及州级统筹工作,促进在校学生、学前适龄儿童、新生儿及流动就业人员参加居民医保。四是创新推动就业增收。积极开展预约式、订单式培训,引导城镇待业人员向各个领域有序流动、转移就业和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着力加快农牧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4.强化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牢牢牵住宗教寺院这个牛鼻子,不断加强对寺院管理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三种管理模式”创优升级活动,充分发挥驻寺干部的监管引导作用,实施宗教活动场所及僧尼电子化管理,依法规范管理寺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立以州委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统战部长为副组长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县乡党委在推进寺院管理工作创新方面的主体责任,并在寺院管理任务较重的乡镇,成立寺院服务管理所,所长由乡镇党委或政府副职兼任,为统筹推动全州寺院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坚持分类指导、因寺施策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共同管理寺院5座、协助管理寺院6座、自主管理寺院227座。所有共同管理寺院均成立专门的寺院管理委员会,以驻寺管理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管理。协助管理、自主管理寺院的协管干部和指导员也经常深入寺院指导工作,与寺院民管会一道为寺院的发展稳定凝思聚力。坚持“管脑子”与“管肚子”同步共进,实施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六大工程”,增强了寺院及宗教人员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和干部管理权限,由各市县党委调配、管理、考核、选拔和使用寺院管理干部,下发《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干部选配方案》,按照各地寺院总数、僧尼人数和三种管理模式寺院的分布情况,分配下达了238个寺管干部专项编制。开展寺院管理干部在岗履职情况和核查清退工作,及时清退不合格的寺院管理干部,确保寺院管理工作不脱节、不断档、有成效。将全州寺院僧尼的户籍统一归口到寺院所在地派出所进行集中管理,并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重点开展了管住法会、管住驻寺活佛、管住经学院堪布和管住社会游僧的“四管”工作,持续推进“四个在一起”(我和我的祖国在一起、我和我的佛陀在一起、我和我的寺院在一起、我和我的信众在一起)。深入细致开展“六个查清楚”工作,进一步查清重点寺院法会、扎仓设置、外来人员学经情况。积极开展“一项教育活动、四项管理、五个到位”和“感恩铭爱、勤学精修,爱国爱教、持戒守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组织寺院管理年和教风年活动,并对5座重点寺院进行了全面治理整顿。切实加强各级佛协工作力量,用好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佛协工作人员专项编制,从各行政事业单位中遴选工作认真、双语熟练、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各级佛协组织当中,进一步提升了佛协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水平。
5.注重依法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依法治州、依法行政”方略,以平安建设为抓手,强化法制宣传,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强化虫草采集管理,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宗教界普法和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利用专题讲座、节庆演出、传统法会、群众大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农牧民群众和寺院僧侣中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扶持藏区发展的政策,引导僧尼群众不断增强公民意识、祖国意识、法治意识。充分发挥6个市县级“矛盾纠纷大调解联合协调指挥中心”和52个乡镇“综治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作用,逐级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备案制度,积极开展政法综治干部“大调访”“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最大限度理顺群众情绪、缓解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确保不稳定因素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广升级“班玛经验”,积极推行“村寺并联治理”,对61个村寺进行集中治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杂多县萨呼腾镇为试点,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立足“网格化”管理,整合党支部、工会、妇联、团委、派出所、文化站、民兵应急分队等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无缝隙、精细化、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务,初步探索形成区域党建联创、群众工作联做、网格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爱心平台联办、民族团结联创,社区大事共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活动共办、文化共塑的“六联六共”社区治理模式。按照“转户总量大幅上升、转户农牧民数量大幅上升”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户籍管理改革。强化虫草采集管理工作,通过实现“五摒弃、五见效”,虫草采集管理工作呈现“零事故、零聚集、零冲卡、零上访”的良好局面。
6.深化“八进”活动,激发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力
2016年以来,玉树州以“人人参与、全民共享”为目标,全面启动创建“八进”活动,将“八进”活动作为创建先进单位的必备条件,细化相关测评指标,注重发挥基层和群众的创建主体作用,努力使创建活动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各机关、乡镇、村社、家庭、学校、寺院、企业、军营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创建工作,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进机关突出务实,以窗口单位为重点,重点面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特需语言文字人员服务,开展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专项督查,防止歧视少数民族、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现象发生,切实提高各族群众参与创建的获得感。进乡镇突出实干,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应用现代媒介深化宣传教育,继续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农牧区延伸。进村社突出服务,以提供特色化便民服务为重点,开展“新服务、新风尚、新生活”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包容。进家庭突出文明,以“五星级文明户”评选为抓手,激活创建社会细胞,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追求。进学校突出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必修课程,通过固定课时、配备教师等方式,实现进课堂、入头脑。进寺院突出和谐,以创建“和谐寺院”为载体,持续开展寺院法治宣传月、星级寺院评定、寺院教风年、美丽寺院建设等活动,加强宗教人士培训,提高寺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进企业突出效益,组织开展“村企联建”等活动,引导非公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以实际行动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做贡献。进军营突出联建,以“六联建”为载体,开展“结对子、交朋友、抓宣传、促帮扶”活动,促进军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将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7.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
玉树州以基层党建为统领,以“三基建设”为抓手,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坚实组织保障。一是抓党建责任落实。坚持“书记总抓、分工负责、保障到位”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将“三基”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细化“三基”建设任务、限定时限、明确目标,层层部署安排、层层传导压力。将“三基”建设纳入大督查机制,实行定期巡视、定期述职评议、定期组织约谈,执行好责任督查和问责机制,加大治懒治庸、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各级各部门及其干部的执行力和工作效能。二是抓党建品牌创建。不断巩固和深化“一线工作法”,深入推行“第一书记”“村寺并联”“党员中心户”“马背宣讲队”“村级流动办公服务车”等党建品牌。三是抓队伍建设。按照《基层党建“双百”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进“一百名”能人型、科技型、致富型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培养工程和“一百个”村支部能力提高工程。全面推行发展农牧民党员“双推双选”制度,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储备村级后备干部,优化农牧民党员和村干部队伍结构。继续开展“一职九联”、“三联四包”和创建“七好”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工作,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及考核办法,强化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四是抓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认真落实《玉树州“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管理办法》,加强“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扎实开展“双帮”工作,落实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的工作机制,做到精准扶贫与“双帮”工作无缝衔接、同促共进。以基层党支部为单元,核查党员身份信息,摸清流动党员底数,理顺党员组织关系,健全完善党员档案,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工作。贯彻落实《玉树州处置不合格党员办法(试行)》,建立规范、有序、常态化的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8.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创建工作常态化推进
玉树州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过程中,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作为重要前提,实现创建工作常态化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玉树州成立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州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副书记、统战部长、主管民族宗教事务副州长为副组长,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根据工作需要及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市县、各部门、各单位也建立健全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州县两级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建立创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的“第一责任”,抓好重点工作、抓住突出问题,做到创建工作与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创建办牵头、各地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三是强化顶层设计。把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通盘考虑,与推进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统筹安排。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制定下发了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任务清单,为各地各部门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中长期和阶段性的目标遵循。完善考核评选体系,进一步规范考核工作的方法程序、奖惩标准和成果运用,努力促进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强化督促指导。坚持督查工作“三结合”,把州委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督查、州创建办日常督查、州创建领导小组阶段性专项督查有机结合起来,将创建工作督促检查作为常态化工作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各地各部门一项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做到创建工作与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督查、同指导、同落实、同考核。五是强化联创联建。深化军警民以及和谐寺院共创共建,各级机关与乡村两级建立331个对子,军(警)地建立21个对子,企业与驻地村社建立64个对子。积极开展以促扶贫、争项目、建队伍、谋思路为主要内容的联创联建活动,37名州厅级领导干部带头联系40座寺院、40名活佛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加强交流引导,理顺思想、化解矛盾,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开展正面引导。
(二)成效及亮点
1.取得的成效
(1)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阶段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过程中,玉树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对国家生态安全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持续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完成园区3县大部制改革,划转编制192名,建立2个管委会和所属9个乡镇、34个村保护站所并正常运转。按照“权责挂钩、奖惩挂钩”的动态管护机制,积极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国家公园网格化生态管护格局。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工作,实现空气环境监管全境域覆盖,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玉树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3%以上,是全省唯一PM2.5达标城市,空气质量长期居全国监测城市前列。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河湖管护责任,完成了河湖名录登记,建立健全了长效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全力配合开展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各项工作,使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1处世界遗产。
(2)经济建设取得新成就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玉树州社会大局始终保持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64.38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92亿元,同比增长21.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8.5亿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12元,同比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39元,同比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46亿元,同比增长9.9%。此外,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农牧业呈现新亮点。2017年,全州牲畜年末存栏251万头(只),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25%和22%,肉产量38580吨,奶产量42800吨,年内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9万亩,实现粮油总产2476万公斤。各类建设项目陆续实施,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仅2017年一年,就投资3.1亿元实施了49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产业扶贫、智力支援、交流交往等领域的对口支援项目;投资4亿元继续优化灾后重建项目46项,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投资9.4亿元实施了10类151项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的各类项目,建设总里程3806公里,建设桥梁27座;投资2.1亿元的通天河河道治理工程和总投资3.8亿元的玉树市国庆水库项目开工建设;投资4.7亿元实施了无电地区结余资金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开通6条航线航班,玉树机场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内支线机场之一,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6.3万人次,增长29%。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亿元,同比均增长38.5%。
(3)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新提高
在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过程中,玉树州扎实推进城镇社会治理能力与体系建设,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探索创新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寺院的依法管理,不断改革虫草采集管理,积极做实常态化社会防控,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如:玉树市围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城市管理服务指挥调度平台数据标准及制度,开发城市管理服务指挥调度平台,设置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专项管理、决策支持等平台和应用系统软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杂多县针对县城人口密集,外来人员众多、成分复杂的实际,在全县设立了17个大网格、31个小网格和892个组团,着力构建了“以网找地、以地找房、以房找人,无死角、无疏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管理到位、服务跟进、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囊谦县针对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细化社会管理办法与改革措施,健全部门单位、乡镇社会管理紧密合作的机制,促进城镇改造建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各市县深入推进寺院“三种管理模式”创优升级活动,充分发挥驻寺干部的监管引导作用,实施宗教活动场所及僧尼电子化管理,稳步实施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六项工程”,寺风教风明显好转,寺院依法管理有序推进;各县不断改革虫草采集管理,按照“把管理交给群众、把价格交给市场”的思路,由大兵团作战的应急状态向常态转变,政府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群众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虫草采集秩序连续三年平稳有序,实现“零上访、零事故”。
(4)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坚持了“紧盯脱贫目标,明确任务表;推行四化模式,绘制路线图;突出四个聚焦,瞄准曝光点;坚持五个注重,争取主动权;坚持五个结合,打好组合拳”的玉树精准扶贫五步工作法,采取了许多超常规措施,确保了全州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严格按照贫困户精准识别指标体系和程序方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5748户、112423人,全部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以“1+5+10”扶贫工作机制为主线,创新建立了督查、奖励、通报、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2016年,全州实现20个贫困村退出、1.9万人脱贫、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的年度脱贫目标,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到4828元。2017年,年度财政扶贫资金达到23.3亿元,各行业扶贫资金达到6.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达到3.3亿元,如期实现了37个贫困村、2.5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用“小财政”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大民生”。
(5)民生事业得到新改善
持续不断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民生改善保驾护航,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教育发展短板得到有效弥补。在主抓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基础上,学前和高中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随着州属第四民族高中等一大批教育工程的建成和高中异地办学“千人计划”的继续实施,玉树有效补齐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短板,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州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从2016年的610元提高到68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2万人。常规疫苗接种率达到90%,计划生育“三项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率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三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随着灾后重建收官,65个文化体育影视项目全部完成,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大批基层文化设施投入使用,格萨尔文化中心、州博物馆、抗震救灾纪念馆、文成公主纪念馆等场馆实现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提升。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试验区获得文化部批准,《格萨尔》史诗抢救保护、古村落保护规划,以东仓大藏经和赛巴寺博物馆等为重点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继实施,玉树康巴文化持续得到全面、系统、完整的保护和传承。四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999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1.4万人,均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发放社会保障卡12.5万张,为11.9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6亿元。五是就业形势持续向好。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7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53%和1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7%,完成藏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1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50%。全年精准扶助贫困家庭转移就业7800人次,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3200人次。
(6)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颁布《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深入推进创建活动“八进”,筑牢“两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将每年9月确牢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每年3月确定为寺院法制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每座寺院确定1名法制宣传员,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强化联创联建,建立各行各业结对帮扶对子416个,非公企业参与面达到90%以上,形成了各级领导带头,各级机关和干部、军警企业等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联创联建浓厚氛围。开展各类创建评比活动,目前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1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2个,命名挂牌州级各行业先进单位348个。玉树民族团结进步正呈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宗教和顺、人心凝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开启了新时代玉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2.工作亮点
玉树州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玉树实际,与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民生改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北京对口支援、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玉树路径,使玉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呈现如下特色与亮点。
(1)创建工作始终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深度契合
玉树全境处在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三江源18个核心保护区中10个在玉树,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占玉树州总面积的41%,占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2%,在青海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树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立州作为谋划各项工作的主题和发展玉树的核心竞争力,把推动实施好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保护国家生态屏障新的历史使命,积极担当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力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生态立州”“生态玉树”理念,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促进创建活动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大力培育具有浓郁特色的三江源生态文化,把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培育生态伦理道德,组织实施生态文化进基层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共建氛围。今天,民族团结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玉树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助推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契合,为玉树践行“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创建工作始终与精准脱贫目标紧密结合
玉树作为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主战场之一,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既离不开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玉树州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将创建融入打赢扶贫攻坚战这一中心工作,积极推动创建工作与精准脱贫目标紧密结合,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精准脱贫保驾护航。如:结合创建活动进乡镇、进村社、进家庭,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动员他们增强内生动力,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各县在加强虫草采集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依法管理、科学施策、和谐采挖、维护团结,通过召开虫草采集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宣传相关政策,确保了辖区和边界无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既增加了各族群众的收入,助力脱贫,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在开展“村寺并联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寺院在帮助群众组建专业合作社、虫草采挖、牲畜宰杀销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群众脱贫奔小康贡献力量。在联创联建活动中,努力找准第一书记、联点帮扶与创建活动的契合点,有效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精准脱贫攻坚相结合,促进创建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3)创建工作始终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执政之基、发展之需、和谐之本,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终极目标之一。玉树州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建工作的目标和依托,将二者紧密结合,实现同频共振,有效破解民生难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的开展,在调动基层创建活力的同时,也从不同层面为基层民生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创建活动进机关中,各级党委政府把落实惠民政策和便民措施作为创建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求窗口单位把为各族群众提供语言、文字、导引等服务作为硬任务,深入开展“阳光服务、温馨服务、优质服务”活动,切实转变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了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囊谦县根据窗口单位直接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是党和政府宣传政策、树立形象、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平台的特点,开展服务“小窗口”助推民族“大团结”活动,通过窗口单位自身优势进一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当中,探索出一批符合囊谦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品牌。
(4)创建工作始终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同向而行
玉树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艰巨。玉树州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加快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创建工作始终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同向而行,为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玉树市隆宝滩马术表演、称多县卓木其古村落糌粑节、囊谦县卓格玛卓舞、杂多县斯日寺非遗传统藏戏“静锰生死轮回”、治多县尕嘉洛婚俗、曲麻莱县格萨尔赛马会等品牌,形成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力的人文节庆氛围,使玉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玉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投资1600万元成功打造了以《音画玉树》旅游精品剧目、《仓央嘉措情歌》音乐剧及《玉树的春天》经典感恩剧等剧目组成的“天堂印象·梦幻玉树”文化系列品牌。2017年1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以玉树市为核心保护区,以称多、治多、囊谦、杂多、曲麻莱五县为重点保护区,涵盖玉树藏族民众创造和秉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为玉树康巴文化和传承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5)创建工作始终与北京对口支援深度对接
2010年,按照中央部署,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长期对口支援玉树的工作。几年来,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工作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产业扶持、智力援助、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坚持“援建资金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80%以上用于基层”的既定目标,为新玉树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力。北京市将对口支援与玉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紧密结合、深度对接,产生了积极效果。如:北京市确定西城区帮扶囊谦县、丰台区帮扶治多县、石景山区帮扶称多县、昌平区帮扶曲麻莱县、怀柔区帮扶杂多县、密云区帮扶玉树市,北京市六个区与玉树州六个市县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系;州委组织部、州教育局等部门选派了55批次的基层干部、教师等人员赴京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邀请北京优秀企业参加青洽会、康巴艺术节、玉树虫草节等节会活动,来青开展商务合作洽谈;邀请北京卫计委组织医疗组到囊谦县、称多县开展医疗帮扶活动;积极争取北京对口援建资金,建设和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认真总结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的做法经验,把北京市及其他地区长期无偿援助玉树、与玉树人民心手相连,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纳入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6)创建工作始终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旗帜
玉树“4·14”地震发生以来,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重要工作就与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息息相关,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玉树、关爱玉树、支援玉树,玉树人民感恩铭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在玉树得到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中,玉树各族人民和援建各方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尊重科学、敢于胜利,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世界灾难救援史上的玉树奇迹,展示了勇往直前的中国力量,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赞歌,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胜利。三年灾后重建的过程,既是全州各族人民用心血和汗水托起新玉树的过程,也是沐浴党恩和全国人民无疆大爱的过程,再一次印证了“三个离不开”的真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玉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也是玉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独特优势。玉树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把感恩教育作为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并以玉树人民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感恩、知恩、铭恩为主题,深入挖掘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惠从何来、恩向谁报”,不断增强感恩报恩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了玉树精神高地,丰富了新时代玉树精神家园的内涵,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能够顺应时代新发展、回应时代新要求、塑造时代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