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理性选择研究的扩展——感性选择
当社会学从经济学那里引入理性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如何对待感性行为的选择性问题,特别是科尔曼把理性选择行为置于宏观系统中研究,把经济人转换为社会人、把经济利益追求扩大为社会利益追求后,感性选择问题就更加不可回避。西蒙(Herbert A. Simon)开启的有限理性或过程理性选择研究,也为感性选择问题的提出开辟了一条蹊径;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展了深入的非理性选择行为的研究,为提出感性概念、建立感性选择理论作出了准备;而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关于感性行为和感性秩序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感性选择理论的重要内容。感性选择研究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选择行为研究开拓了崭新的学术视野,形成了既有广泛而深厚的现实基础,又有重大而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理论创新。
所谓感性选择,即由感性意识支配的选择行为。虽然这个界定似乎有些简单,但却明确地揭示了感性选择的本质,并且其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人们对理性选择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特别是经济学家对理性选择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假设前提都作出了清楚的说明。然而,无论人们把理性选择界定得何等精致,其本质不过是由理性思维支配的选择行为。具体来说,通过数学计算、概念推论和逻辑分析支配人们去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这就是在经济学、政治学乃至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正是由于理性选择概念被严格界定,感性选择概念才获得了形成的思想空间。因为,一个很容易被人们想到的普遍事实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行为并非都是通过计算、推论和分析而展开的,大量的选择行为是由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说的实践感、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说的实践意识支配的,也就是由感性意识支配的。
人们的行为一定是由其意识活动支配的,而人的意识活动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思维、感性意识和本能无意识。这三种层次的意识活动都可以支配人们的行为,理性思维以计算、推论和分析支配人们的行为,感性意识以感觉、知觉和表象支配人们的行为,本能无意识则以欲望、冲动支配人们的行为。在传统学术中,理性思维支配的行为被称为选择行为,而感性和本能支配的行为则很少有人明确地将之称为选择行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理性主义统治下的传统学术仅仅承认理性具有鉴别、设计和选取能力,而把理性思维之外的意识活动统称为非理性意识,认为非理性的意识活动不具有鉴别、设计和选取的能力,因此也就谈不到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在理性主义者的非理性范畴中,本能支配的行为是否具有选择性,这有待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进一步探索,但感性意识支配的行为却一定具有选择性,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能举出大量的事实证明感性意识支配的行为也具有选择性,而且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关于感性意识支配选择行为的成果。尽管一些学者没有明确提出感性选择概念,但是在他们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了与之相关的丰富思想。
经济学以理性选择研究为核心,并且也正是经济学率先突破了选择行为的单纯理性限制。经济学首先提出了理性支配选择行为能力的有限性问题,并由此而推进了非理性预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西蒙和卡尼曼的研究。西蒙接受了韦伯的影响,在韦伯关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性选择的研究推向过程理性研究,也就是在过程中研究选择行为以及支配选择行为的意识活动过程。西蒙说:“当前面临的任务是将经济人的全局理性替换为另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理性行为和组织(包括人)在其所存在的环境类型中与实际所拥有的对信息的掌握和计算能力相容。”注14这里所谓的把全局理性替换为另一种理性行为,就是把传统经济学的逻辑理性研究替换为对理性选择的行为过程研究,亦即过程理性研究。
西蒙的过程理性不是对形式理性或逻辑理性的否定,而是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中研究选择行为的展开过程,这种研究不仅承认选择者对信息获得的有限性,而且还要承认选择者理性计算和逻辑推论的有限性,实质上是对形式理性或逻辑理性研究的深化。关于选择逻辑的推论可以舍弃各种有限性条件,但是对选择过程的研究必须面对选择者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限制,因为过程一定是在特定的条件中受到种种限制而展开的,不承认条件限制的研究一定不是过程性研究。西蒙正是根据过程理性的研究而提出了有限理性说。
从西蒙关于有限理性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有限理性概念不仅揭示了理性选择的有限性,而且也提出了怎样面对非理性选择的问题。西蒙的长期合作者卡尼曼把认知心理学应用到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大部分选择行为不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设计的那样完全而确定,更多的选择行为不是根据严格的理性计算和逻辑推论完成的,人们通常是根据未经计算的感觉、知觉或直觉做出选择。卡尼曼的研究得到了高度认同,他因此而与史密斯(Vernon Smith)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尼曼的合作者特沃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感性选择(perceptual choice)这个概念。在一篇题为《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原理比较》的论文中,特沃斯基指出:“人们通常不是将预先计算好的选择序列最优化,而是根据可得到的选择项来构造他们的选择。结果,所提供的集合中的变化生成了不符合简单最优化的决策。标准化模型的系统失灵,我认为与其说是因为它的复杂性,倒不如说是因为这样的事实:人们有时并没有明确的选择偏好,从而他们要借助前后关系去确定什么看起来是‘最好的买卖’。”注15简言之,在特沃斯基看来,人们通常并不是根据精致的计算支配自己的选择行为,指向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模式是简单而不可行的。
特沃斯基进一步指出:“比较效应在感知和判断中是无所不在的。例如,当一个圆形被一些小的圆形环绕的时候,会比被大的环形所环绕显得大一些(见图0—2),类似地,一个产品在一群不怎么吸引人的产品中会显得很吸引人,而放在一群更有魅力的产品之中就不那么吸引人了。比较效应不仅仅适用于单个属性,如大小、吸引力,也适用于多个属性的权衡。”注16这里,特沃斯基就是在论述以视觉效应为根据的感性选择,这是一种非计算的、基于视觉图像比较效应做出的感性选择。

图0—2 右图中间的圆看上去比左图中间的圆大,但其实二者大小相同
资料来源:[美]特沃斯基:《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原理比较》,见[美]理查德、J.济科豪瑟等人编著,詹正茂等译:《决策、博弈与谈判》,7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特沃斯基已经揭示了感性选择的本质规定,即感性选择是根据形象性的感性意识支配的选择行为。感性选择区别于理性选择的本质特征在于支配其意识活动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并且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又导致了感性选择一定是在多种相关因素的直接联系或比较效应中展开的。面对直接存在、真实联系且具有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行动者不必计算和推论就可以凭借视觉经验做出感性判断和感性选择。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等人对视觉经验和感性选择的研究,同以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为代表的知觉现象学有密切联系。梅洛-庞蒂承继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Edmund G. A. Husserl)的追求,追问世界的真实本质。他说:“现象学是关于本质的研究,在现象学看来,一切问题都在于确定本质:比如,知觉的本质、意识的本质。但现象学也是一种将本质重新放回存在,不认为人们仅根据‘人为性’就能理解任何世界的哲学。”注17那么,现象学怎样才能真实地把握世界的本质?梅洛-庞蒂的回答是:“在它看来,在进行反省之前,世界作为一种不可剥夺的呈现始终已经存在,所有的反省努力都在于重新找回这种与世界自然的联系。”注18
梅洛-庞蒂要找回的人与世界的真实的本质联系,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对事物的知觉,他建立起来的知觉现象学,把人对世界的知觉放在首要地位,在对知觉的追问中把握人所经历和体验到的各种现象。他在一次演讲会上宣称:“被知觉的世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物体的总和,我们与它的关系也不是思想者与对象的关系,并且多种意识针对被知觉物所达成的同一性并不等于多位思想家所成的定理的同一性,而被知觉的存在也不等同于观念的存在。”注19
梅洛-庞蒂认为,超越科学与各种传统理论观的局限,不仅可以摆脱教条主义的限制,而且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实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认识。他说:“知觉之所以在这里得到特殊对待,是因为被知觉物从根本上讲是在场的并且是鲜活的存在,另外它应在其后应用到人与人在语言、知识、社会和宗教的关系上去,就如同我在该书中将其应用到人与感性的关系、或在感性层面上人与人的关系上一样。”注20确如梅洛-庞蒂在这里阐明的那样,他从知觉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人的行为、身体图式和语言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具有深刻创见的研究,对当代社会学中的社会行动理论、身体社会学和语言社会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