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比医生更好的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谷果畜菜中的养肾佳品——《黄帝内经》中的平衡膳食观

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就讲究膳食要平衡。《内经·素问》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果、畜、菜4个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已经在讲求饮食中的营养平衡,重视膳食中的合理搭配。以粮豆为主,肉菜为辅,饭后吃些水果帮助消化,这种搭配完全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观点。

这种平衡膳食的观点也适用于我们对肾的养护上,因为不同的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保健作用,合理搭配、膳食平衡,能够发挥每种食物的最大营养功效。那么在谷果畜菜中,有哪些食物有益于我们对肾的养护呢?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一下。

菽——五谷之中大豆最养肾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稷(小米)、麦(面)、稻(大米)、黍(黏黄米)和菽(豆类)。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古人用菽泛指一切豆类。今天所说的大豆则专指黄豆和黑豆。

黄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以及人体必需氨基酸,自古就有“田中之肉”的美称。《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讨论肾的经文:“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奚,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谷豆”其实说的就是五脏之中的肾同五谷之中的豆具有特殊的关系,豆类食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肾的方位为北方,尚黑色,所以黑豆对于肾脏的保健功效也很强。黑豆味甘性平,黑归脾、肾经。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黄帝内经》认为,肾脏其味咸,在五气中为腐。因此,经过发酵的黑豆补肾的作用最强。

《本草纲目》说常食黑豆,百病不生。日本有一个地方的人普遍长寿,他们爱吃一种用黑豆发酵后制成的食物,类似于中国的淡豆豉。

黑豆对一般人群来说均可食用,其做法很多,这里为大家介绍一款黑豆乌鸡汤。

准备黑豆150克,何首乌100克,乌鸡1只,红枣10枚,生姜5克,精盐适量。先将乌鸡去内脏,洗净备用。将黑豆放入铁锅中干炒至豆衣裂开,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将何首乌、红枣、生姜分别洗净,红枣去核,生姜刮皮切片,备用。然后往锅中加适量清水,用猛火烧沸,放入黑豆、何首乌、乌鸡、红枣和生姜,改用中火继续煲约3小时,加入精盐适量,汤成。

黑豆有滋补肝肾、活血补血、丰肌泽肤等功效,久服可使皮肤变得细白光洁。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鸡健脾补中、养阴退热。红枣健脾和胃、益气生津,多食可使人脸色红润。故此汤可以补血养颜,乌发,养心安神。当然,食用黑豆也有所“忌惮”,据《本草经集注》记载:“黑豆恶五参、龙胆”。黑豆忌与蓖麻子、厚朴同食。

豆类食物的油脂含量很高,导致其难以消化。若是饲畜,大豆算是精饲料,因其蛋白质、纤维含量高,而食草动物的回肠、盲肠很长,能充分消化吸收大豆的营养成分又不致消化不良。但人就不一样了,吃过炒豆子的都知道,吃完很容易胀气、腹痛、不停放屁等,其实就是消化不良。那怎么办呢?就此舍弃营养丰富的大豆么?当然不是,我们智慧的中华民族发明了豆腐。我们首先通过浸泡大豆、磨成豆浆,再过滤、煮沸,从而替我们的牙齿和胃减轻负担,也为豆浆在小肠中被酶转化分解创造了条件。如果在煮沸的豆浆中按比例加入卤水,就能制成豆腐。中医认为大豆性凉,于是以毒攻毒,用卤水的热毒平衡豆浆的阴寒,阴阳中和产生豆腐,这样相对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因为卤水有毒,现在已经不允许再用它来制豆腐了,改用石膏点豆腐,因此在口感和易消化程度上都打了折扣。

除了制成豆浆、豆腐供人食用外,大豆在中医上还有很多妙用。大豆入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大豆加工过的豆豉是一味重要的中药,甚至发芽后的大豆晒干也可以入药,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大豆黄卷,这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有明确的记载。大豆和其他中草药配合能够治疗很多病症,用大豆和其他植物种子组成的八宝粥也有很好的保健和防病功能。

彘——五畜之中猪肉最补肾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五畜为益。”五畜是指犬、羊、牛、鸡、彘。《黄帝内经》认为五脏配属五畜,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肝应鸡,心应羊,脾应牛,肺应马,肾应彘。所谓的彘其实就是猪。

猪是十二生肖之末,也称之为亥。杂食类动物,身体肥壮,性情温驯,适应力强。人类养猪的历史非常久远,“溷”字为猪圈之意,在春秋时期的书籍中已经出现,而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对猪的驯养已经初具雏形。

中国人吃猪肉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历史上食用猪肉曾一度被禁。据《明实录》等记载,明代朱厚照于公元1505年登帝位为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农历十二月。他决定南下巡游数地,启程之前,特发布诏令严禁各地养猪、宰猪和吃猪肉,一是因为他的生肖属猪(生于明“弘治”四年,岁次为辛亥,正好是“猪年”);二是明代皇帝姓朱,与“猪”同音。因此他认为,养猪、宰猪和吃猪肉对于明王朝和生肖属猪的他本人,都极为不利与不敬,所以通令严禁。当然因为猪肉在人们日常的饮食、祭祀中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所以后来禁令并未持续施行。

猪为五畜之一,对人体有益,红烧猪蹄、炖猪肘子、回锅肉、糖醋里脊都是与猪有关的名菜,也是中医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猪肉性寒,具有补虚、滋阴等食疗作用。不过猪肉吃多了,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那么如何避免这一隐患呢?其实我们只要注意烹调方法就可以了,向大家介绍一种长寿老人常用的一种猪肉食用法。先将猪肉煮上两三个小时,之后加入海带或萝卜继续煮一个小时,做成一种汤菜食用。有研究显示,猪肉在经过长时间的炖煮之后,其脂肪含量会降低30%~50%,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增加,胆固醇的含量也会随之降低,这样就可以避免吃猪肉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了。

正所谓“百菜不如白菜,诸肉不如猪肉”,猪肉这种常见的食材有着无可替代的永恒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吃猪肉在搭配上也有禁忌。

猪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说法由来已久,《饮膳正要》指出:“猪肉不可与牛肉同食”。这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考虑,一是从中医食物药性来看,猪肉酸冷、微寒,有滋腻阴寒之性,而牛肉则气味甘温,能补脾胃、壮腰脚,有安中益气之功。二者一温一寒,一补中脾胃,一冷腻虚人,性味有所抵触,故不宜同食。

猪肉也不能与羊肝、香菜搭配。羊肝有膻气,与猪肉共同烹炒,则易生怪味,从烹饪角度看,亦不相宜。而香菜辛温,耗气伤神。猪肉滋腻,助湿热而生痰。一耗气,一无补,故二者配食,对身体有损害。

栗——五果之中栗子最补肾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果为助”,即普通食物营养不足的地方可由果品来补充。那五果究竟是哪五果呢?《黄帝内经》中的“五果”分别为李、杏、枣、桃、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李子、杏、大枣、桃、板栗。五脏之中,肾属水,五果之中,李属木,杏属火,枣属土,桃属金,栗属水。栗子与肾同类相属,所以栗子具有补肾的功用。

栗就是我们常说的板栗,是我国的特产。栗子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肾三经,其药用价值很高,南梁陶弘景说其能“益气,厚肠胃,补肾气”。《本草纲目》则称其可“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能补脾健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腰肢不遂、小便频数以及金疮、折伤肿痛等症。

一般人都可食用栗子,尤其身体虚弱、腰酸腿痛、小便频数、内寒泄泻、支气管哮喘等患者更宜食用。这里为大家介绍几种与栗子有关的食疗方。

1.板栗粥

准备栗子肉20~30克,大米(或糯米)100克,同煮粥,用适量白糖调味食用,可健脾养胃、强筋补肾,适用于老年人肾虚腰酸背痛、下肢无力、脾虚泄泻等症。

2.板栗煲鸡汤

准备鸡肉100克,生姜5克,枸杞10克,板栗15~20粒。先将整鸡剁成寸块,选有骨肉100克,在开水中焯一下,放入汤锅内。再把枸杞、板栗、生姜依次放入锅中,倒入高汤适量。大火烧开后,文火再煲1小时。出锅时,调入精盐、味精、鸡精,即可食用。这道板栗煲鸡汤,对体乏气短,肾虚腰痛,有较好的滋补疗效。

3.板栗核桃粥

准备板栗、核桃仁各50克,大米100克,盐3克,鸡精1克。先将板栗剥壳后切粒,核桃仁切粒,大米淘洗干净,备用。锅置火上,注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开,下入淘净的大米,改用中火烧约10分钟。取紫砂锅,将汤锅里的大米倒入,用小火煲至米花开,然后加入板栗、核桃仁,再煲20分钟,加入盐、鸡精调匀即可。板栗核桃粥适用于妊娠初期,因体虚脾肾不足而导致的阴道下血、头晕耳鸣、小便频繁等。但应注意一次不宜多吃,否则易伤脾胃。

这里再为大家提几点建议:(1)选购板栗时,要选择外壳褐色、表面光滑、无虫眼,呈半圆状的板栗。(2)可将板栗放锅中煮熟,过凉水后再剥壳,这样容易剥出完整的板栗仁。(3)煲粥时,水量要一次加够,否则煮出来的口感会差一些。(4)糖尿病患者当少食或不食;消化不良或患有风湿病的人不宜食用。

藿——五菜之中豆类的叶子和豆苗最补肾

《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五菜为充”的饮食观,充者,乃补充五谷、五果、五畜之不足之意,是用以“辅佐谷气”的。那“五菜”究竟指哪五菜呢?《内经》中的“五菜”指的是:葵、藿、薤、葱、韭等蔬菜。葵、藿、薤现在人已经不怎么吃了,偶尔吃吃也只是为了增加点儿生活情趣。但这些菜其实都是“大有来头”的,古人认为五菜与五行相配,配属关系分别为:韭属木,薤属火,葵属土,葱属金,藿属水。五脏之中,肾属水。其中藿与肾同类相属,所以又把藿称为肾菜,认为食用它能够补肾。

那藿到底是一种什么蔬菜呢?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疑问。读过《诗经·小雅·白驹》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留客之道,即留客先留马——“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皎白驹,食我场藿……”马儿吃得乐不思蜀了,客人自然就留下了。藿一般指的是豆苗或豆叶,现在的豌豆苗就可以看作五菜中的藿。

豌豆苗又名龙须菜,指的是豌豆苗荚上的须丝。在古代,豌豆苗是备受推崇的清鲜小蔬,深爱此味的苏轼曾写了一首《元修菜》:“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园且小,槐芽细而丰……”这里的元修菜就是豌豆苗。当年苏轼烹饪豌豆苗的方式与今人大不相同。“点酒下咸豉,缕橙芜姜葱。那知鸡与豚,但想放箸空。”先将姜葱切碎,佐以豌豆苗,再用酒和盐酱调味,一同煮成菜羹,他认为这样吃起来比鸡肉味道更鲜美。因为藿是豆类的嫩芽,在古代应该是很珍贵的,人们也不大舍得捏掉老的部分,以至于豌豆苗每根有十几厘米长,寥寥数根就可以用鸡汤煮了,是一道高档的菜肴。

现代社会豆苗比较常见了,大家可以很方便地购买。豌豆苗的做法很简单,既可以清炒也可以凉拌。看看生煸豌豆苗的做法吧。准备豌豆苗250克,盐3克,味精1克,白砂糖5克,大葱5克,色拉油30克。先将豌豆苗择去老茎,洗净,沥去水;锅架火上,放入油烧至七八成热,下精盐,再下豌豆苗,快速煸炒;见豌豆转为翠绿色,下白糖和葱花,放少许清水,翻炒几下,放味精拌匀,即可出锅装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应不放白砂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