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阴阳一调百病消
要想寿命长,全靠调阴阳
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世界万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也是《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任何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阴阳平衡这个根本,《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养生,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强调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过度劳累等,都是为了让身体处在阴阳平衡这个状态。明代杰出医学家汪机说:“阴阳之道,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因此,我们想养生,要治病,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先从阴阳开始。那么,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阴阳为万物生存法则
阴阳的观念,很早就出现了。史书记载,在周幽王时,有一次发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幽王向大臣询问地震的原因,大臣伯阳甫解释说,是因为天地之气失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意思是说,地下的阳气伏在阴气的下面,被阴气所逼迫,想出出不来,两股力量争斗,所以发生地震。
可见,当时阴阳的概念已经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其实,阴阳的原始意义很朴素,所谓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其根据就是日光的向背——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
后来,阴阳从早先描写具体状态的概念逐渐延伸成一种概括性的概念。例如,高的地方容易照到阳光,照到阳光的地方总是温暖、明亮、生命旺盛……这些就都属于阳。反之则属于阴。概括地说,凡是积极的,运动的,热烈的……就属于阳;凡是消沉的,静止的,冷凝的……就属于阴。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那么人也不例外。如: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位置高(以膈肌为界线)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
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要跳动、肺要呼吸)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协调运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吸收产生,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如《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阳的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疾病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既然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引起,那么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标是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养生也是这个道理,必须从阴阳上着手,通过各种方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
阴阳为什么会失衡
阴阳的平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很容易打破的,一旦放松警惕、疏于保养,就很容易导致阴阳失衡。凡事皆有因,我们的身体内部的阴阳活动为什么会出现失衡现象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阴阳平衡是动态的平衡
人体内的平衡是动态变化的,阴阳平衡也是动态的平衡。所谓阴阳的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这并不是说在正常或生理情况下,人体内的阴阳双方不存在相互排斥,只是阴阳双方的相互排斥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不出来或表现不明显,人本身很难觉察出来。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是互根、互补、互制、互化的,一旦有一方出现不足,或者有余,那么,人体另一方就会代偿弥补,假如我们代偿弥补失调,那么,阳气和阴精不能够维持正常的平衡,如此阴阳就容易失去相对的平衡。
2.外感六淫可导致阴阳失衡
从季节气候变化角度来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气候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寒、热、温、凉是从四季气候的角度对气温的分类,实际上在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各种复杂气候的变化,也就是阴阳学说中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错综复杂变化。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得出了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可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正常的六气是不容易致病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或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发生疾病。这种六气,相对或者绝对太过成为致病因素时便称为“六淫”。我们知道,淋雨了会感冒,忽冷忽热的天气会引起身体不适,冬季老年人易患哮喘,夏季小孩子易腹泻……这些身体内部的失衡都与“六淫”有密切的联系。
3.七情内扰导致阴阳失衡
强烈的情绪变化,会导致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从而使得气血功能紊乱。《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在中医看来,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下,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一旦七情中有一方出现问题,就会使得人的阴阳、气血、脏腑出现一些问题。
“范进中举”是七情致病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范进经历多次落榜的情况后,非常伤心,最后在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后,又过度高兴,于是发起了疯来(喜属火),手舞足蹈。这时范进杀猪的岳父胡屠夫来了,范进平时最怕胡屠夫(惊恐属水)。胡屠夫见范进这样,上去就是一巴掌。范进受到这种打击后,神志也恢复清醒了(水克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志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一种情志会对另一种情志产生制约作用,中医称之为“情志相胜”。
根据《黄帝内经》中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怒伤肝,悲(忧)胜怒;喜伤心,恐(惊)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悲)伤肺,喜胜忧(悲);恐(惊)伤肾,思胜恐(惊)。“范进中举”中用的是“恐(惊)胜喜”,利用范进对他岳父的惊恐心理来治疗他因过喜而出现疯癫,以使他的神志清醒。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些例子,比如,男人发火时,看到身边的女人哭了,就会心软不再发脾气了,这是“悲胜怒”在起作用;也有女子千里寻夫,不畏沿途的种种困难,这是因为她内心思念丈夫的情绪早已战胜了恐惧。
4.人体的不断老化加速了阴阳失衡
人的身体不断老化,从成长到衰老,失衡伴随人的一生。从生理的角度,这是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新陈代谢实际上是两个相反的力量与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在成长的阶段,新细胞生成的数量与速度超过旧细胞死亡的数量与速度,所以人会长高,体重增加,内脏机能也会不断增强;到成年以后,这两种力量势均力敌,所以人的身高体重与机能维持相对的稳定;到了晚年,新细胞生成的速度大大减慢,这就表现为人的机能逐渐下降。此时,机体的平衡状态也越来越差,被打破的平衡也越来越多,人的病痛和疲倦感随着不同的失衡而产生,这是人体的自然规律。反之,如果我们能够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自然也就延缓了衰老的进程。
5.其他因素导致阴阳失衡
生态环境被破坏、绿地减少、温室效应加剧、大气污染、电子产品污染、食物污染、噪声污染……这一切都严重破坏了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此外,我们还要为生活奔波、为房贷拼命……一切的一切,使我们的身心不堪重负,心理的失衡会加重机体的连锁反应,阴阳失衡的现象就更加普遍和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