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筑好脾这个“水堤”,抵御泛滥的水湿
当有一天你出门了,回家时发现家里到处都是水,这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去看看是否水龙头没关好,或者是不是暖气漏水了,之后再去处理家里的水患。这种道理用在我们湿病的治疗上,就是既要把湿邪赶走,又要找到引起湿邪的源头,只有这样,我们身体这座家园才不会经常被“水患”威胁。
明代张景岳说:“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也就是说脾是水的堤坝,养好脾能防止水湿的泛滥。这就好比一个水坝漏水了,你若只管疏通下游的水道而不去修筑水坝,那水患永远也治理不完。
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脾在接受了由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后,通过运输作用,将一部分有用的水液上输于肺;二是脾将运化后的水液下输到肾。脾在水液运化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枢纽,上至肺,下至肾。如果脾虚了,不能正常地“运化”,就会令“水湿内停”,而且脾虚的人往往也容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倘若脾胃运化正常,不管是外湿还是内湿,都不会停滞伤人。
如何保养我们的脾呢?
有句古话叫:满招损,谦受益。对于我们的饮食也是如此,我非常提倡“减食增寿”的理念。我们前面讲了,脾主运化,可运化水谷精微。你想要脾胃把食物腐熟得更彻底,就不能给它太多的负担。而是要留有空间,这样你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被彻底消化。打个比方,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农村所用的柴火灶,烧火时如果把柴火塞得满满的,火势就大不起来,甚至有可能熄灭,只有留点空间,柴火才能燃烧得彻底。我们的脾胃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那些脾虚的人,运化功能本就不足,如果此时再超负荷工作,脾虚更重,水湿也更加排不出去了。
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大家也可配合其他的养脾方法进行调理,比如吞津法。这个方法不但能养脾,还有补肾作用。
吞津法吞的是人的唾液。现在有的人爱吐唾液,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因为唾液也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将其称为“金津玉液”,足以见得其重要性。《黄帝内经》里说得很明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唾液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唾沫,跟肾有关;一种是口水,跟脾有关。如果人的唾液出现了问题,常常要从脾肾上找根源,比如睡觉时总流口水,多半就是脾虚在作怪。与此相应的,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唾液,那也就能补养脾肾。
吞津法做起来非常简单:每天早晚,静坐,舌抵上颚,当嘴里的唾液满了以后,随着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
这个动作,我每天早晚都会做,以此来帮助身体增津生液。这里的唾液,叫“自家水”,本身就是药,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促进胃酸、胃液分泌,灌溉五脏六腑。唾液本是身体分泌出的,如今我们又将它吞咽下去,这就构成了一个体内水液的循环。我们吞食自己分泌的唾液,既能滋补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又能固护肾脏这个“先天之本”。
中老年朋友尤其是脾胃虚弱者,更应该重视“金津玉液”的滋养,平时不妨多做做吞津法。
吞津法
每天早晚,静坐,舌抵上颚,当嘴里的唾液满了以后,随着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