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争夺世界产业链上游位置始终是国家间角逐的核心内容
从结构上看,“发达与不发达”之分,其实就是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所处位置及财富分配量的差异。正像自然界存在金字塔型的食物链一样,“等级性的(而且是分布在不同空间的)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一个永恒的要素”。[50]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处于产业链上游位置的国家,就越能用高附加值产品交换别国的低附加值产品,越能分配和享受到更多的财富,最终成为发达国家;而一旦陷入产业链下游位置,则只能靠低附加值产品交换别国高附加值产品,分配到微薄的劳动成果,最终成为强国的“打工仔”。这些下游国家尽管会因资本拉动和廉价劳动力,在某一阶段出现繁荣表象,但大量事实表明,这种繁荣无法持续,更无法使国家真正强大,其最终难逃发展经济学中常说的“中心—半边缘—边缘”格局。因此,对世界产业链上游位置的争夺,构成了国家间角逐的核心内容。沃勒斯坦曾指出,“世界体系中经济活动地位的(更换以及相应的)特定地理区域的变换,是一个永恒的要素”,这种变化可以被看作一个国家盛衰的“变动”。[51]
[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331页。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3页。
[3]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第70页。
[4]〔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王玫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译序第4页。
[5]〔美〕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15页。
[6]〔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第197页。
[7]〔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74页。
[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8页。
[9] 王东京等:《走出重商主义的樊篱》,《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2日。
[10]〔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90页。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第189页。
[12]〔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81页。
[13]〔德〕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赵刚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第7页。
[14]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62页。
[15]〔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308页。
[16]〔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307页。
[17]〔美〕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13~214页。
[18]〔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307~308页。
[19]〔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69页。
[20]〔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312页。
[21]〔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150页。
[22]〔德〕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赵刚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第15页。
[23]〔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154页。
[24]〔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87~88页。
[25]王晓德:《美国早期历史上的经济民族主义及其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6]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87页。
[27]〔美〕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26页。
[28]〔美〕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23~224页。
[29]〔美〕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31、233页。
[30]〔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345页。
[31]〔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348页。
[32]〔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345页。
[33]〔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赵文书、肖锁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345页。
[34]吴迎春、游常山:《资本主义全球化在崩溃中——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对台湾〈天下〉杂志的专访的谈话》,载李陀、陈燕谷主编《视界》第9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174页。
[35]〔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页。
[36]〔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41~242页。
[37]钟庆:《大国之道:中国凭什么实现强国梦》,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第5页。
[38]〔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39页。
[39]〔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48页。
[40]〔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王红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05页。
[41]〔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王红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13~214页。
[42]〔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王红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15页。
[43]这些假设包括经济自由化能促成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家阶层;经济自由化将兴起一批对发展有益的金融机构;自由化导致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私有化导致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私有化和政府改革会制止腐败;等等。参见〔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9~141页。
[44]〔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新兴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界还存在吗?》,刘青、牛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43页。
[45]〔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王玫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46]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78页。
[47]〔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苏仲彦、桂成芳、希明译,世界知识社,1954,第300页。
[48]〔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迟越、王红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488页。
[49]参见〔美〕约翰·珀金斯:《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杨文策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50]〔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37页。
[5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庞卓恒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