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Mozambique
地理位置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接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莫桑比克呈细长形,南北长约1770千米,北部东西宽约645千米,南部宽约320千米。
地形特征
莫桑比克全境可分为两个大区,即北部的高地和南部的低地,中间被赞比西河隔开。北部高地区又可分为沿海低地、内陆高原和山区三部分。南部低地除希莫尤高地外,几乎延伸到南部全境。总体来看,莫桑比克的沿海低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5,以西是由海拔150~600米的山丘和高地组成的过渡区。西部占全国总面积的1/3,最高点宾加山海拔2436米。
气候
莫桑比克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0℃。全年分干、湿两季,4~9月为干季,平均气温19℃;10月至次年3月为湿季,平均气温27℃~29℃。莫桑比克各地的年平均降雨量不等,西北部高地区约为1420毫米,东南部低地区则为500~750毫米。从历史记载来看,南部地区干旱的概率较大。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有煤、铁、铜、钽、钛、铋、铝、石棉、石墨、云母、大理石和天然气等,其中煤蕴藏量超过320亿吨,钛600多万吨,钽矿储量居世界首位,大部分矿藏尚未开采。森林约占全国面积的51%。水力资源丰富,赞比西河上的卡奥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207.5万千瓦,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大水电站。
经济
莫桑比克为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腰果、棉花、糖、剑麻是传统出口农产品。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稻谷、大豆、木薯等。莫桑比克的工业主要是加工工业,有制糖、制茶、粮食及腰果加工、卷烟、榨油、纺织、木材、水泥、炼油、机车车辆制造、电池及轮胎业等。莫桑比克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连续内战曾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996年以来,莫桑比克政府实行大力度的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农业是莫桑比克的传统支柱。丰富的水力、矿产和海洋资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有希望的领域。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6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0美元。
经济增长率:7.5%。
汇率:1美元≈48梅蒂卡尔。
习俗
莫桑比克仍保持着图腾崇拜的传统,巫术也有市场。妇女婚姻自由,很少有违背自己意愿的婚姻,厌恶性乱和不贞。男女不能亲吻,寡妇要改嫁给丈夫的大弟弟。莫桑比克人有一夫多妻之俗。男人的能力和地位取决于他的生育能力。
交通运输
莫桑比克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各种交通设施。
铁路 总长3372千米。
公路 总长约31700千米。
水运 内河航线1500千米,海岸线2600多千米,有马普托、贝拉和纳卡拉等15个港口。
空运 莫桑比克首都与各省均有航线,国际航线通往葡萄牙、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国。有大小机场10余个,其中现代化的国际机场5个。
教育
莫桑比克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全国基础教育机构已达11742所。文盲率从1975年的93%下降至2012年的48.1%,争取2015年降至30%。蒙德拉纳大学是唯一综合性大学。另外,1996年,贝拉天主教大学和马普托理工科综合高等学院成立。2013年,小学生注册人数470万,较2012年增加26.78万;中学生注册人数65.54万,较2012年增加4.48万。
主要城市
马普托
马普托是莫桑比克的首都,为马普托省首府,位于东南部印度洋之滨,马普托湾北岸,地处印度洋和大西洋交通要道,为东南非最大港口,人口200.6万,现为莫桑比克政治、经济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该市气候宜人,海滨浴场风景优美,设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一所大学。
历史年表
13世纪
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塔帕王国,公元16世纪初国势渐衰
1507年
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并占领该地
1752年
由葡萄牙总督进行直接统治,当时称“葡属东非洲”
1951年
葡萄牙将其改为“海外省”
1962年6月
全国性民族解放组织——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简称解阵)成立
1964年9月25日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的反对葡殖民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开始
1974年9月7日
解阵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
1975年6月25日
正式宣告独立,成为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解阵主席萨莫拉任总统
1990年
实行多党制新宪法,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莫桑比克共和国
1992年10月4日
签署和平总协议,结束了长达16年的内战
贝拉
贝拉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是索法拉省首府,位于蓬吉河北岸,为莫桑比克第二大港,人口30万。
旅游
马普托市有18世纪建筑的国家议会大厦和大厦广场,还有天主教堂、印度东庙、中国古塔等建筑。贝拉附近有非洲著名的戈尤戈萨国家公园,是多种珍奇野生动物的栖息地。2001年10月4日,莫桑比克库塔达国家公园同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津巴布韦戈贡雷周国家公园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大林波波河跨国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