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肥胖及并发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肥胖的流行病学

一、肥胖的全球流行病学

肥胖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这个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高收入国家才有的健康问题,如今在中低等收入国家,特别是在这些国家的城市中快速增长。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相当高,儿童肥胖和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在不久的将来,这很可能会成为贫穷国家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和公共卫生隐患。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未来的20年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将会达到数亿。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富人和穷人之间饮食发展的不平衡;高收入群体在发展中国家享受一个更具活力的市场利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处于“营养过渡期”的阶段,肥胖和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上升。1980年到2008年近30年间,全球肥胖患病率几乎翻了一倍。2014年,全球成人中,超重者19亿人,其中肥胖者6亿人。2013年,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人数达到了4200万人,其中将近3100万在发展中国家。2010年,全球有320万人死于超重及肥胖。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到2030年,全世界60%的人口,即33亿人,将会是超重或者肥胖状态。

全球肥胖的流行有以下几个特点。

1.肥胖与超重患病率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例如,与普通人群相比,肥胖在孟加拉和中国男性中患病率最低;而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巴基斯坦等地区女性患病率最高。美国的调查发现,54%的20岁以上非西班牙裔黑人妇女被诊断为肥胖。总体而言,黄种人超重肥胖患病率最低,黑种人更易超重与肥胖。

2.肥胖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也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率也增加。高等收入国家超重的患病率是中低等收入国家的两倍以上,而肥胖的患病率则是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四倍以上。在最近一次系统的回顾中,东欧和中东儿童超重患病率最高,而印度和斯里兰卡则最低。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青少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相当高,儿童肥胖和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

3.不同地域之间,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率也有一定的差异。WHO的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在美洲地区是最高的,这一地区超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61%,而肥胖人口占27%;而肥胖在东南亚地区患病率最低(其中超重人数占综合人口数的22%,有5%为肥胖)。在美洲欧洲和地中海东部地区超过50%的妇女超重。在所有三个地区,大约有一半的超重女性为肥胖(其中25%在欧洲,24%在东地中海,30%在美洲)。

4.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相同的人种、地域、经济水平条件下,女性的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女性的肥胖率是男性的两倍多。在非洲、东地中海和东南亚地区,女性的肥胖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二、肥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地区许多国家的肥胖患病率已经翻了两倍,而且这些受影响的人数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WHO统计,2015年,欧洲地区人口中,有超过50%的人是超重的,其中成年男性和女性肥胖率分别为21.5%、24.5%。同样的报告指出,该地区婴儿和儿童超重数量从1990年到2008年持续上升,2015年,5岁以下儿童超重的患病率为12.4%。有研究表明,超过60%的青春期前超重儿童将在成年早期超重。英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11年,英国男性的肥胖患病率从13%上升到24%,女性则从16%上升到26%,2011年,该国2~15岁儿童中有3/10为超重或肥胖。美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长,超过1/3(大于720万)的美国成年人和17%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为肥胖。

三、肥胖在非洲等低等收入国家的流行病学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在非洲,营养不良及食物安全性问题仍是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关肥胖及超重的流行病学资料很少。WHO研究资料表明,尽管这一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远未解决,肥胖及其伴随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大流行成为卫生组织新的挑战。2014年,非洲地区人口中,有30.6%是超重的,其中男性占23.3%,女性占38.5%;这一部分人口中,有10%为肥胖,其中男性大约占5%,女性大约占15%。

四、肥胖在中国的流行病学

相较而言,黄种人超重与肥胖发病率较其他人种低,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肥胖率为3.3%。因此,长期以来,肥胖的研究和防治一直未受到国民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快速增长。1992~2002年这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66.7%,45.2%和43.7%。国新办《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我国超重和肥胖率存在以下特点:

1.我国超重率和肥胖率在中年人群中最为突出。2010年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其中男性31.5%,稍高于女性29.7%;肥胖率为12.0%,其中男性11.8%、女性12.1%,男性和女性均以45~59岁组为最高。

2002年与2012年我国居民超重与肥胖率对比

2.超重及肥胖率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东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居民超重率依次为32.0%, 31.1%,28.0%;肥胖率分别为13.5%,11.8%,9.9%。东、中、西部城市超重率依次为35.1%,32.6%,32.4%,东部城市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东、中、西部农村超重率依次为29.9%,30.6%,26.4%,东、中部农村差别不明显,但两者均高于西部农村。

3.超重与肥胖率与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东中部城市地区高于西部农村地区。2010年,我国城市、农村超重率分别为33.8%(男性36.1%,女性31.5%)和29.1%(男性29.4%,女性28.8%);肥胖率分别为14.2%和10.9%。无论男女,城市超重及肥胖率明显高于农村。

4.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就超重率而言,男性稍高于女性,分别为31.5%和29.7%;就肥胖率而言,女性稍高于男性,分别为12.1%和11.8%。

总体而言,超重和肥胖在我国人群中的总体规律是东部高于西部,中部地区介于其间,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女性患病率大致相当,中年人高于其他年龄层。这可能与人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习惯、经济收入水平、体力劳动强度以及文化知识结构等有密切的关系。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肥胖可以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聚集及过早死亡。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1.2亿成人肥胖,3.2亿成人超重,4.4亿成人超重或肥胖,且超重和肥胖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高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肥胖问题的形势日趋严峻,体重超重及肥胖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