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现代市场体系开始发展
建立市场体系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是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但出于限制篇幅的考虑,我们叙述这两项内容时,不能像叙述企业改革那样,叙述它的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而主要是叙述它的实施结果;而且这两项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只能叙述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我们在以后的有关内容中叙述这两个问题时,也采取这个办法。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市场体系的发展创造了微观基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起步为市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外开放的初步发展成为促进市场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的发展为市场体系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979~1984年,包括产品(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也开始发展起来。
在产品市场方面,消费品已由原来部分商品交易和部分产品分配并存基本上变成商品交易,投资品开始由原来国家调拨部分地转到市场交易,再加上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商品交易量的迅速增长,产品市场就获得了急剧增长。198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由1978年的1558.6亿元增加到3376.4亿元,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由1980年的2826亿元增长到1984年的4500亿元。[38]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开始有所改变。
改革以后,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从零起步的。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发展起来。据粗略估算,到1984年仅仅受雇于私营企业(其中许多是戴着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红帽子)和“三资”企业的劳动力就不下400万人,占当年职工总数的3%以上。
在此期间,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银行信贷市场方面,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由1978年的1155亿元增长到1984年的3735.3亿元,由1890.4亿元增长到4746.8亿元。作为货币市场一种形式的票据市场,1981年就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试行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其后又在河北、重庆等地继续试办。1984年,随着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同业拆借市场就产生了。作为资本市场一种形式的国债市场,起始于1981年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48.66亿元的国库券。1983年,深圳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首次在深圳向社会发行股票。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首次在上海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在此期间,作为金融业一个重要方面的保险业,在中断20年以后开始恢复。1980~1985年,保费收入合计85亿元,赔付33亿元。此外,从1980年起,中国银行就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开办了外汇调剂业务。
在此期间,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起步。1980年,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市为了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公房公开买卖。1984年沿海城市在开发区建设中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1981年全国仅有房地产开发公司12家,到1986年就迅猛增长到2200多家。而且,从1979年开始,政府进行了城镇职工住房商品化的探索。到1982年,国家从补助的住房投资中拨出专款建房出售给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全国23个省、区、市达到36.59万平方米。这种出售是由国家提供优惠条件,企业拿出部分资金,职工个人支付一定比例费用,便拥有住宅使用权。显然,这种住宅出售还带有原有福利分房的浓厚色彩,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住房商品化,却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伴随改革开放,旅游市场也开始起步。1978~1984年,国际旅游收入由2.63亿美元增长到11.31亿美元。[39]
可见,此期间内产品市场和多种要素市场构成的现代市场体系开始有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