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

导语: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的基本思想。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会议认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因此最紧迫的任务是首先要搞好调整。改革要服从调整。但是,在调整比例关系和整顿企业的过程中,一些必须改而又容易改的,如果不抓紧改,也会影响调整任务的完成。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以下原则性的意见:①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②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③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④精简行政机构,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依据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这个战略目标就是:在20世纪最后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强调在“六五”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改革方面提出了以下重要原则: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1]这样,1979~198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以实现20世纪末经济发展目标为中心,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但限于本书的考察范围,本章只是论述这个期间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实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