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的核心概念与体例框架
(一)核心概念
廓清概念是研究的第一步。作为本书的核心概念,界定“新闻文体”的内涵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立足文体学(stylistics)视域,陶东风教授在《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一书中指出:“文体(style)是文学作品的话语体式,是文本的结构方式。如果说,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结构,那么,文体就是符号的编码方式。”这里的“体式”一词意在突出“这种结构和编码方式具有模型、范型的意味”。因此,文体是“一个揭示作品形式特征的概念。它着力解决的是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的问题”(注: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2~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童庆炳教授在《文体与文体创造》一书中,则提出:“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文体是一个系统。“从呈现层面看,文体的话语秩序、规范和特征要通过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体现出来,这就是体裁、语体和风格。”(注:童庆炳:《文体与文体创造》,102~10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我国新闻界对新闻文体的传统认知偏重于体裁层面,一些研究甚至直接将新闻文体等同于新闻体裁。比如,《新闻学简明词典》中“报纸文体”条目就是以新闻体裁来界定的。(注:参见余家宏等:《新闻学简明词典》,128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闻学术界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大辞典》开始从整体上定义新闻文体,而且对新闻文体的特征分析也兼顾到了内容层面:“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中以文字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主要特征是:题材贴近现实,多数为新鲜事实;反映准确及时;文字简洁生动,少用丽词而多用动词;篇幅多不长,不蔓不枝,布局安排有其基本结构形式。”(注: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150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单波教授较早将新闻文体纳入文体学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他认为:“从总体上描述,新闻文体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外形式(表层形式),一是内形式(深层形式)。外形式是新闻报道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内形式则是由一定的语言所负载、蕴含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模式。其中,外形式是内形式的某种折射,内形式是外形式的深化与延伸,两者相互依从并互相转化。”(注:单波:《新闻文体新论》,载《新闻大学》,1994(2)。)
结合文体学意义上的文体内涵以及新闻文体的基本特质,本书认为,“新闻文体”是新闻报道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解决“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的问题,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结构方式、表现形式、体裁样式、报道方法等都属于新闻文体学研究范畴。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新闻文体属于形式范畴,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会忽略内容的重要作用,因为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诚如黑格尔所言:“事实上,两者都同等重要,因为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这两者(内容与质料或实质)间的区别,即在于质料虽说本身并非没有形式,但它的存在却表明了与形式不相干,反之,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因此,“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注:[德]黑格尔:《小逻辑》,27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当然,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一定的形式背后总是隐含相关的理论与观念,新闻文体背后也必然会涉及时代特征、新闻人的观念与意识、读者群需求的变化、新闻报道内容等深层次意涵,这些也都是本书需要着力研究的命题。换言之,本书主要以1978年以来新闻报道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等形式方面的变化为研究切口,历时地考察文体演变背后的观念变迁。
确立了新闻文体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关于本书涉及的新闻体裁分类也有必要作个交代。为了研究论题的集中,本书所指涉的新闻体裁是纯粹意义上的新闻文体,即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以及一些边缘性新闻体裁,评论与副刊则不在本书的研究之列。
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即是书中出现的“新时期”具体指涉的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这一时间跨度。同时,为了行文的方便,类似“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这样的表述,我们都省略了“20世纪”。
(二)体例框架
本书采取“总—分—总”的行文框架,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分成五章。第一章总括全书,历时、宏观地展示新时期30年新闻文体的发展脉络;第二章主要透过获奖新闻文本(作品)来描述、分析和评价新时期新闻文体的发展;第三、四章则着意探究新闻文体发展进程中“人”(记者)的因素的影响;第五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探察学术界对于新闻文体的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各种因素在文体发展中的作用,并对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趋势给予研判。各章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着力从概念上厘清新闻文体的内涵、范畴等基本问题,交代本书的研究缘起、选题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体例框架与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历史变迁与范式转换:中国报纸新闻文体30年”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和宏观层面考察1978—2008年间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演进历程以及各个阶段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从中提炼出“宣传范式”、“故事范式”和“专业范式”的不同文体特质。
第二章“记录、认可与导向:新闻奖项的设置与新闻文体的发展”着重探讨作为意识形态与专业标准互动下的产物——新闻评奖制度对于新闻文体变革的影响,并通过对1979—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选”和1990—2008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样本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来考察新时期新闻文体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从自发到自觉:记者文体意识的勃兴与新闻文体创新”主要探察记者在30年文体变革中的特征及影响,并对记者文体创新的因素加以“深描”。
第四章“引领与示范:‘名记者’的文体实践及其影响”是在第三章基础上的延伸,通过考察记者群体中的“典型”——“名记者”的文体实践,来进一步探究记者对于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的贡献。
第五章“因应与建构:新闻学术界的研究实践与主要贡献”则基于“学”、“术”互动的维度,探寻新闻学术界的研究实践对于新闻文体发展的影响。其中还涉及对1978年以来的应用新闻学研究、学术争鸣以及新闻写作教材的分析与再评价。
“结语”部分主要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传媒的发展、记者文体意识的革新、学术界的影响、读者需要的改变等层面来归纳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报纸新闻文体的三大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