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江苏商贸发展的不利因素
江苏商贸活动的发展,除了受益于诸多有利因素外,也受较多的不利因素掣肘。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依旧突出,国内也面临经济放缓、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高位波动明显,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对我国以及江苏的不利影响在2009年表现尤为严重,造成当年对外贸易大幅下降。时至今日,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总的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江苏外向型经济的不利影响仍然没有结束。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举措也进一步加剧了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动荡风险,美国一旦退出,人民币贬值、热钱流出、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等因素将给我国带来重大市场冲击。因此,我国及江苏从入世之后到2007年在外贸、外资、外经方面的高速增长历史在短时期内难以重现,但由于世界经济形势趋好,相较于2012年之前江苏各项商贸活动指标总体来看将小幅上升。
二、欧美各国贸易保护对省内外向型企业冲击较大
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各国由于国内经济矛盾突出,为了转移矛盾不断发起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我国也成为这波贸易保护浪潮的极大受害者。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美国已裁决的正在实施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已经多达104起,涉及产品超过80种。欧盟对华已裁决的正在执行的贸易救济措施产品多达59种。2010年上半年,美国一共发起四项贸易救济措施,全部针对中国产品;仅2010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就有7起,已经与2009年全年7起持平。[1]WTO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反补贴调查超过40起,同比增长40%。欧美作为中国的主要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也提高了对中国出口商品、订单质量的规格要求,导致中国大量的中小外贸企业倒闭。
欧美贸易保护对江苏的打击也是沉重的。欧美频繁的反倾销反补贴即“双反”调查,给江苏诸多产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江苏光伏产业首当其冲。江苏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10个月江苏光伏产业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同比下降28%;2012年前10个月江苏出口总值达到68.9亿美元,同比下降38%。2013年8月6日,中欧光伏贸易争端价格承诺协议实施。参与谈判并签署协议的94家中国企业,除按最低0.56欧元/瓦的承诺价格出口欧盟外,还将受到全年出口光伏电池7吉瓦的配额限制。目前江苏半数以上光伏企业经营困难,负债率普遍偏高,甚至在近千家光伏制造企业中已有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企业开工率也严重不足。这固然有自身管理不善、产能过剩严重的原因,外部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和打击也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畸高、盲目扩张等推动了行业调整期过早地到来,造成了光伏行业现阶段的困局。可以预见,欧美经济短期内并不能完全复苏,相应地贸易保护还将持续影响江苏的外向型经济。
注释
[1]参见《欧美日贸易保护政策密集出台》,载《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1008/30/content_254675.htm。
三、国有企业垄断亟待打破,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亟待改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垄断一直饱受诟病,时至今日这一状况虽有所破冰,但整体仍未改变。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生存环境不佳、融资困难、成本高企、内外需不足等问题使得民营企业生存空间更加狭窄,创新升级更是难上加难。近两年政府也尝试改变市场竞争环境,激发中小民营企业的活力。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进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600万家小微企业将直接受益。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有效落实引导民间投资及激发活力健康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猛增。但这些政策与措施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生存艰难的困境,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企业依然处在最艰难的发展阶段。
江苏国有企业集中了较多资源。在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中,江苏国资占据了重要比例,涵盖石油石化、钢铁等多个行业。除了市场竞争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进入壁垒尚需继续有效削减外,目前成本上升成为江苏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原材料、能源、流通费用等纷纷上涨,传统优势行业尤其是出口行业中的纺织服装、玩具等生产企业大量倒闭,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背景下现存企业的利润空间也不断被挤压。另外,对于商贸流通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确实存在积极的拉动作用,但对于无法快速转换运营方式、无法用线上业务弥补线下业务缺陷的传统流通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对自身的发展反而产生了极大的挤压。
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去产能化困难重重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4万亿元被投资到地方之后被成倍放大。这种刺激手段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产能过剩的负面效应日渐突出。据统计,2012年前7个月中,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662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水泥行业利润261亿元,下降53.1%。钢铁行业实现利润793亿元,同比下降48.3%。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492亿元,下降3%;钢铁冶炼及加工行业利润242亿元,下降73.2%。[1]多个行业面临严重亏损的境地。
在这场经济刺激带来的突出后果中,贡献了我国工业经济产量九分之一的江苏毫无疑问成为重灾区。4万亿元投资刺激中,江苏获得了中央投放贷款总量的8%。目前江苏除了纺织服装行业外,其他六大支柱产业包括光伏、造船、钢铁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相应地不良贷款规模在全国居于前列。2013年1—5月,江苏新增不良贷款在全国占比约40%。[2]产能过剩产业多年来存在设备落后、竞争无序、产品积压、亏损严重的局面,而去产能化则并不容易。纺织行业由于对外投资门槛较低,江苏纺织企业大都通过“走出去”战略逐步扭转了产能过剩局面,而其他行业很难照搬。通过分析发现,江苏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结构性过剩,即低端产品生产一哄而上、高端产品生产则少人问津或无能为力,造成了低端产品大量过剩而高端产品还有很多依靠进口。产能过剩倒逼产品升级、调整产品结构转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推进节能减排是这些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对众多企业来说却无法一蹴而就。
注释
[1]参见新华网:《中国产能过剩行业能否成功转型?》,http://www.jste.gov.cn/ywdd/100197452.htm。
[2]参见王海平:《江苏产能过剩,六大支柱产能平均使用率约六成》,载《21世纪经济报道》,http://www.21cbh.com/HTML/20130702/0NNjUxXzcxNDg0Nw.html。
五、金融体系较为脆弱,对实体经济支撑不力
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融资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3年江苏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达1.207万亿元,位列广东、北京之后,居全国第三位。这一指标衡量了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和。但融资规模并不能代表融资结构和融资质量,何况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本身也难以从银行等金融体系获得贷款,银行信贷资源的绝大部分授予了国有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大催生了具有较高风险的民间借贷。近两年来,民间借贷、影子银行、不良贷款、地方债等问题在全国日益凸显,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也成为重灾区。在江苏宿迁、徐州、淮安、常熟等地民间借贷愈演愈烈,利率越抬越高,大量的担保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也参与民间借贷,造成整个行业混乱。不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恶果。
除此之外,地方债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又一恶瘤。据投行估算,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在整个国家经济产出中的占比可能在15%到36%之间,按2012年的标准约为3万亿美元,接近20万亿元人民币。在各省份中江苏债务负担最严重,极有可能爆发债务风险。[1]而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初,江苏城投债的发行余额达到3263亿元,其中2013年以来新发的城投债共计835.5亿元。这两个数据在29个省级地区中均位居第一,多个地级市负债率超过100%。2013年8月初江苏地方融资平台数量达到541个,其中风险无覆盖的有41个。[2]城投债在江苏的地方债中仅占一半,意味着江苏地方债的规模远远超过能统计出来的规模。城投债主要投向了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从长远看有利于商贸活动的发展,但却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发展能力,对资金紧张、急需输血的实体经济也造成了进一步的融资挤压。由于城市城投债平均到期期限为4年左右,江苏多个城市将面临偿债高峰期的到来,届时多个地方政府可能面临无米下锅甚至破产的境地。另外,目前在余额宝等新型理财产品的冲击下,银行吸收储蓄的能力快速下降。江苏金融体系已经极端脆弱,如不尽快改革,对商贸发展以及整体经济的约束也势必日益凸显。
注释
[1]参见财讯网:《江苏成地方债代表,地方债阴云不散》,http://economy.caixun.com/cjld/20130726-CX03c00m.html。
[2]参见赵士勇:《江苏地方债难以承受之重》,载《华夏时报》,http://www.chinatimes.cc/pages/moreInfo1.htm?id=130179。
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投资硬环境趋于恶化
江苏经济发展较早,政府在着力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恶化的硬环境,即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早期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均没有重视环境保护,政府追求GDP的利益驱动也使得发展经济、引进项目过程中并不重视环境保护。江苏在创造了全国第二的经济总量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土壤、空气、水质污染异常严重。近几年来,盐城、镇江、沭阳等多地出现严重水质污染事件,多地化工企业污水直排入河、废水超标等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以来,江苏空气污染越发严重。据环保部门统计,省会南京年燃烧煤炭达4400万吨,超过北京两倍,从而成为江苏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居民健康,同时也使得投资的硬环境恶化明显。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精密仪器、电子设备等不少行业的影响比较显著,一些企业考虑外迁,境外有投资意向的相关行业企业也止步不前,外籍人士开始出现回国潮。虽然雾霾经济也催生了一些商机,但总体来看负面影响极大。环境治理虽然也已经提上各级政府日程,但污染一旦形成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这对江苏商贸活动的不利影响从长远看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