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长白山引领民俗文化

长白山为王气所钟,襟三江,领三岗(老岭、龙岗、南岗),奇峰十六,名胜百二。崔巍磅礴,蜿蜒于亚细亚东北海隅,为一绝大名山[6]。古人称其为东方乔岳,“东方万物之所始,山岳钟灵之所宅”[7]。长白山藏天然之秘,孕万古之灵,山色纯白,终年积雪,远而望之若珠宫玉阙,近而视之,如瑶林琪树,乃萨满文化聚合之地;“天造皇清,发祥大东。山曰长白,江曰混同”[8]

图1-1 长白山远眺

图片来源:施立学收藏。

清乾隆四句诗,准确地描绘了满族与长白山松花江魂之所依、情之所钟的关系。长白山为东北亚至高点、中国满族文化发祥地。四千年来,长白山纵横交错、多姿多彩地演绎着满族文化。天窟地根长白山,满族文化神山圣岳。

(一)天女浴躬奠定长白山为龙兴之地

有清一代,满洲人对长白山的崇仰可谓登峰造极,并进一步把族源与长白山联系。“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山下”[9],佛库伦吞神鸟所遗朱果而生布库里雍顺的神话,以此向人们昭示皇权天授的神圣性。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10]的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长白山圆池即天女浴躬池,三天女佛库伦,吞朱果而成孕,生下爱新觉罗家族始祖布库里雍顺的美丽神话,可谓长白山之魂。

在距长白山天文峰东30.4公里的西北侧,银堆玉砌一般的白头山群峰之中,有一红色的布库里山,把那雄伟壮观的白头山,辉映得更加绚丽多彩。山下有一个“池浑而圆”,形如荷盖的圆池,是一个小火山湖。直径180米。水清而浅,水草丰盛,鸟儿戏水,鱼儿遨游,中央冬无冰,夏无萍,无水流注入,也无溢口,池中泉涌如注。池四周多松,参天蔽日,池畔芳草萋萋,更有雨燕穿天,白鹤相戏,不失为人间仙境。

图1-2 《满洲实录·三仙女浴布勒瑚里泊图》

图片来源:施立学藏品。

相传这里是三天女降浴的地方,三天女中的三妹佛库伦浴后吞朱果受孕,生一男孩,相貌异常,生而能言,名布库里雍顺,被尊为大清皇帝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布库里雍顺乘槎顺江而下,平定三姓之乱,所至鄂多哩城。其城址史有二说,一说依兰五国城;一说敦化敖东城。近年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应为俄莫惠平原上的龙井汗王山城。清光绪三十四年,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曾寻览至元池,为使人人得瞻,在池边立“天女浴躬处”石碑一座,故得名“天女浴躬池”。

长白山天女浴躬池是长白山被称作清龙兴之地之所在,是长白山文化博大精深、神秘、神奇的象征。

康熙十六年(1677),大臣觉罗武默讷、费耀色等奉命拜谒长白山,六月初二带17条小船,200人,逆松花江而上,溯松花江上源,满洲故地讷殷(今长白山池南区漫江),于六月初十至建州女真长白山三部之额赫讷殷部,艰险登临天池,“仰缅列祖龙兴,实基此地”[11]

这次拜谒活动历时两月,回京复命后,康熙下了一道圣谕说:“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著礼部合同内阁,详议以闻。长白山系本朝发祥之地,祀典从崇,但民舍辽远,不便建庙,议封长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十一月,礼部建议:请求册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在山上设帐立碑,每年春秋二祭(望祭、叩祭)。康熙批准了这个建议,从此形成了祭祀长白山的制度。第二年春,武默讷再上长白山,赍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与祭祀五岳等同。

(二)祀典如五岳,博大了长白山民俗文化

长白山为中国的十大名山。过去笔者曾经写歌《大荒长白山》赞美长白山:“天地这苍苍,岁月这茫茫,苍茫茫有山隆东北,雄姿帅五岳,气势吞八方,中国满族发祥地,一个传说淌三江……”长白山神奇、博大,似为天外之山,古往今来计有20多种称呼。第一称呼叫不咸山,意为有神之不咸山,并非满语称呼,源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萨满”一语汇,汉译为“雅达干”。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大都信奉萨满教,满语称其为“叉玛”,蒙古语称其为“博”,古人称女萨满为“巫”,男萨满为觋。肃慎人称长白山为不咸山,源于对自然界的崇拜与敬畏。长白山汉代称单单大岭,这里的“单单”二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大山;北魏称“盖马大山”,魏称“徙太山”,或“徒太山”,“徙”或“徒”为容易读错的字,这里真的将错就错了;“勿吉国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12];《北史·列传·勿吉》篇中又有记载与此相似。这是满族先世把长白山披上神秘面纱进行崇拜的最早文字记录。南北朝称从太山,隋唐称太白山,“靺鞨居肃慎地,粟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13]。可见,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极不统一,有的叫纵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纵白山、太皇山,等等。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早期疆域大部分在长白山地区,其“旧国”即今吉林敦化。满族说部《红罗女》流传千载,是渤海文化遗存。

图1-3 连环画《红罗女》封面

图片来源:施立学藏品。

傅英仁传讲本中称长白山“坐落在渤海国中部,她是一座圣山。在太白顶上,有一位出世真人,是满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圣母”。金女真人定名长白山,长白山满语为果勒敏珊延阿林,又有白头山之名,既有国人惯称,也有他国人替代的一面。长白山的神奇主要表现为长白山与龙文化、天文化、海文化联系在一起,如周之兴于岐山,辽之兴于木叶,满族以长白山为兴王之地。

建立辽和金王朝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兴起后,对于东北的第一座高山,出现了统一的称呼——长白山。“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14]

取代契丹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即今满族的祖先)兴起以后,把长白山视为发祥地,对其四时祭祀以求保佑国运昌隆,帝祚永延,尊其为“东岳长白山”。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二年(1172)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命翰林院修撰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岐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列圣蕃衍炽昌,迄于太祖,神武征应,无敌于天下,爰作神主”,概述金兴以来迄于完颜阿骨打之武功,认定长白山为“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15]。文中把长白山称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1175)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又封长白山为“开天弘圣帝”。山神由王及帝,成为诸岳中最高品秩,自此每岁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择日致祭,并有祭文。金长白山神庙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4公里处的丘陵南坡上。“(大定)十四年六月,建毕正殿三间、正门三门,两挟廊各两间,北廊准上惟不设门。东西两廊各七间,东廊当中三间就作斋厅,神厨三间,并添寝殿三间,贮廊三间”[16]。该祠庙选址经过精心考量,占有区域内最为高敞的地利,城内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天气晴好时,从此南眺,长白山主峰尽入眼底,优越的视廓无与伦比,体现了其超然的地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东巡到吉林时,在松花江畔对长白山举行望祭。此后,每年春秋两季由将军、副都统率领官员在小白山望祭殿代表皇帝对长白山举行望祭。翌年康熙帝“诏封长白山神,秩祀五岳”,后又撰文称“泰山之龙,发脉长白”,把长白山的地位推向新的高度,长白山崇拜的表现形式随满洲民族一起跃升到历史舞台中央,进入中国历代皇帝的封禅礼制序列并居首位。清圣祖东巡吉林,率太子、诸王和群臣“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秩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头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

康熙皇帝“敕封长白山之神礼典如五岳”,“应高于五岳,与五岳同祭”[17],康熙有《望祀长白山》的诗和《祭告长白山文》两篇,其诗曰:“名山钟神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兆佳启,一代奠仪尊。翘首瞻晴昊,岧峣逼帝阍。”其文曰:“惟神杰峙东,维协扶景运。疏江汇海,荐瑞凝祥。著灵异于万年,溥蕃滋于庶类。”“朕惟国家受命凝庥,则山川百神罔不协瑞。矧溯兴亡之迹,推翊运之祥,尤宜肇与明,诞加显号。盖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颂,其来旧矣。惟神秀结东陲,泽均厚载,浚发三江之脉,广延千里之区,极敷云泄雨之奇,宏济物利民之用,神山异迹莫有与京。”[18]

据说康熙曾使人越海探究长白山与泰山的联系,称长白山为龙首,曾撰文:“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于长白山也。长白山蜿蜒面南,磅礴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伏时现,海中皇城、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崖山,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长白之间穹崇盘屈为五岳首。”[19]

雍正十一年(1733),宦府遵旨在吉林市西南温德亨山(小白山)建望祭殿,殿内神案立满汉双文“长白山之神”位,山麓建祭器楼,山下建鹿囿以供牺牲,朔望由吉林将军、副都统轮流拈香致祭。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亲临小白山,在望祭殿中祭祀长白山,并下令封禁长白山,保护发祥之圣山。

嗣后诸帝未到吉林,但也由吉林将军代为“岁时致祭,崇报特隆”。乾隆皇帝某年东巡到吉林小白山,虽然没有登到长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祖先的诞生之地,但已经到了周边地区(吉林市的大、小船厂,开原威远堡等地),而且写了大量的咏赞和祭告长白山的诗文。乾隆有《祭告长白山文》五篇,其中一篇曰:“奥我清初,肇长白山。扶虞所锤,不显不灵。周八十里,潭曰闼门。鸭绿、混同、爱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电磁波是吞。爰生圣子,帝用锡以姓曰觉罗,而徽其称曰爱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叶赫、辉发、界藩……”[20]

嘉庆有《长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其文有声有色,叹为观止。

直到清末,安图县刘建封还向朝廷上折奏请曰:“长白山为我大清发祥之地,天生圣人,削平区域于万斯年”,因此他建议山上重修神庙,以供奉长白山之神。

经朝廷批准,这位知县组织人马四次登山察视,并摄下长白山名胜之地的照片40余张,归后编成《长白山灵迹全影》呈奏于朝廷。

1999年8月19日,著名红学家陈景河先生在长白山主峰天池西北15米处发现了金朝用于祭祀长白山的皇家祭坛,规模宏大为现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代祭坛之最,一块女真文字碑出土于长白山天池北钓鳌台上,这块古碑初步被认定是金代祭长白山神所刻记,文字为女真文字“长白山神”。

图1-4 著名红学家陈景河发现金代天池女真祭坛

图片来源:陈景河提供图片。

2008年5月在长白山西坡发现的“大荒顶子”祭坛遗址,经有关专家考证,为女真及其先人望祭长白山的萨满祭祀遗址。此遗址与通化二密努尔哈赤长白山望祭台、吉林小白山望祭殿恰成三角祭长白山之势。

元明之际,女真各部卫所林立不相统属,对长白山的国家奉祀中止,然而女真人仍保持了长白山崇拜,朝鲜《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编成于1530年,其中曾记有女真人对长白山“奉之为神山”。

(三)满族人情怀缱绻的“超哈章京”(长白山神)

古时天然环境未遭损坏,长白山周围为千里林莽覆盖,外人极难进入,惟有经验丰富的满族老猎户才能找到前往天池的途径。满族人民自古狩猎、采药、捕鱼、采珍珠都依附于长白山,逐渐产生对长白山的信奉与崇敬。在满族人民信仰的萨满教中不仅将长白山视为世界众神的栖居之所,同时也是本民族祖先的发祥地,以及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是货真价实的民族精神之源头。

满族民居通常把供奉祖先的神板设在自家室内的西墙上,室以西炕为尊位,只许年长辈高的老人就座,其目的就是让神板上的祖先神位与长辈时刻面向东方的长白山,时刻瞻仰民族圣地的光辉。

图1-5 满族神板

图片来源:沈燕提供图片。

在满族家族祭祀中,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的衣服,尤其是妇女们身着彩旗袍,头戴答拉赤,足登花盆底,显得既美观又庄重。在族长的带领下人们要杀猪祈福,由家族中的神职人员“萨满”唱诵魂归长白山的历代祖先功绩。到了夜幕降临时分,萨满要头戴铜制神帽,身披五彩丝线装饰的神袍,下套神裙,腰扎三十六对铁铃,手持白色神鼓,祭祀长白山神。

长白山神被称为“超哈章京”,不仅是主管东方的大神,同时也是主管国家命运军事胜败的战神,是必须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祭祀长白山神时萨满要高举金叉伴随每小节三次全音符的鼓点跳战神舞。祭祀长白山神的同时还要祭祀火龙神,萨满凭借毅力与勇气赤手抓起烧红的铁索凌空挥舞,顿时火光绚丽以显示长白山三次火山喷发的壮观历史。“恭祀天子之神,白山神祖(白山祖先神之首领掇哈占爷),子孙娘娘(满族始祖佛多玛玛,亦称佛莫西玛玛),设宴备贡敬请诸神祇,辞去旧月迎新月……”满族歌谣与童谣亦唱:“白头山,万丈高,四时积雪永不消。前清发祥地,储藏万宗宝。满洲人,兴起早,勤劳勇敢数得着。松花江两岸人不苦,阿拉楚克百姓多幸福。”[21]

祭祀之后,人们还要表演“盛洪舞”,大家有的扮作猎人,有的扮作野兽,表演的内容主要反映满族祖先在长白山林中行围狩猎勇斗猛兽的景象。传说满族七位小阿哥为战胜野人,在长白圣母的帮助下,化作七盏灯,把野人照成瞎子,后来七盏灯升上天宇,成为七颗星,岁时祭祀,对北斗的崇拜,反映了渔猎民族的信仰特征。

背灯祭的时候要点七盏油灯,七个香碟,七瓶烧酒,七摞黄面饽饽。祭祀词都是满语,祭词里面说“旧月已过换新月,卜定吉日良辰,今日夜晚在七星斗下,高桌摆供,神祖护佑,温和善良、平安、吉顺。老者开明,幼者平安。”这些祈祷之词表达了满族人对长白山、对七星的崇拜与良好祝愿。

长白山自古是人参等高档药材的产地,满族先民经营药材生意历史悠久。每年秋季八月十五前后,长白山下以养植人参为业的满族农民都要挑出一年中存放的品质最优的人参给邻里亲友观看,并请客吃饭,这一风俗称为“庆开山”,为的是庆祝长白山神的慷慨恩赐。近年来,每年春季或秋季都有满族的民间团体陆续前往长白山祭祖览胜。从2007年起,经吉林省白山市筹备,在长白山下建立了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面向海内外游客开放,弘扬博大精深的满族文化。这一切使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以长白山为核心联为一体,已成为长白山的一系列人文景观。

许多年来,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关内,满族人习惯上多是要打听对方祖上隶属那个固山(旗)那个哈拉(家族姓氏),“您的祖上来自长白山的哪道沟?”他们自己,当然是个个都非常肯定地报出来自“长白山二道沟”或者是“长白山五道沟”。这种问询方式,是满族先民的一项传统,深深地浸透着迁徙到各地的满族同胞,对长白山这一神圣故土经久不灭的眷恋之情。“长白山情结”,可以说是萦绕于满族心头的情与结。满族萨满神歌唱出了吉林长白山石克忒里氏家族史:“头辈太爷,舒崇阿玛法(元祖)留下,从始至终,在长白山,在三个山峰之上,从三道河到松花江,三条船与三棵树,在树枝上,由大瀑布下来,大瞒尼依附……”[22]满族儿童歌谣亦唱满族与长白山:“一块砖,二块砖,老罕王兴起在长白山……”

著名满族文化学人关纪新在检读和研讨清代满族作家诗文作品的时候,也每每与这种“长白山情结”不期而遇。清代,满洲旗人中间涌现了五六百位诗文作家。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时代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宏富的文学遗产。而这些作家中,有相当多的人总是在署名时,于自己的名字前面,习惯地缀上“长白”二字。这说明,清代满族的文化人,从来就将故土长白山铭刻心头,将自身认作是长白山的血脉,将自己的作品认作是长白山文化传统的赐予和延续。有清一代,八旗文人曾把旗族文学中的诗词创作辑成了几部作品总集。在题目上冠以“白山”二字的,就有四部。它们是:雍正年间由伊福纳编纂的《白山诗钞》四十余卷;乾隆初年由卓其图编纂的《白山诗存》(卷数待考);乾隆、嘉庆之际由铁保编纂的《白山诗介》十卷;光绪、宣统之际由杨钟羲编纂的《白山词介》五卷。从这些汇辑旗族文学之大成的诗词集,均用“白山”来冠名的现象,我们似乎能够得到这样一点启示:如果把清代满族文学泛称为“白山文学流派”,也是不无理由的。这里所说的“白山文学流派”,其实早已不仅仅是长白山地区的文学了,它是长白山的子孙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清代满族共有的文学。

(四)长白山满族文化对东北地名及方言土语产生重大影响

因长白山博大精深的满族文化而影响了东北千万满语地名,状如白天鹅的东北地域,由长白山、大兴安岭、医巫闾山和千山等山脉画出了轮廓,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牡丹江、嫩江、镜泊湖、兴凯湖和辽河穿行或镶嵌其间。这些山川得名无不浸染着满族文化印痕。因一山而有三江,长白山天池,满语图们泊,汉译万水之源,三江皆因满语得名。松花江名松阿里乌拉,汉译为天河;图们江满语统们、土们、驰满、豆满色禽,汉译为万水之源;鸭绿江女真语鸭绿(雅鲁)江,汉译雅鲁鱼,即雅鲁鱼较多的江。海兰江满语海浪乌拉,汉译生长榆树之江;布尔哈通河满语卜尔忽秃毕拉,汉译因河流地处柳丛间而烟雾缭绕;小白山,满语温德赫阿林,汉译祭祀之意,即望祭长白山神的山。

图1-6 图们江

图片来源:施立学摄。

吉林主要大城市也以满语为名,如长春,满语春捺钵,汉译鸭子河泊。女真语茶河冲,茶河冲汉译滴血酒祭天之意,是女真人出猎前的一种野祭形式;吉林,满语吉林乌拉,沿江之城;四平,满语细直,汉译为柔而细的河流。

吉林许多山川村落,或由肃慎族系初辟,或在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时代得名,时至今日,仍保存其满语地名,它或是动物、植物、药物或风物的一种,或是一种地理与气候现象。它折射了东北丰饶的特产,反映了满族农耕和渔猎过程,是研究东北满族与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源。

千百年来,满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在交往中互相借鉴和吸收语言词汇,如今在吉林,除众多的满语地名外,满语日常词汇随处可见,有的直接融入东北方言,如称谓词:格格(姑娘)、飞龙(树鸡)、嘎拉哈(猪、牛、羊或骆驼前髌骨)、哈拉巴(猪前肘)、勃罗盖(膝盖)、脖嘎拉(小孩围嘴)、哈喇子(口水)、橛子(木桩)、山花子(房山墙)、蚂螂(蜻蜓)、崴子(山水弯曲处);有行为词:拉扯(养活)、曲曲话(耳语)、咧咧(乱说乱讲)、秃噜(不兑诺言)、捅娄子(惹事)、扎古(治疗)、起哈子(闹事)、嘎对(结合)、粘包儿(惹祸)、将车(下象棋)、巴达(吃饭)、扒叉(批评);有状态词:哈拉(肉类变质)、翁洞(瓜类变质)、夹信子(窄)、门斯克(没主意)、甩计子(不高兴)、拉忽(粗心)、腻歪(不耐烦)、不大离儿(好)、麻流(快)、埋汰(脏)、鼠迷(无话可说)、乌涂(不冷不热)、特勒(不整洁)、虎拉巴(没料到)、喇察(泼辣)、撇拉(不规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