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精巧而有吸引力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东西,却需要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询问,对于日常沟通而言,亦是如此。我们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一样的问题,这样问,对方只会发呆,那样问,对方似乎马上就明白了;有的问题抛出去,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问题丢出去,却是一潭死水。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在于不善于询问,没有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容易激发对方思考的问题。
比如,就课堂询问而言,精巧而有吸引力的询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而且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老师而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作好课堂询问,是每一位老师都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
1.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询问,抓住了重点,也就抓住了方向。重点问题解决了,那沟通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比如,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朱自清笔下对父亲的背影描写有几次?作者有几次相应的流泪?这样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概括出来之后就能够看出父与子之间内敛而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写作的最大特点。
2.提出启发性问题
人们对每一次的沟通,并非一开始就感兴趣,所以我们询问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调动他们思想上的积极性。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对方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向问题辐射而去。这样的询问有助于调动对方思维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话题的内容与主题,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3.提出连续性的问题
一次成功的沟通,常常不是提出一两个问题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沟通中连续发问,层层递进。这样一来,前一个问题就是后面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启发对方思维发展的一步阶梯。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询问,节约出一定量的沟通时间。
4.提出灵活性的问题
询问假如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对方就会感到寡然无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将问题以灵活的方式提出,那就会促使对方开动脑筋。灵活地询问,可以变换询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