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认产权
物权法主要调整因财产的归属与利用而产生的关系,所以,物权法的首要功能在于确认产权。早在《管子·七臣七主》中,就有“定分止争”的用法,即“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商鞅在《商君书》中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2]这就说明了,只有通过确认产权,明确物的归属,才能定分止争。定分的含义,就是要定名分,也就是确定归属。止争,就是指只有在定名分之后,才能够防止纷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首先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这样交易关系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界定产权。一方面,只有清晰地界定产权才能为有效率的利用财产创造前提、奠定基础。法经济学认为,只有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上,自愿交易才能够得以进行,而只有通过自愿交易的方式,资源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物权归属的确定,可以停止人们掠夺性的经营消费活动,并减少财产权之纠纷,从而有助于人们安定地从事生产活动,增加社会之总生产量。[4]因此也有人说,债法是“关系规范”(Beziehungsnormen),物权是“定分规范”(Zuordnungsnormen)[5]。反过来讲,在欠缺物权规范、产权不明的情况下,权利保护力度不足,对财产的利用效率也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物权法》通过界定产权、定分止争,不仅维护了财产秩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通过解决纠纷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在安定有序的财产秩序下,每个人尽其才智发挥物的最大效用,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总财富也就会得到增加。
物权法确认产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权法中物权法定原则、公示原则就是确认产权的基本规则。物权法就是要确认一整套物权的体系,规定各种物权的类型、内容和公示方法,并且对各种物权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这样,既可以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可以防止纠纷。例如,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尽管国务院代表国家享有权利,但是国务院不能进行商业开发,所以,只能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设定给建设单位。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之上,还可以再设定地役权。此外,为了融资,建设单位还可能将土地使用权抵押出去。在开发到一定程度以后,建设单位又可以将在建房屋出售,从而使得小业主享有一定的权利。物权法就是要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进行调整,这就是对各类物权的定分止争。二是物权法确认国家、集体以及个人所享有的财产权,确认各类主体所享有的他物权,在此基础上,从而充分保护各类主体所享有的物权。例如,农村承包经营者对其承包经营的权利、小区业主对建筑物的权利,是否为一种物权以及属于何种类型的物权,学理上一直存在争论,在审判实践中也没有完全采用物权的方法加以保护。物权法确认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物权,这就使得这些权利在受到第三人侵害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再如,关于小区车库、车位以及绿地等的归属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界定,在实践中引发诸多争议,物权法确认了这些财产的归属,有助于构建和谐小区,保障有关权利人的权利。三是物权法通过规定确认物权请求权保护产权的归属。在产权发生争议之后,必须有一个产权界定的机制。只有清晰地界定产权,才能够保护各类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