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肥胖的分类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日俱增,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过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肥胖可分为不同种类。
一、按病因: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一)单纯性肥胖
临床上将由于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所致而无明确原发性疾病引起的肥胖称为单纯性肥胖,约95%以上的肥胖病属于此类。单纯性肥胖分为体质性肥胖病和获得性肥胖病。
1.体质性肥胖病,又称幼年起病型肥胖病,是脂肪细胞增生所致,在胎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胞有一“敏感期”,在这一时期的脂肪细胞极为活跃,如营养过度就可导致脂肪细胞增多。此类肥胖特点如下:①大多有肥胖家族性遗传历史;②自幼肥胖,一般从出生后半岁起由于营养过度而肥胖直至成年;③患者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呈全身性分布;④限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较不敏感。
2.获得性肥胖病,即成年起病型肥胖病,多由于20~25岁以后营养过剩,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活动过程所需引起;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某种原因须较长期卧床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这类肥胖病的特点为:①20~25岁起病;②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单纯肥大而无增生,以四肢肥胖为主;③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疗效较好,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性可恢复正常。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生获得性肥胖,而成为混合型肥胖。
以上两种肥胖,统称为单纯性肥胖,特别是城市里20~30岁女性多见,中年以后男、女也有继发性肥胖倾向,绝经期妇女更易发生。
(二)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又称为症状性肥胖,发生率约占肥胖者的5%,是由于内分泌失调或其他疾病造成。具体病因可有:下丘脑-垂体的炎症、肿瘤、创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皮质醇增多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胰岛素瘤等。由于这部分肥胖有明确的原发病,治疗原发病后即可根治肥胖,治疗方法和预后均与单纯性肥胖不同,所以筛查这部分病人是肥胖鉴别诊断的重点。
二、按脂肪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
(一)脂肪细胞增殖型肥胖
表现为脂肪细胞的形状和体积都正常,而数目增加,多见于儿童时期的肥胖。这类肥胖减肥成功之后脂肪细胞数目并未减少,而只见体积缩小,故易发展为成人肥胖。因此,预防肥胖应从儿童时期做起。
(二)脂肪细胞增大型肥胖
表现为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而数目不变,多见于成年人的肥胖。
(三)脂肪细胞增殖增大型肥胖
这种类型的肥胖不仅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而且数目也异常增多,多见于重度肥胖患者。
三、按肥胖者的体型分类
(一)向心性肥胖
又称腹型肥胖、苹果型肥胖、阳性型肥胖、男性型肥胖。这类肥胖多由于脂肪细胞在腹部堆积更为突出,腰围和臀围的比例增加更为明显。与臀部相比,腹部更靠近肝门静脉,腹部脂肪比臀部脂肪在代谢上更为活跃,它更易使血中脂肪水平升高,更易被肝脏吸收而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极大地增加了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概率。
苹果型与梨型肥胖
(二)外周性肥胖
又称为洋梨型肥胖、阴性型肥胖、女性型肥胖。这类肥胖下身更为突出,其脂肪细胞多积聚在臀部和大腿部,女性较为常见。
(三)均匀性肥胖
多见于婴幼儿时期,其脂肪细胞在全身分布比较均匀。
四、按危害性分类
(一)生理性肥胖
即在生理情况下,大量蓄积脂肪以满足人体自身的需要。这种形式的肥胖对机体是有利的,如婴儿期的肥胖、妊娠期及哺乳期的肥胖等;我们所见的相扑运动员、举重运动员为了职业需要,常常也需要机体有较多的脂肪堆积,他们大多无病理症状,只有个别肥胖者会出现胸闷、出汗、气短等症状。
(二)病理性肥胖
主要是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肥胖,如库欣(Cushing)综合征、早减性肥胖等,单纯性肥胖若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往往预示着肥胖已变成病理性肥胖。
生理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理性肥胖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变成病理性肥胖,而病理性肥胖经过系统化治疗也会转变为生理性肥胖,逐渐恢复正常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