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比医生更好的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气”关生死,调气能治病

“气”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被视为人体生长发育、脏腑运转、体内物质运输、传递和排泄的基本推动能源。俗话讲的“断气”就是表明一个机体的死亡,没了气就没了命,所以《庄子·知北游》里有“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说法。

关于气,我们生活里的日常语言就更多了,“受气”“生气”“没力气”“中气不足”等。如果我们身体上的“气”不好好工作,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表现出各种症状,如“气滞”“气郁”“气逆”“气陷”等。

“气滞”——就是气的运动不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胀痛。根据气滞的部位不同,出现的胀痛部位也就不同了。比如:月经引起的小腹胀痛,这是典型的气滞引起的妇科疾病。

“气郁”——指的是气结聚在内,不能通行周身。如果气郁结在内,不能正常运动,女人身体脏腑的运转、物质的运输和排泄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如:有的人总是胸闷憋气,这就是气运行不畅所导致的。所以,在平时一定要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气逆”——指的是体内的气上升太过、下降不及给人体造成的疾病。气在人体中的运动是升降有序的,上升作用能保证将体内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头部,维持各脏器在体内的位置;下降则使进入人体的物质能自上而下地依次传递,并能将各种代谢物向下汇集,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如果上升作用过强就会使头部过度充血,出现头昏脑涨,头痛易怒、两肋胀痛,甚至昏迷、口角歪斜等症;下降作用过弱则会导致饮食传递失常,出现泛酸、恶心、呕吐等症。

“气陷”——和“气逆”正好相反,这种情况是指人体内的气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上升不足则会导致头部缺血、缺氧或脏腑不能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出现头晕、健忘、精神不振等症;下降太过则会导致食物的传递过快或代谢物的过度排出,从而出现腹泻、小便频繁等症。

总之,人体的健康由气来决定,不良的情绪会使气在身上乱窜,给人带来疾病;反之,如果我们注意调气血,让身体处于平和状态,那么就可以防治百病,与健康同行。

养正气,防止邪气入侵

《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指,如果一个人拥有足够的正气,身体强壮,外来的邪气就很难侵犯到身体。这种邪气包括风、燥、寒、暑、湿等,它们从肌表侵入腠理后发展为各种疾病。比如有的人形成风邪病,有的形成消渴病,有的形成寒热病,有的形成痹症,有的形成积聚病。为什么有的人患这种病,有的人患那种病呢?难道这是自然界特别产生不同性质的邪气吗?否则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黄帝内经》中以工人伐木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工人用斧头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阴阳面有坚脆的差别,坚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树枝有节的部位,甚至还会损伤斧头。同一棵树木,每个部分都有坚脆的不同,不同的树木,彼此的差异就会更大。如果是花叶生长较早的,遇到风霜,就容易凋落;如果是质脆而皮薄的,就容易干枯;如果皮薄而含水多,遇到长期的阴雨,就容易溃烂;如果是刚生长的树木,遇到狂风就容易折断,树根就容易动摇,树叶就会零落。不同的树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产生不同的损伤,更何况人呢?所以说,即使有些人患病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是患的病却有可能不同。

总而言之,我们要健康无疾,就要内养正气,外避邪气。那么养正气,究竟怎样养呢?其实很简单,《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只要注意以下三点就可以了。

第一,重视精神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少私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如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氛围等。这样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沛,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五味调和,切忌偏嗜,讲究卫生,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起居习惯,如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劳逸方面,既要注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交替,又要注意劳作与休息相结合,做到量力而行,劳逸适度。

第三,加强身体锻炼。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锻炼身体,能够促使经脉通利,血液畅行,增强体质,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另外,规避邪气的措施也很多,如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六淫邪气的侵袭。六淫邪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应做到因时养生以避邪养正,正所谓《黄帝内经》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外避邪气还要戒除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洗头时做按摩、有病就吃药、光脚走路,等等。

总之,通过采取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艾灸关元,强壮元气

元气是生命的原发性的“气”,《黄帝内经》中也将元气称为“真气”。想要强壮元气,有很多的方法,其中通过关元穴的方式来培补元气就是其中一种。

关元穴为一身元气之所在,是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主生殖,主元气,故为全身养生保健、强壮要穴。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的说法。长期刺激关元穴可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刺激关元穴用灸比较好,每天坚持灸15~20分钟,两周后就会感觉性功能有明显的提高,对那些老是感觉腰部发凉、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导致的眩晕、无力、怕冷的人效果最好,还可以治疗突发的昏厥。

figure_0090_0007
关元

长期灸关元穴,会感觉后腰两肾部位有明显的发热感,有热气自关元穴斜向两侧上方,非常舒服。还有,很多老年人睡眠不好,灸一段时间的关元穴就能改善,效果很好。寻找关元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

关元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对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行部位发生的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具体来说,它主治各种虚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具体如遗精、早泄、阳痿、遗尿、小便不利、尿频、尿闭、尿血、便血、脱肛、疝气、泄泻、痢疾、月经不调、不孕、崩漏、经闭、痛经、赤白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中风脱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消渴、小腹冷痛等。

气虚之人的生活补气法

我们知道“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正气”有促进生长发育,保卫身体及抵御疾病侵袭的生理功能。而气虚体质的人容易感冒,也比较容易生病。体型消瘦或偏胖,身体容易疲倦,全身乏力。另外,还伴有面色苍白,说话声音低微,稍微活动则出汗、心悸,舌淡苔白,脉虚弱等身体特征。气虚的人养生的关键在于补气。肾为气之根,脾为气之源,所以补气重在补脾益肾。

(1)饮食调养。气虚的人食养宜补气健脾。常用的药物及食物包括人参、山药、胡萝卜、香菇、鸡肉等食。

(2)精神调摄。气虚的人精神情绪常处于低落状态。精神调摄即要让精神振奋起来,变得乐观、豁达、愉快。

(3)运动健身。气虚的人不宜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多做内养功、强壮功。方法如下:

①摩腰:将腰带松开后端,双手相搓,以略觉发热为度。将双手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至感觉发热为止。

②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10余次。

(4)环境调摄。气虚的人适应寒暑变化的能力较差,寒冷季节常感手脚不温、易感冒。因此,冬季要避寒就温。

(5)药物补养。偏脾气虚的人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偏肾气虚的人可服用肾气丸;属肺气虚的人,可常服补肺散。

气不足时,勿盲目补气

气是人生命之本源,元气充盛,才能防病健身,延年长生。而一个人一旦气不足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内经》中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熬夜等,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都是导致气不足的罪魁祸首。人体正气虚衰,卫外不固,免疫功能低下,抗邪无力,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说,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抗病无力,免疫功能调节低下,就容易引起感冒、肺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而机体免疫缺陷更可引起各种癌肿、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

当人体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后,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外,就是要补气,以使正气充足旺盛。补气的方法有很多,食补、药补、运动、调情志等都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你气不足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不但不会达到补气的目的,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这里还牵扯到了血的问题。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血又是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还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如果你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很有可能是血不足造成的。血虚无以载气,气则无所归,故临床常见气血两虚的病症。如果真是因为血不足,那就需要先补血,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瘀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气血双补需以食用补血、补气的食物、药物慢慢调养,切不可操之过急。常用的食物有猪肉、猪肚、牛肉、鸡肉等,常与之相配伍的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调理需在中医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