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青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利条件
如果说青海悠久而厚重的民族团结进步历史传统,客观上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的话,那么,青海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特别是经过从示范区到先进区的转变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则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认真总结和正确认识有利条件,对于增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信心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一)扎实的实践基础
青海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民族团结进步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始终坚持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同部署、同落实。通过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深入推进,各族群众团结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风尚。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再掀创建高潮,由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单打局面向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初步转变,逐步形成体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体制机制,为进一步谋划并出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战略部署,提升创建目标、丰富创建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区”战略,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确立为“三区”战略之一和“一把手”工程,并按照“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两步走”奋斗目标,重点推进思想引导、依法治理、基层基础、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等10个方面工作任务,实现了从长期单纯的维护稳定到全面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到2020年全省80%的乡镇(街道)建成市州级先进、70%的县(市区)建成全省先进、60%的市州建成全国先进的奋斗目标,并深入开展创建“八进”活动,实行创建工作专项考核制度,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奖,确保了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2016年,全省共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6个,村社、学校等示范点335个。年内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68个,先进个人266名;打造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等文化品牌,举办玉树赛马节、海南国际射箭精英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35次。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创建载体与创建内容的拓展丰富,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的成功经验
经过长期不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不仅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总结而言,一是突出创建地位,强化党委“一把手”工程,是创建的根本保证;二是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创建的生命线;三是坚持“一线工作法”,是创建的有效途径;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创建的有力举措。特别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上概括总结了四条基本经验:一要把“三种管理模式”放置于全省宗教工作大局的首要位置,强化党委“一把手”工程,这是根本保证;二要把广大僧侣管理寺院的主体地位及作用摆到工作的核心地位,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重要基础;三是坚持“特殊类别工作法”,做实、做细各项惠寺惠僧工程,这是创新举措;四是依法从严集中整治,这是重要手段。在藏区社会治理方面概括总结了著名的“班玛经验”:一是既管脑子还管肚子,指明出路,提供服务;二是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扭转权力格局;三是文治还是武治,要从实际出发。此外,海西、海北等州创建经验极富内涵和价值,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三)良好的发展态势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关键是消除贫困、解决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经济上的平等、富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大支持的力度,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势头显著增强。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对口援助青海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强了民族地区发展后劲。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放在创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创新举措,强化落实,实现了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差别与民族差距不断缩小、创建先进区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与上年相比,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97.14亿元,增长10.3%;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01.09亿元,增长31.2%。新材料产业投资106.78亿元,增长25.1%。盐湖化工产业投资149.82亿元,增长18.9%。装备制造业投资55.40亿元,增长1.1倍。轻工纺织业投资109.35亿元,增长86.4%。高耗能行业投资679.98亿元,下降7.7%。[1]透过数据,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速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及趋势,各族干部作风扎实、干劲十足,对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满怀期待、充满信心。特别是2016年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青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国家战略勾画了宏伟蓝图。
(四)深厚的民心基础
长期以来,青海与东部发达省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各民族群众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说,这是长期影响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在长期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始终倾力补齐发展“短板”,时刻关注民生建设,不仅使各民族群众“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不断增强,感恩意识、回报意识显著提升,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对“稳是福、乱是祸”的深刻感悟,民心民意更加和顺、向好,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打下了深厚的民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