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本选题源自“个人的困惑”和“专业的论题”的互动,选择的是一种“问题式”研究路径,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其一,1978年以来,伴随新闻改革的历程,我国报纸新闻文体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不同因素又如何促发和影响了新闻文体的发展?
其二,迄今为止,我国报纸新闻文体为什么会以现在这些样式呈现?新闻文体发展背后又蕴含了哪些规律性的质素?
其三,在倡导“内容为王”的传媒时代,新闻文体的不断发展是否可以视为报纸应对激烈媒体竞争的某种能动的表现?那么,能否在此基础上预测报纸新闻文体乃至报业自身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构建某一理论体系,譬如可以将新闻文体置于文体学的理论框架内、社会学视野里、政治学的体系中等等,直接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阐释,探讨“应然”的问题,做规范性研究;另一种是将新闻文体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历时地考察新闻文体的实存状态和发展脉络,从中探寻新闻文体与社会生态环境、媒体竞争格局、读者的接受心理以及新闻从业者自身独立的文体自觉意识、学术界的对应性研究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联,寻求其中的普适性规律,最终从“实然”中探索“应然”。本书选取的是后一种研究进路。
具体来说,本书采取历时性研究方法,着力“从动态的、纵向的角度描述历史上处于不同时间维度的文体结构的转化、兴替、变易,描述文体演变的各种现象并总结规律”(注: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5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仅对影响文体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厚重描述”和理论阐释,而且力图探寻文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除此以外,本书还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并采用内容分析法,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报纸文本进行个案分析。关于样本,本书主要以10届“全国好新闻评选”(1979—1988)和19届“中国新闻奖”(1990—2008)中获得一、二等奖的消息和通讯共计842篇作品作为主要研究样本,兼顾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研究样本的时间截至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