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务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江苏商贸活动发展的有利因素

江苏商贸近年来总体表现良好,虽然小部分指标出现负增长,但不影响其总体向上的趋势。商贸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内部环境改善对提升江苏商贸活动水平尤为重要。江苏商贸活动的发展无论从纵向增长速度来看还是从横向省市比较来看,在全国均处于第一方阵,发展势头良好。商贸活动未来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也取决于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收入水平提高等中微观因素的变化。

一、国外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向好

国外环境主要指外部市场因素的变化。2011年至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国经济冷热不均,复苏有快有慢,从而对江苏的外向型经济指标产生明显影响。江苏的主要外贸市场在欧美和亚洲,外资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主要在亚洲,江苏商贸数据尤其是外经贸数据变动也主要与这些市场的经济形势变化紧密相关。2010年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下世界经济快速回升,但2011年和2012年整体来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尤其是欧元区受欧债危机扩散的影响从2012年第二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全年下降0.3%。美国在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2011年经济温和回暖,但2012年再次出现经济乏力的局面。亚洲经济中日本经济受大地震、全球经济放缓和日元升值影响,经济出现停滞,但整体而言亚洲经济经过起伏波动之后逐步企稳,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0%,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也面临通货膨胀加剧、热钱大量涌入的经济压力。2011年至2012年亚洲经济形势的向好,成为江苏商贸尤其是出口、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江苏商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直接影响江苏的海外市场或者外需的规模,二是通过汇率传导、价格传导等机制影响江苏主要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对江苏商贸的间接影响也会体现在对内需和产业活力的影响上。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2013年到2014年世界经济坎坷复苏,发达经济体总体低速运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1]2014年整体经济复苏有望加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增速差距将进一步缩窄,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较大的风险。[2]宏观经济的复苏意味着江苏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具有向好的势头,但同时还要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和吸引外资的不利影响、升值对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日益频繁对江苏相关产业比如光伏产业的影响,等等。


注释

[1]参见张宇燕、徐秀军:《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13—2014)》,载《中国远洋航务》,2014(2),20~23页。

[2]参见陆燕:《2013—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见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News/mofcom/201312/4709871.html。

二、国内经济增速总体保持稳定

2013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曾一度“探底”,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跌至7.5%。但随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奇迹般的企稳回升——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8%。与2012年以前相比国内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国家对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视、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城镇化推进加快等因素也对江苏商贸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苏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总体来看,未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江苏商贸环境的改善将对江苏商贸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实施“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之前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带来的负面冲击。“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为后续商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区域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3%,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江苏立足长三角优越的地理位置、长三角一体化及都市圈的内驱动力、省内区域间差距缩小协调发展、丰富的人力资本、深厚的市场基础、较为先进的政府管理方式等有利条件都为江苏商贸未来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打开海外市场,也铸就内在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潮流。近年来我国签署了大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及其他经济合作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除了积极参与APEC、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以及“10+3”等合作和对话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双边贸易自由谈判,主要有《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等,此外还包括与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从国内来看,积极推进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协议,包括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秘鲁、冰岛、澳大利亚以及南非关税同盟的自由贸易谈判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和其他国家以及地区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江苏受益颇多,在与自由贸易协议其他成员国或地区的经济交往中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成员国之间相互逐步削减关税、大大减少非关税壁垒、加快推进科技合作、促进投资便利化等诸多措施的实施,使得江苏对外开放面临更加有利的条件。海外市场规模扩大,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江苏对东盟、香港、台湾等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和地区的外贸、对外投资及其他商贸活动的快速增长上。同时,和这些经济体的紧密接触也可以有效地获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外溢,为江苏商贸发展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除了受益于我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积极推进外,同时也因为与沪、浙之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了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旨在突破行政壁垒的分割,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产业合理分工,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扩大市场规模。江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年底即提出了多项举措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将盐城及连云港划入长三角核心区、打造沪宁杭“一小时都市圈”、推进金融服务一体化等。[1]目前这些举措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从南京到杭州、上海形成快速发达的高铁网络,苏北地区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步伐大大加快。同时江苏正在着力打造沿海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江苏沿江城市群主要包括长江南岸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北岸的南通、扬州、泰州共8个地级以上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先发区域和主要支撑。2012年4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江苏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12—2020年)》。该规划方案中提出,充分利用该区域铁路客运专线、普速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并新建一批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南京——高淳、南京——和县(南京南站——黄里段)、南京——天长(林场站——金牛湖段)、南京——句容、南京——仪征、无锡——江阴、无锡——宜兴、苏州——无锡硕放机场线,线路里程约375千米。统筹研究南京——马鞍山、江阴——靖江、泰兴——常州线建设时机,适时启动建设。到2020年初步形成南京都市圈放射状网络布局和苏锡常都市圈及周边地区“井”字形加放射状网络布局的构架。其中2012—2015年开工建设4条线路,总里程161千米。[2]便利的城际轨道交通将把江苏各省市经济发展连为一体,基础设施先行将进一步刺激区域市场的融合。2013年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确定支持十大领域的项目研究,涉及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产业、城镇化等多项内容。[3]


注释

[1]参见《江苏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动新举措》,载《新华日报》,http://news.zj.com/csj/jsxw/20071217/904338.html。

[2]参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通过批准》,http://www.ndrc.gov.cn/xmsphz/t20120905_503835.htm。

[3]参见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确定支持十大领域项目研究》,http://www.jsdpc.gov.cn/xxgk/wjg/qyjjc/hsz/201305/t20130525_383313.html。深层次和更多层面的一体化合作已经拉开大幕。

四、政府管理趋于简政放权,促进商贸活动便利化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新一届政府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到2013年年底,国务院先后召开9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先后分三批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近来国家工商总局发出通知,自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停止企业年度检验工作,年检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据此,总局决定自2014年3月1日起停止对领取营业执照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企业年度检验工作。除了取消工商年检外,目前对大型国企的管理也逐渐落实了属地管理方式,使得区级政府能够贴近属地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政府与企业沟通更为顺畅。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各相关部门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简化各类经贸活动审批流程,切实加强信息服务。以外汇管理局为例,“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和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先后出台了若干重要改革和便利化措施,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账户、外汇账户、境外投资、外汇资金运用、外债管理等涉外经济金融运行环节,切实提高了对外开放和便利服务水平。同时还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信息受众面,增强信息透明度。

近几年为了提升商贸活动发展水平,商务部和江苏商务厅不断推出相关政策促进经贸活动有效开展,其中尤其以对外贸易和服务外包方面的政策为主。2010年10月商务部和多部门联合审定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67359家企业参加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2011年9月商务部等3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指出要坚持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实现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等目标。2012年3月商务部协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和项目,带动全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支持手段包括开发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等。为鼓励和支持我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2012年9月商务部等多部门发布《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2012年12月商务部及发改委制定了《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指出了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目标及重点发展领域。除此之外,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商务部也出台了诸多指导性意见。

江苏省商务厅除了执行商务部相关政策意见外,在推动江苏商贸活动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2011年6月江苏省商务厅开展了2011—2013年度江苏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评选工作。经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初审、省各有关部门评审会议评审,确定229个品牌为2011—2013年度江苏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为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的落户和发展,江苏省商务厅会同财政厅设立了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专项引导资金。此外,推动创建江苏医药化工出口基地、设立江苏纺织品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在国外设立驻外经贸代表积极为国内外企业引线搭桥、举办金秋经贸洽谈会等知名会展,诸多举措助推了江苏商贸良性发展。

五、国际分工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推进

国际分工往往同时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随着分工的推进,原有产业的主要生产地逐渐向高端部门迈进,低端部门逐渐收缩并向其他较为落后的地区转移,在较落后地区获得新的生命力。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由以产业间分工为主的结构逐渐过渡为以产业内以及产品内分工为主的结构,这种分工模式将进一步带动中间产品贸易量的快速增长。江苏近两年外贸发展面临人民币升值、劳动及土地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等不利因素,一些产业开始向内地和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对江苏产业及外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国际分工逐步深化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分工的细化带来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产业虽有向外的转移,但同时由于江苏的区位优势明显,承接外部的产业转移也将加速。在转出和转入的过程中,江苏通过政策调节可以使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规划中江苏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同时在产品内分工中江苏也将沿着价值链攀升到更高附加值的环节,产业发展依然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也将逐步推进。从引进外资和服务外包的角度来看,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江苏后首先立足苏南进行市场开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看中苏中、苏北更为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在江苏进行面向苏中、苏北的二次转移。这种趋势在江苏区域内具有梯度发展的背景下将进一步持续,反过来也促进江苏三大区域发展逐渐趋于平衡。从长远看,国际分工深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对江苏商贸有促进作用。

六、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快,商贸活动运营方式升级换代

创新驱动战略是江苏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并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江苏在领军人才引进、企业孵化培育、企业成长扶持、科技服务等四个方面着重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不仅体现在新产品新工艺的更快涌现上,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更意味着商贸活动及产业运营面临的革新。江苏“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以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贯彻“十二五”规划促进了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和对外经济合作均有积极作用。

近几年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商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商贸活动转型升级。近两年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刷新交易规模。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为13040.0亿元,同比增速为66.2%。移动购物交易规模占整体网购的比例增大,全年占比4.2%。2012年中国移动购物交易规模达550.4亿元,同比增长380.3%。[1]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8.1万亿元,较2011年上升27.9%,2011年同期增速为32.8%。B2B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达到167亿元,同比增长27.6%。[2]从省份交易情况来看,在2012年1—11月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省份订单量方面,广东省高居榜首,累计订单量近10亿单。位于第二梯队的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累计订单量均超过5亿单。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江苏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410.4亿元。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中,江苏位居全国前列,对提升区域商贸活动效果显著。以外贸为例,传统外贸运营方式因为贸易环节多使得贸易效率降低、商品价格优势被削弱,而现在更多的外贸公司开始借助外贸电子商务手段改进运营方式。更有外贸电商平台直接进行B2C(企业对消费者)式的国际贸易,把国内供应商的产品直接销售给国外消费者,省却了外贸中间商环节,颠覆了传统外贸B2B(企业对企业)的模式,同时以供应商提前供货的方式节约了商品到达顾客手中的时间,从而赢得了国外顾客的青睐。可以预见,互联网带来的运营方式创新将极大地克服汇率、通胀等因素对江苏商贸的不利影响。良好的网络通信条件也极大地降低了其他商贸活动的交易成本,离岸服务外包更便于执行,从而使得服务外包发展有了更为便利的技术条件支撑。


注释

[1]参见黄渊普:《艾瑞咨询:2012中国移动购物交易规模达550.4亿》,http://wireless.iresearch.cn/value-added/20130129/192287.shtml。

[2]参见张晶:《艾瑞咨询:2012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8.1万亿,网购占比提升》,http://ec.iresearch.cn/shopping/20130128/192198.shtml。

七、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从内需拉动的角度来看,内需的增长依赖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的完善。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加快完善社会保障都为内需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落实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已从多个方面展开,包括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继续完善并落实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制度,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等等。同时,江苏还继续推进优化二次分配,着力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江苏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举措,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发展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收入的提升以及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为居民消费解决了后顾之忧,有助于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从而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这一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将对江苏完善社会保障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