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选题的研究状况
在业已翻译的论文、引进的西方新闻学译著中并没有涉及1978年以来我国报纸新闻文体发展史的研究,倒是在新闻文体研究领域,有一些研究成果。美国新闻学教授沃尔特·福克斯在《科技进步与报章文体的演变》一文中,从媒介技术层面探讨了新闻文体的历史沿革,并展示了理解技术与新闻文体关系的现实意义:“对新手学习专业写作来说,强调技术力量在形成新闻写作规则上的作用或许无济于事,但却可能使这种写作过程更易理解而不致令人迷惑。指出新闻写作适应传播技术的变迁而演进,不过是说写出的文字是个动态的形式,是个与人类事务的时代精神与活动韵律紧密相连的形式。”(注:[美]沃尔特·福克斯:《科技进步与报章文体的演变》,载《国际新闻界》,1998(1)。)1999年,国内翻译了福克斯撰写的《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注:[美]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一书,该书不仅收录了上文,还对倒金字塔结构的演变、新闻文体的基本要素等都作了专门的阐释。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西方新闻写作教材也会介绍、讨论新闻文体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范。譬如:[美]杰克·海敦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1980)、[美]威廉·梅茨的《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1981)、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的《新闻写作教程》(1986)、[美]杰克·卡彭的《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1988)、[美]朱利安·哈瑞斯等的《全能记者必备》(1988)、[美]杰克·富勒的《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1999)、[美]杰里·施瓦茨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2003)、[美]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第九版)(2003)、[美]卡罗尔·里奇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2004)等等。但是,诚如美国新闻学者指出的那样,“绝大部分研究都聚集于新闻的采集,而不是新闻的写作、改写以及最终的‘上演’(play)。不幸的是,研究表明,一则故事只是在‘上演’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注:[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见[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17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在我国报纸新闻文体的研究领域,做出开创性研究的是宁树藩教授。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陆续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例如《中国近代报刊的业务演变概述》(注:宁树藩:《中国近代报刊的业务演变概述》,载《新闻大学》,1981(1)。)、《论新闻的特性》(注:宁树藩:《论新闻的特性》,载《新闻大学》,1984(8)。)、《新闻定义新探》(注: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载《复旦学报》,1987(5)。)等。宁先生着力从新闻文体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寻文体演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他分析道:“新闻信息是推动新闻文体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引导新闻文体排除障碍,顺利前进的最高指挥员。新闻文体是在传递新闻信息的长期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特性的语言文字形式的。不错,新闻文体的功能具有多元性,但是,如果忘记它的根本功能是传通信息,那么,它至今也许还在一片茫茫迷雾中徘徊失去前进方向。”宁先生由此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新闻信息观念成为了解新闻文体形成与发展的一把钥匙。”(注:宁树藩:《信息观念与新闻学研究》,载《新闻界》,1998(2、3)。)宁先生的系列论文为新闻文体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新的逻辑起点。
罗以澄教授则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建构现代新闻写作学理论体系的观点。他发现:新闻文体学的研究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一直侧重于对于各个具体新闻作品样式,诸如消息、通讯、评论等的写作规范的一般告知,而很少致力于新闻文体的发展进程,以及不同文体写作的内在规律的探讨与揭示。这样,“势必导致对各种新闻文体写作活动的认识肤浅和把握偏颇”。基于此,他认为新闻文体学的内涵,应主要是“研究新闻作品的分类法则及其界定标准,研究各类新闻文体的起源,流变,发展的内部、外部规律,研究不同新闻文体的品性、特征以及写作的技法、章法等”(注:罗以澄:《新闻写作现代化探析》,54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罗教授的研究则为新闻文体研究划定了新的范畴。
就著作而言,迄今为止,以“新闻文体”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并不多。代表性著作是李良荣教授在其硕士论文(1982)基础上修订出版的《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1815—1949)》(1985)一书。该书立足历史维度,考察了一百多年间中国报纸文体的发展概貌。在他当年的论文答辩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篇论文勾勒出报纸文体沿革的轮廓,填补了新闻学上的一个空白”(注: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1815—1949)》,2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单波教授撰写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一书则着意呈现的是:“那些以新闻为业的人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曾经做过什么,又曾经如何思考新闻的制作?他们为什么那样思考?其意义和价值何在?”(注: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基于这样的思路,新闻文体的演变业已成为作者考察新闻观念演进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也从另一个维度展示了新闻文体与新闻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
芮必峰、姜红两位教授合著的《新闻报道方式论》一书则以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和内在特质作为研究重点,提出:“新闻报道方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精神韵律紧密相连的形式。”(注:芮必峰、姜红:《新闻报道方式论》,29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这里的报道方式指涉的实际就是狭义的新闻文体,或者说是新闻文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刘海贵教授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虽不是专门以新闻文体为研究对象的,但该书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新闻业务的专门史,诚如该书“前言”中阐述的那样:“将现当代新闻业务史从现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单独抽出来,依照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运作过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至今未见有人顾及。”(注: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其中的“写作”部分也大量涉及了新闻文体的发展历史。
黎明洁教授的《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一书是由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该书一改传统对于新闻文体写作历史的研究方式,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叙述学角度,对我国1978年以来的新闻写作改革的历程,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该书的“内容提要”指出:“本书让人掂出其价值的是,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历年全国好新闻作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叙述学的‘细读法’对横跨20多年的近700件样本进行的定量分析,在国内同类研究中是仅见的,它对于革新新闻写作的实践和教学,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注: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除此以外,国内许多新闻写作教材与专著往往也会辟出专章论述新闻文体的特征与发展轨迹。(注:这方面的著作很多,譬如:樊凡:《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强月新、单波:《现代新闻写作》,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张家恕:《颠覆与建构——新闻写作原理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高钢:《新闻写作精要》,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张骏德:《新闻报道改革与创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在系统梳理新时期以来我国关于新闻文体研究的相关论文后,我们发现,观照新闻文体发展进程的论文并不多,真正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但绝大部分论文主要集中在对某一新闻体裁的界定、特点及写作技巧的介绍等方面。按研究重点的不同,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探讨新闻文体的写作规律,尤其是不同新闻体裁的分类研究,着重考察单一体裁的发展脉络、写作技法等。(注:参见沈莉:《论通讯文体的嬗变》,载《新闻界》,1996(3)。丁柏铨:《新闻文体写作规律初探》,载《江苏社会科学》,1998(1)。苏宏元:《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1)。丁柏铨、胡素华:《通讯文体分类浅探》,载《新闻大学》,2000(4)。文有仁:《漫议“新华体”》,载《新闻爱好者》,2001(5)。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载《新闻知识》,2001(12)。)这是我国新闻界这一领域研究最为集中的部分。
第二,关于中西方新闻文体的异同比较研究。新闻文体是比较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比较维度,研究者往往以新闻文体为参照系,来探寻中西新闻观念的差异以及新闻文体内部某些普适性的规律。(注: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李楠:《历史的追寻,文化的沉思——新华社与美联社新闻写作比较》,载《现代传播》,1996(6)。顾潜:《中西新闻文体异同与创新》,载《新闻大学》,1998(3)。)
第三,探讨新闻文体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类研究或从整体上进行宏观层面的扫描之后总结规律,或强调某一因素对新闻文体的影响。(注:参见文有仁:《新闻文体与发挥喉舌作用》,载《中国记者》,1998(12)。南长森:《论新闻媒体信息转换与文体转换》,载《新闻知识》,2002(4)。孙发友:《传播科技发展与新闻文体演变》,载《现代传播》,2004(1)。张家恕:《略论新闻文体创变规律》,载《新闻界》,2006(1)。齐爱军:《新闻文体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探讨》,载《新闻界》,2006(4)。)
第四,从时间脉络对我国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状况作历时性研究,包括发展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对新闻文体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等。(注:参见樊云芳:《新闻文体大趋势——“全息摄影”》(上、下),载《中国记者》,1988(1、2)。郭光华:《媒介即信息:报纸新闻文体演变回顾》,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孙世恺:《略论新闻文体写作的创新》(上、下),载《新闻界》,2001(1、2)。董小玉:《新闻文体的多元化趋势》,载《社会观察》,2004(3)。赵刚健:《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新闻的文体革新》,载《黄山学院学报》,2005(1)。廖声武:《新闻文体创新的历史演进》,载《新闻前哨》,2006(8)。)相对而言,这类研究则比较切近本论题的研究取向。
第五,关于新闻文体的跨学科研究。这类研究常常从文体学、语言学、叙事学等角度来审视新闻文体的内涵,从而拓展了此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注:参见单波:《从语义学角度看新闻写作》,载《新闻前哨》,1994(2)。单波:《新闻文体新论》,载《新闻大学》,1994(2)。邹琰:《中国近现代新闻文体的宏观叙事学研究之价值探讨》,载《社会科学家》,2006(4)。)其中,单波的《新闻文体新论》是我国新闻学界较早采用文体学方法研究新闻文体的代表性论文。
上述各项研究都从不同维面夯实了新闻文体乃至应用新闻学领域的研究,一些专著和论文甚至具有开创性价值,这些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借鉴。当然,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能穷尽该领域的所有问题,也难免会存在某些不足。
一方面,关于1978年以来我国报纸新闻文体发展史的研究相当有限,甚至可以说凤毛麟角。至今,除了黎明洁教授的《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外,复旦大学韩元博士的博士后研究报告《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对1979年至2000年的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的演变轨迹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与研究。(注:参见韩元:《新时期报纸文体发展研究》,博士后报告(未刊稿),上海,复旦大学,2006。)
另一方面,很多研究或视角比较单一,缺乏一种整合的研究视野;有的缺乏将新闻史、新闻理论及新闻业务三大领域贯通的观念;有的以共时性研究方法为主,而缺乏历时性的研究理路,致使新闻文体“纵”、“横”两个方向的研究越发显得不平衡;有的将报纸新闻文体仅仅界定为具体报道体裁,进而过度集中于对新闻体裁的写作规律、技巧的研究层面;有的以探寻新闻文体演变规律为主线,再辅之以文体发展史的简单爬梳,重宏观,缺少微观研究和个案分析(尤其是实证分析),甚至就是“观点+例子”的简单嵌套,仅仅是以史料来印证某些预设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