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言语第二
言语记载了魏晋士人的机智言辞。魏晋士人学识渊博,言语生动,加上受到清谈风气的影响,更使得他们的言谈显现出简约玄澹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原文】
边文礼见袁奉高①,失次序②。奉高曰:“昔尧聘许由③,面无怍色④,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⑤?”文礼答曰:“明府初临⑥,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注释】
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东汉人,曾任九江太守。袁奉高:袁阆,字奉高,官至太尉掾。②失次序:指举止失措。次序:顺序,条理。③尧: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先封于陶,后封于唐,号陶唐氏或唐尧,被古人视为贤明之君。许由:传说中尧时的隐士,隐于箕山,尧想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又请他担任九州长,他认为是玷污了自己的耳朵,跑到水边去洗耳。古人视之为清隐不仕的高节之士。④怍:羞愧,惭愧。⑤颠倒衣裳: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古人衣与裳有别,衣是上衣,裳是下衣。这里的引用,意在嘲笑边文礼举止失措。⑥明府:高明的府君,是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
【译文】
边文礼去见袁奉高时,举止失措。袁奉高说:“从前尧去拜访许由,许由脸上没有惭愧之色,先生为什么举止慌乱失措呢?”边文礼回答:“太守您新到任,帝尧之德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我才举止失态的。”
【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①,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徐孺子:徐稚,字孺子,参见《德行》注。②若令:假使,如果。
【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是不是会更亮呢?”徐孺子回答:“不是这样的。这就像人的眼中有瞳仁,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炜后至⑦,人以其语语之。炜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炜大踧踖⑨。
【注释】
①“孔文举”二句:孔文举:孔融,字文举,东汉人,孔子二十世孙,曾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因触怒曹操被杀。洛:东汉京都洛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洛水北岸,也是西晋的京都。②“时李元礼”二句: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人。司隶校尉:官名,主管督察京师百官(太尉、司徒、司空除外)及所辖附近各郡。③中表:中表亲。父亲姐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④李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所以称为李府君。⑤仆:对自己的谦称。⑥先君:先人,后辈称自己的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之尊:指礼敬对方为师的敬意。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⑦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议论政事。陈炜,宋本作“陈韪”。《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魏书》亦作“陈炜”。今据改之。⑧了了:聪明伶俐。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给通报。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李元礼问道:“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先君仲尼(孔丘)和你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元礼和宾客们都因为他的回答而感到惊讶。太中大夫陈炜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炜不屑地说:“小时候聪明,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炜顿时变得窘迫。
【原文】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⑤,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①收:逮捕,指孔融被曹操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故:仍然。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④了无:全然没有。⑤大人:对父母或父母辈的尊称。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一片惶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父亲被捕时两人还在玩揪琢钉的游戏,毫无惊恐之色。孔融对差役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的身上,两个孩子能否保全性命?”儿子从容上前说道:“父亲您见过捣翻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好的鸟蛋吗?”不久两个孩子也被抓了起来。
【原文】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①,正月半试鼓②。衡扬桴为《渔阳掺挝》③,渊渊有金石声④,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⑤,不能发明王之梦⑥。”魏武惭而赦之。
【注释】
①祢衡:字正平,东汉人。孔融向曹操推荐他,但他恃才傲物,称疾不往。曹操怒而令他为击鼓的鼓吏,想羞辱他,他裸身立于曹操前,大骂曹操。后被送给刘表,刘表又送给黄祖,最终被黄祖所杀。魏武: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在汉末军阀纷争中,先后剪除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任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追赠他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又称魏武帝。谪:贬官,降职。②月半试鼓:《文士传》记载此事说:“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试,测试。③桴:鼓槌。《渔阳掺挝》:鼓曲名。曲名称渔阳,是借用了东汉彭宠在渔阳起兵反汉,最后兵败身死的故事;掺挝,敲击鼓的调子、节拍。这里祢衡击此鼓乐,意在讽刺曹操。④渊渊:形容鼓声深沉凝重。金石声:钟、磬类乐器发出的声音。⑤胥靡:服刑的囚犯。这里指傅说,商天子武丁把他从服劳役的囚徒中起用为相。⑥“不能”句:意思指鼓曲感动不了魏王曹操。明王,英明的君王,指曹操。
【译文】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贬谪为鼓吏,正遇八月中会集宾客要检验鼓的音色。祢衡扬起鼓槌演奏《渔阳掺挝》鼓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声,四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之罪,和殷时服刑的犯人傅说相同,可是没能使贤明的君主从梦中惊醒过来。”魏武帝听后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
【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②:“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①钟毓:字稚叔,三国时魏国人,十四岁即任散骑侍郎,历任侍中、廷尉、都督荆州军事。钟会:字士季,钟毓的弟弟,官至司徒,后因谋反被杀。②钟繇:字元常,入魏后任廷尉、太傅。③敕:皇帝的命令。④浆:一种带有酸味的饮料,常用以代酒。这里的“浆”和“惶”,下文的“出”和“栗”,古代可以押韵。
【译文】
钟毓和钟会两兄弟,从小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到了他们的名声,便告诉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令他们朝见文帝。朝见时,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就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说:“由于恐惧慌张,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冒出。”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说:“由于恐惧颤抖,所以汗水一点也不敢出。”
【原文】
满奋畏风①。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②,见月而喘。”
【注释】
①满奋:字武秋,曾任冀州刺史、尚书令、司隶校尉。②吴牛:据《世说新语》原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译文】
满奋怕风。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面的窗前设有琉璃屏风,虽然很严密,看起来却是稀疏透风,满奋面有难色。晋武帝笑话他,满奋回答说:“臣就像吴地的牛,见到月亮也要喘息的。”
【原文】
诸葛靓在吴①,于朝堂大会②。孙皓问③:“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释】
①诸葛靓:字仲思,三国时魏国人,父亲诸葛诞起兵反司马氏,派他到吴国当人质,吴任用其为右将军、大司马。吴亡,其先到洛阳,后逃匿不出。②朝堂:国君和大臣聚会议事的地方。③孙皓:字元宗,孙权的孙子,吴国末代君主,荒淫残暴,不理政事,公元280年降晋,吴国灭亡。
【译文】
诸葛靓在吴国时,有一次于朝堂大会上,孙皓问他:“你的字是仲思,你思的是什么呢?”诸葛靓回答:“在家思的是孝敬父母,侍奉君主思的是忠诚,交友思的是诚信,如此而已。”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①,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②:“风景不殊,正是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③:“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④,何至作楚囚相对⑤!”
【注释】
①新亭:三国时吴国修筑,也叫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②周侯:周,封武城侯。③王丞相:王导,字茂弘,晋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愀然:脸色变化的样子。④神州:本泛指中国,这里指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⑤楚囚相对:比喻在国破家亡时含悲泣苦,束手无策。楚囚,春秋时楚国人钟仪被晋国俘虏,晋人称他为楚囚。
【译文】
到江南来避难的一些人士,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总是互相邀约到新亭,坐在草地开筵饮酒。武城侯周在席间喟然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两样,只是眼前的山河起了变化!”在座的人都相互对看,流下了眼泪。只有丞相王导神色严肃地说:“大家正应当同心协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哪至于像被俘在晋国的楚囚那样,一味地相对悲泣而不振作呢?”
【原文】
谢仁祖年八岁①,谢豫章将送客②,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④,一坐之颜回⑤。”仁祖曰:“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
【注释】
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官至尚书仆射、镇西将军。②谢豫章:谢鲲,字幼舆,谢尚的父亲,曾任豫章太守。将:带领。③自参上流:自己加入到上流人物之中。④年少:少年,年轻人。⑤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⑥尼父:孔子,因为字仲尼,所以尊称为尼父。父,对男子的美称。
【译文】
谢仁祖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已经是聪明颖悟,跻身于上流的人才了。大家都赞扬他,说道:“少年是坐席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原文】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①:“中年伤于哀乐②,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③,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④。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⑤。”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②中年:指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哀乐:复词偏义,偏指“哀”,“乐”字无义。③桑榆:本指被落日余晖照射的桑树和榆树,转指夕阳、黄昏,这里用来指人的晚年。④陶写:陶冶宣泄。⑤觉损:减少。
【译文】
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人到中年,很容易感伤。我和亲友告别,就会难过好几天。”王羲之说:“晚年光景,自然要这样,只好靠音乐来陶冶性情了。还总怕子侄们伤害这种快乐情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①:“撒盐空中差可拟②。”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④,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⑤。
【注释】
①胡儿:谢朗,字长度,小字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官至东阳太守。②差:大略,差不多。③兄女:这里指谢韬元,字道韫,谢安长兄谢奕的女儿,聪明而有才识,有诗文传世。④无奕:谢奕,字无奕。⑤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第二子,曾任江州刺史、左军将军。
【译文】
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里召集家人,跟晚辈们探讨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大了,太傅兴致勃勃地问:“大雪纷纷像什么?”哥哥的儿子胡儿(即谢朗)说:“大概像盐巴撒在空中吧。”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起。”太傅高兴地大笑。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孝武将讲《孝经》①,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②。车武子难苦问谢③,谓袁羊曰④:“不问则德音有遗⑤,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⑥?”
【注释】
①讲:研习讨论。《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孝道和孝治思想。②谢公兄弟:指谢安、谢石。私庭:私人宅邸。③车武子:车胤,字武子,官至吏部尚书。难:感到为难。苦:竭力地。④袁羊:袁乔,字彦叔,小字羊,曾任尚书郎、江夏相。*按:这里的袁羊应是袁虎之误(虎是袁宏的小字),孝武讲经时袁羊已死。⑤德音:明哲而有卓识的言谈,这里敬称谢安兄弟的谈话。⑥惠风:和风。
【译文】
孝武帝司马曜将要研讨《孝经》,谢安、谢石兄弟和众人先在自己家学习。车武子不好意思苦苦地询问谢氏兄弟,就对袁羊说:“不问呢,怕遗漏了真知卓识;问多了呢又怕麻烦谢家兄弟。”袁羊说:“不必有这种烦恼。”车武子说:“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袁羊说:“你什么时候见过明亮的镜子因为屡屡照影而疲倦,清澈的流水会由于微风吹拂而感到害怕呢?”
【原文】
道壹道人好整饰音辞①,从都下还东山②,经吴中③。已而会雪下④,未甚寒,诸道人问在道所经。壹公曰:“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邑正自飘瞥⑤,林岫便已皓然⑥。”
【注释】
①道壹道人:东晋名僧,师从竺法汰。整饰:修饰。音辞:言辞。②都下:京都。东山:指会稽虞县。③吴中:指吴郡地区。④已而:不久,后来。会:正碰上,恰好赶上。⑤飘瞥:快速地飘过。⑥林岫:叠嶂的山峦。皓然:形容洁白光亮的样子。
【译文】
道壹和尚说话非常讲究修辞。他从京城返回东山,路上经过吴郡。没过多长时间,下起了雪,然而天气还并不算太冷。到达东山后,其他和尚问他路上的景色怎样。道壹和尚说:“路上所饱尝的风霜就别说了,只说这下雪前的天气,凝聚着惨淡的气氛。城郊的地方雪花正在飘飞,而山林里却已经是一片雪白了。”
【原文】
顾长康拜桓宣武墓①,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②,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长风③,眼如悬河决溜④。”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注释】
①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东晋时期画家,曾经担任桓温大司马参军,与桓温关系很是亲近。②凭重:倚重。乃尔:如此,这个地步。③广莫长风:冬至到第二年立春时节,所刮的风称为广莫风。后多指猛烈的北风。④悬河决溜:瀑布从天而降。悬河,瀑布。决溜,水流不断,一直倾泻。
【译文】
顾长康祭拜桓温的坟墓,并作了一首诗,意为:“高山已经崩塌,深海里的水也已经枯竭,山林中的鸟儿,深水里的鱼儿,将要到哪里去依存呢?”有人问顾长康说:“你这么倚重桓玄武,能不能描述一下哭他的样子?”顾长康说:“从鼻孔出来的哀鸣,就像是呼号的北风;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泪水,就像是倒挂的瀑布从天而降。”另一种说法是:“哭声像雷震可使山崩,泪水如江河倾注大海。”
【原文】
谢景重女适王孝伯儿①,二门公甚相爱美②。谢为太傅长史③,被弹④,王即取作长史⑤,带晋陵郡。太傅已构嫌孝伯⑥,不欲使其得谢,还取作咨议,外示絷维⑦,而实以乖间之⑧。及孝伯败⑨后,太傅绕东府城行散⑩,僚属悉在南门,要望候拜⑪。时谓谢曰:“王甯异谋⑫,云是卿为其计。”谢曾无惧色,敛笏对曰⑬:“乐彦辅有言⑭:‘岂以五男易一女?’”太傅善其对,因举酒劝之曰:“故自佳⑮,故自佳。”
【注释】
①谢景重:指谢重,字景重,谢朗的儿子。适:嫁给。②门公:指亲家公。③太傅:指司马道子,曾经担任太傅。④弹:弹劾。⑤长史:官名,一种辅佐三公、军府、都督府的官员。⑥构嫌:产生嫌隙,相互结怨。⑦絷(zhí)维:挽留人才。⑧乖间:离间。⑨孝伯败:指王孝伯等人在晋安帝隆安二年七月起兵讨伐王愉、司马尚,后战败而死。⑩东府:指司马道子的府邸。⑪要望:迎望。⑫王甯:指王恭,字孝伯,小字阿甯。⑬笏:古时候觐见君王时,大臣手上拿的短板,上面记录着将要禀奏的事情。⑭乐彦辅:指乐广,字彦辅,以“岂以五男易一女”消除了长沙王司马乂的疑虑。⑮故自:确实,诚然。
【译文】
谢景重的女儿嫁给了王孝伯的儿子,两家父母对这门亲事都感到很满意。谢景重担任司马太傅长史的时候,遭到别人的弹劾,丢了官。王孝伯知道后,就请谢景重来做自己的长史,并兼管晋陵郡。司马太傅与王孝伯之间,早就有嫌隙,不想让王孝伯重用谢景重,于是又请谢景重担任咨议参军。表面上,司马太傅在挽留谢景重,其实暗地里在离间王孝伯与谢景重的关系。后来,王孝伯谋反失败,司马太傅服用五石散后,围绕东府行走。这时候,司马太傅的幕僚们在南门恭候,准备叩拜他。看到谢景重也在恭候之列,司马太傅说:“王孝伯谋反,听说是你给他出谋划策。”谢景重听到后,脸上一点儿恐惧的神情也没有,收起笏板,回答说:“乐彦辅曾经说过:‘怎么会用五个儿子的性命去换取一个女儿呢?’”司马太傅欣赏他的回答,于是举起酒杯,向谢景重劝酒说:“说得妙,说得妙。”
【原文】
桓玄义兴还后①,见司马太傅②,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作贼③,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④,功超伊、霍⑤,纷纭此议,裁之圣鉴。”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
【注释】
①桓玄:字敬道,小字灵宝,桓温的儿子,曾经担任义兴太守。义兴:郡名,在今江苏宜兴。②司马太傅:指会稽王司马道之子。③作贼:指谋反叛乱。④黜昏暗,登圣明:指桓宣武废黜海西公,扶持简文帝登基之事。⑤伊、霍:指伊尹和霍光。
【译文】
桓玄从义兴回来后,专程去拜见司马太傅。当时,司马太傅已经喝得大醉,厅堂上有很多宾客。司马太傅问身边的客人,说:“桓宣武晚年的时候想要谋反,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桓玄听了这话,吓得连忙伏在地上,不敢起身。那时候,谢景重担任司马太傅的长史,他举起笏板回答说:“已故的桓宣武废黜海西公,扶持简文帝登基,这种功业超过了商朝的伊尹和汉朝的霍光。至于那些纷乱的议论,还请您明鉴。”司马太傅听说后,知道自己酒后失言,连声说:“我知道,我知道!”接着,司马太傅举起酒杯,说:“桓义兴,请喝酒!”桓玄这才起身谢罪。
【原文】
宣武移镇南州①,制街衢平直②。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③,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④,方此为劣⑤。”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⑥,不如中国⑦。若使阡陌条畅⑧,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⑨,若不可测。”
【注释】
①宣武:指桓温,死后谥号为宣武。南州:指姑孰,在今安徽当涂。该地位于东晋都城南边,所以时人称其为南州。②街衢:街道。③建康:东晋都城,今南京。④制置:修建布置。纡曲:迂回曲折。⑤方:比。⑥地促:地域狭小。⑦中国:指中原地区。⑧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后来泛指一切道路。⑨纡余委曲:蜿蜒曲折,百转千回。
【译文】
桓宣武接受调派,前往南州镇守。到了那里以后,桓宣武将街道修得平整开阔。有人对王东亭说:“王丞相当初建造都城的时候,没有样板可以效仿沿袭,所以修建的街道弯弯曲曲,与桓宣武修建的街道比起来差远了。”王东亭说:“这正是丞相的高明巧妙之处。江左一带,地域狭小,是不能与中原相提并论的。如果每一条街道都修建得笔直通达,那么整个城市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都看见了。因此,王丞相因地制宜,顺着蜿蜒曲折的山势修建道路,这样一来,整个城市的风光便难以估量,一眼望不到边。”
【原文】
谢混问羊孚①:“何以器举瑚琏②?”羊曰:“故当以为接神之器③。”
【注释】
①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谢安的孙子,曾经担任尚书仆射。②瑚琏:古代祭祀的时候,宗庙里盛放黍稷的祭器。后多比喻治国安邦的人才。③故当:当然是。
【译文】
谢混问羊孚:“为什么器皿中首推瑚琏呢?”羊孚回答说:“这是因为它是祭祀神灵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