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简史
一 西方列强瓜分东非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提供了便利,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侵入东非,争夺殖民地与势力范围。其中,以德国最为突出。
1884年11月,由卡尔·彼得斯(Karl Peters)率领的一支德国远征队在温古贾岛对岸登陆,进入大陆内地,他们“立桩为界”,占领了乌萨加拉地区,并同当地12位酋长签订了“同意”把其领土割让给德国公司的条约。
1885年4月25日,桑给巴尔苏丹王巴加什(Barghash bin Said)向德国提出抗议,称那些酋长无权签署条约。1885年8月,德国首相俾斯麦向桑给巴尔岛派出战舰。在炮舰威胁下,巴加什苏丹只好同意德国的领土要求。接着,德国东非公司又占领了坦噶尼喀内地桑巴、赛雷、查加族、扎拉莫族、乌赫赫和恩京多等部族所在的地区。
1886年10月,英国和德国在伦敦达成瓜分东非的《伦敦协议》,英国同意将鲁伍马河与塔纳河之间的东非大陆内地划为德国的“保护地”。根据协议,英国支持德国向苏丹租借达累斯萨拉姆,并在达累斯萨拉姆设立了海关。1890年7月,英国和德国又签署了瓜分东非的《赫耳果兰条约》。至此,东非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二 德国殖民统治时期
根据1886年德国和英国瓜分东非的《伦敦协议》,坦噶尼喀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从此坦噶尼喀进入德国殖民统治时期。
(一)德国殖民者实行残暴统治
德国人建立东非属地(坦噶尼喀地区)的计划是:在东非建立一个“非洲帝国”,为德国带来财富,同时为德国移民提供发展机会。德国人进入坦噶尼喀后,将其划分为19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分为若干乡,每个乡下辖若干村,实行直接统治。
德国人进入后,他们以军队先行占领巴加莫约、基卢瓦和达累斯萨拉姆等重要港口,打通和控制从沿海到西部地区的主要商路,以收取数目可观的关税和贸易税。过去,这些关税和贸易税分别由桑给巴尔王国和当地的酋长国收取。殖民当局还巧立名目,设立了苛捐杂税,开始了对当地人的敲诈勒索。
德国东非公司建立后,德国移民陆续来到坦噶尼喀,他们“立桩为界”,霸占土地,建立剑麻和咖啡种植园,到1888年他们已经建立了30个大型种植园。
欧洲移民(主要是德国人)增多以后,开发种植园的土地不够用了。1896年,德国殖民当局颁布一项“土地法”,规定除酋长、土著部落和地主个人的土地外,坦噶尼喀全境的土地均归德国君主所有;坦噶尼喀人当时主要以传统轮作方式进行耕作,德国圈地委员会还把休耕的土地全部划归德国君主所有,这些休耕地面积是当时已耕地面积的4倍。
殖民当局对欧洲移民特别优待,所以当时来到坦噶尼喀的欧洲移民越来越多。据统计,1903年欧洲移民为650人,1914年达到5400人。被这些移民霸占的土地达到77.8万多公顷,致使当地许多人无地可种,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出于掠夺东非内陆资源的需要,德国殖民当局在坦噶尼喀修建了铁路。1893~1900年,修建了一条长25英里的乌桑巴拉铁路,并于1911年将其延伸到莫希;1905~1907年修建一条从达累斯萨拉姆市到莫罗戈罗的铁路,即“中央铁路”,1912年延伸到塔波拉,并于1914年延伸到坦噶尼喀湖畔的基戈马。修建铁路期间,殖民当局到处抓人,强迫他们为修路做“贡献”。德国人对当地劳工非常残暴。据报道,1901~1913年,共有6.5万人受到残酷的体罚;1902~1914年,在修建坦噶到莫希和达累斯萨拉姆市到基戈马的铁路期间,因工伤、疾病和折磨致死的当地劳工就有两万多人。
除铁路等“公共工程项目”外,许多非洲人还要经常被迫到殖民政府的种植园里服劳役。
(二)坦噶尼喀人民早期的反殖民斗争
从德国殖民者侵入之日起,坦噶尼喀各族人民就奋起反抗,连续不断地开展反抗入侵的英勇斗争。有三次规模很大。
1.布希里起义(1888~1890年)
这是德国殖民主义者进入坦噶尼喀不久就爆发的一次反抗殖民入侵的斗争。
起义领导人布希里·萨利姆·阿里哈尔提(Abushiri ibn Salim al-Harthi,1850~1889),是一位斯瓦希里商人。德国东非公司接管东非属地后,改革税制,影响到布希里等阿拉伯、斯瓦希里和其他一些部族商人的利益。在布希里的号召下,沿海城镇商人揭竿而起,反对德国人的税制改革,内地许多斯瓦希里人、阿拉伯人、赫赫人和尧族商人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曾攻占德国人占据的一些沿海城镇。1889年,俾斯麦派赫尔曼·魏斯曼上尉率领一支来自埃及和莫桑比克的1000人的雇佣军来镇压起义,由于势单力薄等原因,1890年5月布希里起义宣告失败。
2.赫赫族起义(1890~1898年)
这是坦噶尼喀历史上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一次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赫赫族集聚在南部山林地区,一直控制着从沿海到塔波拉及其西部地区的主要商路,对来往商队进行检查和抽税。德国人侵入后,他们照章办理。对此,德国人恼羞成怒,向赫赫族酋长姆克瓦瓦(Mukewawa,1855-1898)发出了“让路”的最后通牒。为了民族尊严,姆克瓦瓦决定率领臣民与德国殖民者血战到底。
1891年6月,德意志帝国专员泽列夫斯基亲自率领一支1000人的部队从基卢瓦出发,向赫赫族地区进军。姆克瓦瓦率领部队进行伏击。在这场伏击战中,10名德国军官、300多名士兵毙命,就连堂堂帝国专员泽列夫斯基也被乱箭射死,其余德军官兵则不战自溃,仓皇逃跑。
第二年,赫赫人主动出击,攻打基洛萨要塞并取得了全胜。
1894年10月28日,德军派来精锐部队,攻打赫赫族酋长国首府卡伦加(Kalenga)。经过几天猛烈炮火轰击之后,德军终于攻克了卡伦加。
战斗失利后,姆克瓦瓦指挥战士转入山区,同侵略军展开了游击战。由于叛徒出卖,1898年6月19日姆克瓦瓦在藏身之处遭到搜捕。他英勇不屈,悲壮牺牲。至此,持续了8年的赫赫人起义,由于失去领袖终告结束。
作为战利品,德国人将姆克瓦瓦的头颅运到柏林。根据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姆克瓦瓦的头颅须归还坦噶尼喀,但直至1955年才予运回。姆克瓦瓦领导赫赫人英勇抗击德国殖民侵略者的事迹,至今仍在坦桑尼亚各族人民中间传颂,坦噶尼喀独立后,他成为坦噶尼喀的第一位民族英雄。
3.马及马及起义(1905~1907年)
这是德国殖民统治期间坦噶尼喀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以秘密传递一种名为“马及”的信息为媒介,组织和动员群众进行抗击德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在恩加兰贝(Ngarambe)有一位名叫金吉基蒂勒·恩格瓦勒(Kinjikitile Ngwale)的巫医,他号召同胞们抗捐、抗税、抗劳役,把德国人赶出坦噶尼喀。据说他得到一种“圣水”,谁带上这种水,在同德国人打仗时喊两声“马及”(斯瓦希里语“水”的谐音),就会受到“圣水”保护,刀枪不入,并能使欧洲人射来的子弹化为“一滴水”。
起义发源地在南方高原。1902年,德国总督强迫南方农民种植棉花,引起当地农民强烈不满。1905年7月,在南方马通比族(Matumbi)地区殖民政府的棉花种植园里,突然间有人高喊“马及-马及”。喊声未落,分散在棉花地里拔草的马通比人就都站立起来,他们不拔草了,而是拔起了棉苗。他们欢呼雀跃,舞之蹈之,“马及马及”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马及马及”起义的烈火迅速向周边地区和全国蔓延。两个月左右,在达累斯萨拉姆至基洛萨一线以南,以及基洛萨至尼亚萨湖一线以东的整个地区都燃起了反抗德国殖民统治的烈火。
坦噶尼喀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德国总督阿道夫·冯·戈岑(Adolf von Gtzen)惊恐万状。他从德国调来大批增援部队,从1905年11月开始对起义队伍进行残酷镇压。1907年8月,“马及马及”起义被镇压。
坦噶尼喀独立后,政府在“马及马及”起义的重要遗址建立了纪念碑,在桑格阿修建了“马及马及”起义烈士公墓。1956年12月20日,尼雷尔在联合国第四委员会发表声明指出:“人民进行战斗是因为他们不相信白人有权统治黑人和‘开化’黑人。他们揭竿而起,不是由于某种恐怖主义运动的胁迫,也不是由于害怕某种迷信的誓约,而是响应自然的召唤、精神的召唤,这种召唤每时每刻都在震撼所有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的人们的心灵,召唤他们反抗异族统治。”
三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一)坦噶尼喀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根据1920年正式生效的《凡尔赛条约》,英国得到对德属东非的委任统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仍将坦噶尼喀交由英国“托管”。在强大军事力量支持下,英国对坦噶尼喀进行了40多年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直至1961年12月9日坦噶尼喀获得独立。
1.英国殖民者对坦噶尼喀的统治
(1)实行间接统治和种族主义政策
英国殖民者进入坦噶尼喀后即恢复其传统的部落管理机构,实行“间接统治”。他们把坦噶尼喀划分为11个省,在每个省派驻1名专员;将各省专员所辖地域划分为地区,聘任当地酋长及其助手为地方政府雇员,代为管理各地区及其下属基层单位的各项事务。
同时,英国殖民者坚持推行种族主义政策。1926年,英殖民当局成立了坦噶尼喀立法会议,其议员均由总督指定。1948年实行“多种族”政策,规定在立法会议中英国官员占15席,其余14席(“非正式”议员名额)按“种族”划分:欧洲人7席,印巴人3席,非洲人4席。20世纪50年代,在非洲和坦噶尼喀争取独立呼声日渐高涨的形势下,英国殖民当局被迫于1955年增加了立法议会非官方议员名额,但其种族主义政策没有变,因为在增至30席后,仍规定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各占10席。
(2)大肆掠夺农业和矿产资源
为缓解坦噶尼喀人民同英国殖民者直接对抗情绪,英国人进入后,除接管和收买原来德国人开发的剑麻种植园外,又新建了许多剑麻种植园。坦噶尼喀剑麻生产发展很快。1912~1938年,剑麻产量从1.7万吨增至10.3万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粮食和工业原料奇缺,殖民政府却要坦噶尼喀人种植更多的农作物;战后,又迫使坦噶尼喀发展农业生产,强制推行“姆布卢发展计划”“苏库马发展计划”“姆拉洛复兴计划”“卢古鲁土地利用计划”等一系列农业计划。[7]
随着英国和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土地矛盾日益尖锐。为霸占更多土地,1945年英国殖民当局公然修改土地政策,强调所谓“经济发展优先于非洲人的需要和取得他们的同意,只要有利于国家,只要土地占有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政府就可以为其征用”。随后,殖民政府强占土地的事件频频发生。
另外,坦噶尼喀矿产资源丰富,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英国殖民者就开始对黄金和钻石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1953年,黄金采掘量达到1200公斤。其次是钻石,到1951年坦噶尼喀出口钻石所得利润为黄金利润的8倍;1958年以前,坦噶尼喀钻石的开采被英国约翰逊公司垄断,1958年以后由英、美两国垄断公司联合开采,1960年产量为25万克拉。
(3)坦噶尼喀人处在社会最底层
如上所述,英殖民政府和欧洲移民控制了坦噶尼喀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英国人鼓吹“白人至上”,宣扬在坦噶尼喀建立“白人天堂”,由此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德国统治时期,到1914年欧洲移民为5400人;英国统治时期,到1954年欧洲人就达到1.8万多人。
亚洲人,主要是印度人,在坦噶尼喀成为仅次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二等公民”。到20世纪50年代,在坦噶尼喀的印度人有6万人左右,他们不仅控制了坦噶尼喀小商业,还参与了一定数量的进出口贸易;他们从那些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被迫出卖财产的德国人那里购买了土地,成了大地主,开始经营一些剑麻、甘蔗和茶叶种植园;同时,他们还大量占有达累斯萨拉姆市和其他许多市镇的房地产。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当地黑人是坦噶尼喀的主人,但他们一直处在社会底层。到1953年,其人数已达800万人左右,其中90%以上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而他们的许多耕地都被殖民政府“征用”去建种植园。据估计,德国统治时期,被占的土地约77.8万多公顷;但到20世纪50年代,被占的土地就达到200多万公顷。
为了养家糊口,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到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的种植园里做苦力;有些则到英国人开办的金矿或钻石矿当矿工。据统计,1959年坦噶尼喀约有43.3万名工人(绝大部分为种植园里的农业工人)。
2.坦噶尼喀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非洲人就成立了一些部落联盟或协会。这些组织领导哈亚人、查加人、尚巴人和卢奥人等当地非洲人开展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引人注目的是,殖民政府的一些非洲人官员和雇员于1929年在达累斯萨拉姆市成立了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该协会逐步发展为坦噶尼喀一个跨部族、跨宗教和跨行业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组织。与此同时,在城镇也出现了一些非洲人工会组织,开始领导工人进行斗争。1937年,达累斯萨拉姆港爆发了坦噶尼喀历史上第一次港口工人大罢工。
1945年,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在多多马举行年会。会议认为,只有动员民众才能取得反抗殖民统治的胜利。大会决定:向全国发展,尤其是乡村地区,争取广大农村民众的支持;关心城镇和乡村民众的权利、福利和进步,把民众组织和动员起来参加民族独立的斗争。
多多马年会以后,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得到迅速发展。到1948年,分会就从1945年的10多个增加到39个,会员从几百人猛增到1780人。更重要的是,在广大乡村地区,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非洲人协会1947年还在达累斯萨拉姆市组织领导了一次大罢工,涉及坦噶尼喀许多地区,参加罢工的有铁路职工、码头工人、教员、乌温扎的盐工和坦噶的剑麻工人。
(2)坦噶尼喀非洲民主联盟领导坦噶尼喀人民获得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加强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53年,尼雷尔参加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并当选为协会主席。1954年7月7日,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年会,决定将协会改组为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简称“坦盟”),并推举尼雷尔为坦盟主席。
尼雷尔认为,用和平斗争手段争取民族独立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取得胜利。会议通过的坦盟章程明确规定:坦盟要为坦噶尼喀的自治和独立进行斗争;坦盟反对部族主义,要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主义国家而奋斗。尼雷尔指出,坦盟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村青年要同城市的知识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下携手前进。他呼吁穆斯林和基督教徒联合起来。他还表示,坦盟将积极支持工会运动、妇女运动和合作社运动,以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坦盟建立后,为提高非洲人工资、取消体罚、争取使非洲人进入政府咨询和立法机构展开了坚持不懈的斗争。1955年2月,尼雷尔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坦盟主席身份向联合国托管理事会申述了要求坦噶尼喀独立的立场;1956年他第二次去联合国,再次提出坦噶尼喀实现自治和独立的要求。尼雷尔两次访问联合国,赢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和尊敬。尼雷尔认为,要实现坦噶尼喀独立,坦盟还须发展和壮大,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所以,他回国后即辞去教师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争取坦噶尼喀民族独立的斗争。
在尼雷尔领导下,坦盟发展很快。1955年,在坦盟领导下,建立了坦噶尼喀劳动者联盟,成立了坦噶尼喀妇女联合会;1956年还成立了坦噶尼喀青年联盟。到1957年坦盟党员就从1955年的10万人增加到50万人。
在1958年9月举行的坦噶尼喀立法会议选举中,坦盟获胜。1959年,尼雷尔第三次到联合国大会,再次表明“坦噶尼喀已经具备实行自治的条件,是实现独立的时候了”。
1960年初,坦盟同英国当局举行谈判,确定了由“责任政府”到“内部自治”,后从“内部自治”到完全独立的进程。1960年9月,坦盟在立法会议选举中获得71个席位中的58席,尼雷尔被任命为坦噶尼喀“责任政府”首席部长。
1961年3月,在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了由英国和坦噶尼喀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会议决定同年12月9日坦噶尼喀正式独立,先成为君主制国家。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实行“内部自治”,尼雷尔当选为坦噶尼喀“自治政府”总理;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告独立,尼雷尔继续担任政府总理。1962年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布废除英国总督,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国,尼雷尔为首任总统。
(二)桑给巴尔
1.英国对桑给巴尔实行“全面保护”
1890年7月1日,根据英国和德国签署的瓜分东非的协议,桑给巴尔岛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英殖民者进入桑给巴尔岛后,依靠炮舰政策,很快就控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内外权力。
第一,掌握了桑给巴尔岛政权。第二,接管了桑给巴尔岛的涉外权。第三,控制了桑给巴尔岛政府的财政大权。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每一位苏丹都要经过英国人严格挑选并向英国行效忠仪式。例如,赛义德·阿里苏丹1893年去世后,英国便对哈迈德·本·斯瓦因说,如果他愿接受英国“保护”,英国则支持其继承王位。为得到王位,斯瓦因立即接受了英国的条件。如果有谁胆敢不接受英国的指令,那就会陷于灭顶之灾。
2.英国殖民者依靠阿拉伯人进行统治
由于历史原因和对桑给巴尔岛进行殖民统治的需要,英国人进入桑给巴尔岛后,始终把阿拉伯人当成得力助手。从一开始就吸收阿拉伯人进入桑给巴尔保护理事会,并有计划地选拔阿拉伯人担任殖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与此同时,英殖民当局还鼓励和支持阿拉伯人在桑给巴尔岛继续发展丁香种植和其他热带作物种植。在这种情况下,到桑给巴尔岛的阿曼移民越来越多。据估计,在桑给巴尔岛的阿拉伯人(主要是阿曼人)1924年为18884人,到1948年就增加到44560人。[8]
3.英国殖民当局操纵桑给巴尔“大选”
英国殖民者进入前后,桑给巴尔出现了一些政党。
(1)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简称“民族党”)。1956年由阿拉伯人协会和桑给巴尔苏丹臣民民族主义党”合并而成。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有一些设拉子人。其计划是“在非洲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之前,就把政权从英国人手里接管过来”。
(2)非洲-设拉子党。1957年2月由非洲人协会和设拉子人协会联合组成,非洲人协会主席阿贝德·阿马尼·卡鲁姆(Sheikh Abeid Amani Karume)被选为联盟主席,设拉子人协会书记塔比特·坎博被选为总书记。
(3)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党(简称“人民党”)。在设拉子人协会和非洲人协会结盟以后,1956年底3位设拉子领导人成立了人民党,“旨在维护设拉子人的独立性”,1959年他们又在人民党的基础上参与创建了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党。
(4)乌玛党。在民族党内,以时任民族党总书记阿卜杜勒·拉赫曼·穆罕默德·巴布(Abdul Rahman Mohammed Babu)为首的设拉子人,主张在桑给巴尔岛建立一个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民主社会。1963年7月,巴布及其支持者因不满民主党亲英的政策和种族主义政策退党,组建了乌玛党,并于8月与非洲-设拉子党结盟,建立了乌玛党和非洲-设拉子党统一阵线,巴布任主席。
20世纪50年代以后,桑给巴尔岛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1960年,迫于桑给巴尔岛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强大压力,英国殖民当局宣布1961年1月举行桑给巴尔岛大选,以组成“责任政府”,经过“自治”,实现独立。
在1961年1月的大选中,因没有任何一党在议会里所获席位过半,只能重选。
在1961年6月1日举行的第二次大选中,经英国殖民当局拉拢,民族党与人民党结盟,结果非洲-设拉子党和民族党各得10席,人民党获得3席,民族党与人民党联盟获胜,英国殖民当局准其组成桑给巴尔岛“责任政府”。
1963年7月,桑给巴尔岛举行“独立大选”。民族党同人民党继续结盟,再次获胜,英国人宣布桑给巴尔岛“内部自治”,由民族党与人民党组成“责任政府”。
观察家们一致认为,英国人就是要通过“选举”把政权交给阿拉伯人,建立一个傀儡政权,使英国在桑给巴尔岛的利益得到保护。
在英国人眼里,桑给巴尔岛是个战略要地。正如当时一位英国官员所说,桑给巴尔岛“是英国在东非重要战略计划的连接点”。他说:“英国石油公司正在那里勘探石油。英国人设想,如果在桑给巴尔岛真的找到了石油,与对岸肯尼亚蒙巴萨炼油厂相接,就将成为帝国防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期间,如果中东石油断绝供应,这里就将是一个安全的石油生产基地,因此英国希望对桑给巴尔实行永久保护。”[9]
4.桑给巴尔“一月革命”取得成功
经过1961年1月、6月和1963年7月的竞选以后,非洲-设拉子党通过合法大选取得政权的幻想已经完全破灭。
非洲-设拉子党主席卡鲁姆在1962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公开谴责英国从承诺对桑给巴尔岛实行“永久保护”之日起,“始终考虑的就是保护阿拉伯人”。他表示桑给巴尔岛人民只接受非洲人占支配地位的政府,“如果有人希望在英国人离开时把政权交到在30万居民中只有42000人的外来移民阿拉伯人的手里,那是白日做梦!”他还郑重宣布:“在桑给巴尔岛,少数必须服从多数,这就是民主!”
桑给巴尔岛“责任政府”成立后,阿拉伯人统治集团在“桑给巴尔化”的幌子下推行种族主义政策。据报道,在招聘政府雇员时,公开宣称“应聘者必须是殿下臣民,必须懂阿拉伯语”。于是,民族党领导人的一些亲朋好友及其子女,不久就都得到录用、任命、提拔或晋升。在桑给巴尔岛,阿拉伯人统治集团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遭到非洲人的坚决反对,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种族矛盾激化,种族仇恨进一步加深,甚至出现了种族对抗。
坦桑尼亚历史学家约翰内斯·莫萨雷说,桑给巴尔岛革命领导人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多数非洲人和少数阿拉伯人之间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关系。但是他们知道,如果不取得政权,就不能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10]
有些观察家认为,桑给巴尔岛人民在三次大选中连连受挫,他们对通过立宪手段解决问题已经完全失去信心。而在新宪法刚刚实施三个星期之后,苏丹政权就开始镇压反对派,并开始从国外购买武器。他们说:“现在摆在桑给巴尔岛人民面前的问题是:要立即动手,否则机会就会失去。”[11]
1963年12月10日,桑给巴尔岛宣布“独立”,保留苏丹,成立君主立宪国,由当时的执政党民族党与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这一天,桑给巴尔岛许多地区都没有升国旗。一位老园丁和他的朋友在窃窃私语:“不久就要流血了!”[12]
结果,1964年1月12日,非洲-设拉子党与乌玛党联合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苏丹及其联合政府,成立了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这就是著名的桑给巴尔岛“一月革命”。
桑给巴尔革命委员会宣布接管政府,国家更名为“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共和国”,还宣布非洲-设拉子党领导人卡鲁姆任共和国总统;汉加(Sheikh Abdulla Kassim Hanga)任政府总理;乌玛党领导人巴布任国防和外交部长;在新宪法颁布之前,内阁和政府所有各部将在革命委员会领导下工作。
同年2月,桑给巴尔革命委员会宣布:桑给巴尔为一党制国家;巴布所领导的乌玛党并入非洲-设拉子党;其他政党一律取缔;同时,成立非洲-设拉子党领导下的统一的革命工会联合会。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镇压苏丹王室成员,将一切土地收归国有,无偿没收阿拉伯人的种植园和所有不动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