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10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过哪些发展历程[1]

答: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自1995年起步,已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从动力机制、核心业务和应用效果三个方面,大致可以把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历程见表1-1。

表1-1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1995—2004年)是“信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是集诚现货网的成立。动力机制是政府主导、国家投入;核心业务是依托官办平台,主要开展信息服务;应用效果差强人意,建成的能力大量闲置,应用程度为初级水平。1995年年底,在国家正式启动“金农工程”的基础上,郑州交易所成立了集诚现货网(即中华粮网的前身),以此为标志,我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序幕就此拉开。

在随后的10年中,农村电子商务开始破冰,艰难前行。据2005年第八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提供的数据,当时,全国共有农村电子商务网站2000多个,涉农网站6000多个。

第二个阶段(2005—2014年)是“在线交易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是在农村出现了草根网商。在动力机制方面,因市场主体兴起带来变化,在原有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了市场驱动、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两类农村电子商务并存,却又各自为战,是这个阶段动力机制的基本特征。在核心业务上,农村草根网商可以不出家门直接在网上做交易、获得收入。在应用效果上,农村草根网商可以从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赚钱,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模仿者,形成市场示范效应。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一段市场野蛮生长的过程,农村电子商务乃至市场体系建设的深层痛点很少被触及。

进入在线交易阶段的标志是农村开始出现农民自己开办的网店,这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之一。2005年、2006年,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农村里,一批草根农民率先尝试在电商平台上开网店,并实现增收。这些农村草根网商的成功,不仅让他们自己变身为专职的网商,而且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了周围乡亲们纷纷效仿。这种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让我国古老的农村出现了“四个新”:(1)新的交易模式,即在线交易的电商模式;(2)新的交易主体,即农民网商或新农人,这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交易主体;(3)新的交易理念,即直接面向和对接广域大市场;(4)新的市场生态,随后在2010年前后开始出现的淘宝村是这种农村新的市场生态最典型的呈现。淘宝村是聚集网商、服务商、制造商等各类市场生态元素的载体。

在线交易阶段与信息服务阶段的具体区别体现在:一是动力机制,即从原来主要是政府主导转变为多元主体驱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了政府与市场两种动力机制并存的局面。二是核心业务,在第一个10年里,除了一些大宗交易,例如粮食、棉花可以实现在线交易之外,绝大多数农村交易、尤其以农民为主体的交易行为无法在线上完成。当时农村电子商务的业务主要是信息服务,而不是在线交易。自下而上型的农村电子商务出现后,农村电子商务的业务开始从信息服务拓展到在线交易。三是应用效果,国家在第一个阶段大量投入,进行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的能力建设,但这些能力的应用效果差强人意。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出现后,正是靠它“可交易、可增收”的明显效果,让电商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线交易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各自为战”。前10年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依然存在,并一直延续到后10年,并延续至今。后10年出现了市场驱动、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两种农村电子商务并存,但中间鲜有交集,各自在自己的逻辑框架内、按自己的方式发展。二是“无为而治”。当然,这主要指的是对后10年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政府和平台基本上是无为而治,靠其自发产生、野蛮成长。2015年以前,没有哪个淘宝村是靠政府规划、打造出来的,在很长时间内的电子商务平台,并没有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三是“范围不广”。虽然近年来随着加入者的增多,农村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但在后10年时间里,基层的农村电子商务所依托的平台和所覆盖的村落都为数不多。世纪之村最早从福建农村开始布点,到2014年也仅覆盖了几万个村点。若把这些放在中国如此广袤的农村版图中来看,农村电子商务覆盖的范围远远不够。四是“痛点犹存”。后10年中,虽然出现了淘宝村这样的亮点,但就农村整体来看,电商接入、物流、人才、资金等困难仍然严重制约其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尤其是农产品上行的本地化服务体系仍然十分缺乏,符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亟待改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都是阶段性的、发展中的问题,肯定会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和解决。两类农村电子商务的对比见表1-2。

表1-2两类农村电子商务的对比

第三个阶段(2015年至今)可以称为“服务体系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是电商村、乡(镇)、县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动力机制上,除了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外,该阶段更多地表现为两类农村电子商务开始合流。尽管培育电商主体仍是主要任务之一,但核心业务已不仅仅停留于线上交易,更重要的变化是开始瞄准农村电子商务乃至整个农村流通体系中的深层痛点,比如人的素质、物流配送,冷链、追溯、营销等。这个时期的农村电子商务开始围绕农村线上线下结合、上行下行贯通的本地化服务体系发力,从前端的交易沿着产业链向更深处延展。在应用效果上,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农村电子商务在全国快速覆盖,然而国家更希望农村电子商务通过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能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取得更多的正面效果,在助力三农、包括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能否实现这些应用效果,尚需用事实说话。

服务体系阶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三支力量同时发力。这三支力量分别是政府、电商平台和地方服务商。2015年,商务部主导的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工作强力推进,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也树立了一批农业电子商务新标杆,电商扶贫正式启动并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看好农村电子商务的蓝海市场,并与政府一道实实在在投入。越来越多的乡镇、尤其是在村一级,建起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电商设施,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实惠。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推出了专门面向农村的战略和平台政策。在农村电子商务运营者的行列中出现了更多的面孔,不仅有供销e家、邮乐农品,还有赶街、乐村淘、淘实惠、云农场等一批新秀。

第二,两类电商开始合流。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式农村电子商务和市场驱动的自下而上式农村电子商务已经开始合为一体。阿里巴巴、京东、赶街等电商企业每到一地,一般都会首先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以便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如果说此前政府与市场主体在农村电子商务中虽有共存,但缺乏合作,那么,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政府与市场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开始形成。商务部已正式委托遂昌网店协会,根据他们在基层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制定《工作指引》和《服务规范》两项标准。

第三,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15年县域电子商务全面引爆,农村电子商务开始全面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从而大大加快了农村电子商务的覆盖速度。乐村淘是一家新建企业,2014年10月底开通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站点,经过2015年集中发力,其农村电子商务业务到2015年年底已覆盖到22个省、516县、6万多个村。阿里的村淘业务覆盖的村也突破了1万个;京东已在农村招募了12万名电商推广员。其中有许多是在中西部农村。

第四,瞄准农村深层难点。农村电子商务场景不同,起点较低,加上各地条件各有不同,难度相当大。现在无论是第三方平台“村级站+县级中心+支线物流”的农村电子商务落地模式,还是服务商“园区+平台+培训+体系”的合作模式,抑或是自营电商“渠道拓展+聚合需求+对接品牌+集中促销”的交易模式,新变局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实践都开始瞄准和真正触及农村电子商务的深层痛点。2015年,不仅国家出台一系列重磅政策,地方政府也在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提供帮助。


注释

[1]汪向东,农村电商:20年、新变局——写给即将远去的2015[EB/OL],(2015-12-31)[2017-02-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adc6c0102w4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