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结论
劳动价值论的抽象性经常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以致马克思主义有关现象“本质”或“规律”的探讨被边缘化为形而上或哲学上的问题。不过,劳动价值论蕴含的某些命题,是可以通过实证方法而比较严格地加以检验的。例如,价值规律、马克思转形问题两个“总量一致”命题。经过多年的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研究者发展出了一套比较可靠的方法,对马克思有关概念在市场经济和货币概念层次进行测度,并对这些命题进行了检验。
本文讨论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经济1987~2012年共计11个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数据,研究了劳动价值(直接价格)与市场价格、生产价格的偏离情况,对这种偏离进行了回归分析与偏离指标测算,基本结果同国外学者有关美国、英国、日本、徳国等发达经济体及其他学者对中国经济的检验结果相一致。
结果表明,至少90%(有时多达95%以上)的市场价格或生产价格的波动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这就支持了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命题。同时,本文发现,生产价格比市场价格更为接近劳动价值。
本文也对求解马克思转形问题的A体系、B体系进行了对比检验研究,发现B体系既满足马克思两个“总量一致”命题,也在经验检验上优胜A体系。这就说明,坚持马克思两个“总量一致”命题,完全可以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与实际的严密结合。马克思转形问题百年论争,至此可以有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了。
当然,经验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经验研究常常要依赖于某种形式的数理模型,而数理模型对马克思经济学的量化往往更多地关注于生产的物质内容,而较少能再现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缺乏有时可能导致严重的误导。笔者认为,不能完全忽视数理和计量工具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大数据时代,浩大的总体数据会为马克思经济学揭示的规律提供迥异于传统的验证方法;同时,研究中也要恰当地以定性和逻辑分析为辅,如此,方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经济学自己的特点。
既然是经验研究,难免会出现例外和争论。这些问题在文献中也得到反映。例如,以Freeman(1998)和Kliman(2002,2004)为代表的分期单一体系(TSSI)提出的假性相关问题,他们认为劳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高相关性是由行业规模产生的偏差所致,一旦排除这种规模偏差则相关性就很低。[14]Mariolis和Soklis(2010),以及Soklis(2015)使用希腊、法国、德国、芬兰及日本的供给-使用表研究了联合生产情形下,可加劳动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发现偏离程度在不同经济体有所不同,且还比较大。Vaona(2014,2015)使用面板数据加以研究,得到不支持劳动价值论的结果。此外,有关价值基础的选择,到底是以劳动还是以其他产品,也对结果有影响。最后,衡量偏离程度的指标可能也有问题。众多偏离指标容易使得研究人员无法确定最优选择,一旦指标结果冲突,问题更加严重。并且,我们只看到了一个10%或20%的偏离结果,到底多大程度上的偏离对于支持劳动价值论来才可以接受,是无法加以说明的。这些都是在检验劳动价值论这一问题上可以深入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